APP下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与成就

2018-07-17周杨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范 周杨 矞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萌芽期(19781991年)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提出,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的变革,社会公众开始在思想上冲破极“左”牢笼的束缚,积极探索新知识、新观念,创造新生活,社会文化消费得到复苏,文化产业开始萌芽,取得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发展。

1.文化市场兴起,娱乐性文化消费开始出现。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萌芽期,借助于经济的推力和文化需求的增长,一些与意识形态关系密切的文化行业出现产业化苗头,文化市场逐步形成。以民营为主的娱乐业和广告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文化娱乐业被认为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起点。1979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国内第一家音乐茶座,成为新中国文化市场兴起的标志。随即,营业性舞厅等经营性文化活动场所在各大城市争相开业,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和形态的文化市场。随着国外盒式录音带和录音机的涌入,以及港台音乐和文化对内地的渗透和影响,内地音像业逐渐起步。1983年,上海市和广州市在全国城市中首先进行录像的生产和经营,形成最早的一批流行歌手,建立了最早的文化演出公司,群众的文化消费市场逐步得到恢复。与此同时,广告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服务行业并日趋成熟。人们逐渐认识到广告在产品营销、宣传、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了在电台、报纸、电视台等各类媒体的广告投放时间,广告的质量、水平逐步得到提升。同时,借助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体育产业;1990年,通过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我国开始了体育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

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部分文化行业的产业性质得到政府的认可。在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的《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从而确认了文化艺术的商品属性和产业属性。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布了

《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采用了“文化市场”的概念。1989年,国务院批准在文化部设置文化市场管理局,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开始建立,国家以文化立法者和执法者的角色开始参与文化市场活动。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正式提出“文化经济政策”。

2.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转型。文化产业发展的萌芽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目标的指导下,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文化行政领域积极转变职能,进行大规模的改革。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其与文化部、国家出版事业局、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合并,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蔡武主编:《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40年》,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7年,第129页。。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地位逐渐得到承认,文化事业单位开始企业化转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整艺术部门和艺术团体的布局,推动精简合并。1980年3月,文化部召开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讨论和交流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问题,掀起了文艺院团改革的高潮。第二,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在文化单位推行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解决体制弊端。同时实行“以文补文”“多业助文”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解决文化单位出现的经济困境*文斌:《试论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三,在文化艺术管理领域实行“双轨制”改革,即“国家扶持的全民所有制院团”与“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团体”并存发展。根据1988年文化部颁发的《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家主办的、代表国家和民族艺术水平的全民所有制艺术表演团体要少而精,由社会各种力量主办的艺术表演团体则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第四,在新闻出版单位进行运行机制、发行体制、价格体制和内部体制四个方面的变革,1980年代中期开始全面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变新闻出版部门的“事业”属性,增加了新闻出版单位的活力、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到1990年代初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实现了部分突破,党和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逐步走向宏观管理,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萌芽期,一方面,文化产业实践活动已经展开。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实践,有力的冲击了中国社会公众原有的价值观念,民众开始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具有社会属性,还是文化娱乐产品,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文化体制深层次的矛盾尚未被触及。文化市场规模小,内容单一,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文化还没有被赋予真正意义上“产业”的地位。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形成期(19922001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把文化产业列入第三产业,把文化部门由财政支出型部门定位为生产型部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了政策上、体制上的准备。文化产业发展由较单纯的“以文补文”开始进入初始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文化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朝着娱乐型、多样化、可参与性的方向发展。

1.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展开。党的十四大提出“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1993年召开的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文化体制改革做了进一步的部署。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政策利好的宏观背景下,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开始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小文化”向“大文化”等转变。

与此同时,从1993年我国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对宏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到1998年我国进一步明确政府机构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文化管理领域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文化部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方面进行大幅度缩减,并于1998年设立文化产业司,标志着文化产业由民间自发发展阶段进入政府推动阶段。2001年,中办、国办转发《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加强党领导的前提下,以发展为主题,组建包括中国广电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70多家文化集团,加快文化市场整合和结构调整。此外,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也在大刀阔斧的举行,上海、哈尔滨、沈阳、天津等城市通过合并、撤销等方式对多余的剧团进行精简,上海还实行全员聘任制改革,为解决人员“能进能出”迈出坚实的一步。

2.文化要素市场的孕育和生长。1992年以来,文化产业在中国迅猛发展,行业与日俱增。据1999年5月北京市统计局统计发布的数据显示,文化行业与旅游行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约为281.2亿元,占全市GDP的14%*王晓方:《谁在说话——中国文化年报(2001年版)》,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8页。。为适应居民消费性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报纸种类大大增加,由原来以党委机关报为主发展到多种报纸并存,出现经济类、国际时事类、文化类、休闲类、生活服务类等报纸。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互联网在这一时期得以迅速发展。据调查,1999年,中国上网计算机146万台,互联网用户400万,互联网站点数约9906个。从用户的地域分布看,居前三位的是北京、广东、上海,分别占21.02%,11.77%和8.71%*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2页。。此外,出现了文化企业集团化的趋势。1999年,经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自发增长已经达到了新的改革临界点。随后,南方报业集团、湖南广电集团等相继成立。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化市场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尤其是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外资在激活文化市场和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资本市场、文化中介市场等文化要素市场逐渐孕育和生长。一方面,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力刺激下,社会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和建设的力度和积极性加大。1997年,在整个文化经营单位中,国有文化部门创办的文化经营单位只占整个文化经营单位的10%左右,而非国有文化部门创办的已达到88.6%*蔡武主编:《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40年》,第80页。。另一方面,文化中介市场开始兴起与发展。以上海为例,该阶段上海市建立了多家正规的中介服务类文化实体,如上海市演出公司、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公司、上海市演出总公司、上海文大演出中心、上海广电演出有限公司等,逐步覆盖了演出市场的大部分领域,要素市场朝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形成期,党和政府对处理文化产业发展与意识形态传播的关系已经逐步从被动走向主动,一元文化主导下多样文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但因文化市场尚未建立,文化产品显得良莠不齐。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快速扩张期(20022011年)

2.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卓有成效。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两分法”,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理论趋于系统化、明晰化。首先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实现了三个转变:由管文化、办文化向以管为主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管理系统和社会转变,由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管理手段转变。其次,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六大以来,我国正在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相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农村电影2131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再次,增强微观活力,对经营性文化企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如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实施文化改革试点等。此外,还通过出台政策措施,降低市场准入资格,取消限制,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到文化领域,积极扩大融资渠道,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文化投融资过分依赖政府、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

3.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进一步确立。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文化市场体系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2003年,在全国文化体制试点工作会上确定在9个地区和35家单位进行试点。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我国文化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规模进一步扩大,呈现出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特点。2011年,全国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全年营业总收入1608.33亿元,比上年增长538.71亿元,增幅50.4%。利润总额为54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60亿元,增幅29.8%,文化市场已成为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主渠道*文化部:《2011年全国文化发展基本情况》,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12-04/11/content_2110583.htm, 访问时间:2018年3月12日。。以演出市场为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演出市场进一步开放,建立演出经纪人制度,建立国家、集体、个人性质的演出公司,开放演出组织权。2011年,我国演出市场规模收入达到233.3亿元。其中直接票房收入120.9亿元,演出综合服务业(包括灯光、音响设备、服装等)产值约59.3亿元,旅游演出被分账收入达44.5亿元*旅游演出被分账收入指旅游演出票房收入中没有进入演出行业,而是进入旅游行业的部分。,非独立性娱乐演出(不进行单独售票的娱乐演出)收入为8.6亿元*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中国演出行业协会、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2011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1428083871161.html, 访问时间:2018年3月12日。。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提升期(2012年至今)

1.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大力调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所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2012年以后,国家在积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的同时,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投资文化企业的热情高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基本形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发展成效明显,骨干文化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势头强劲。从2017年发布的第九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看,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等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有25家,占总数的80%。第二,非公有制文化市场主体快速发展,民间投资热情高涨,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文化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推动创新、增加就业的功能。2015年,全国新登记注册的文化、体育、娱乐类企业10.4万户,同比增长58.5%,远高于同期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1.6%)的增长速度*蔡武主编:《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40年》,第94页。。同时,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以并购、股权投资、业务合作等方式,全面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领域,不断创新“文化+互联网”商业模式。

2.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2012年以后,得益于国内外的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我国文化产业在经历了十五年砥砺前行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强劲发展势头,实现全面提升。2012年,我国调整了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加入个体户,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2012年至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1.8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48%增加到2016年的4.14%*范周:《文化产业论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6页。。有专家计算了文化产业增量与GDP增量的百分比得出文化产业的贡献率,从2012年开始,贡献率就一直在5%以上,2015年达到了6.5%,2016年是5.5%,这表明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光明日报》2017年5月27日,第12版。。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之时,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加快发展,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3.文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我国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02》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化产业统计标准的调整。这次调整使文化产业类别结构由原来的“核心层、相关层、外围层”调整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活动、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四个层次,行业类别由原来的9大类调整为10大类,增加了文化创意、文化新业态、软件设计服务等。这说明随着文化业态的不断融合,新兴业态不断出现,同时我国文化产业不断调整升级,从产业链条的低端向高端不断演进。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以后,我国文化产业结构最为明显的变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日益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2015年的两会上,“互联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更为深入的融合与交融,极大拉动了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演艺等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手机游戏、网络文学、自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不断出现。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5503亿元,增长36.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1.4%》,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10/t20171030_1547444.html, 访问时间:2018年3月13日。。为适应当前我国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新形势,更好满足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规划的需要,2018年4月2日,国家统计局修订并颁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新增加了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的活动小类。

4.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近年来,中央加大规划指导,优化文化产业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培育出一批文化产业示范性园区(基地),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第一,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得到加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从1990年代起步发展,到2002年末建成48个,2012年达到1457个,2014年达到3500个。2015年工信部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园区打破自身藩篱向产业集群、集聚区方向发展,数量整体回落,全国正常运作的园区在2047个左右。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其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超过350个*范周:《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面面观》,中国文化法治网:http://www.2016ccl.com/index/article/id/485.html, 访问时间:2018年3月12日。。2017年4月,《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培育一批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明显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第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得到促进。在“十二五”时期提出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三大战略为引领,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到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从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到2017年4月具备“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高度的雄安新区设立,区域发展不再是简单割裂的资源共享。打破界限、联动发展,区域文化发展进入新格局*范周:《深度解读〈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culture/2017-04/20/c_1120844234.htm, 访问时间:2018年3月20日。。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文化产业业态发展成果概述

(一)新闻出版四十年兴起与落寞

四十年改革发展伟业,中国新闻出版业作为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产业体系。其发展经历如下四个阶段:

4.产业转型:机遇与挑战。2009年至今,新闻出版业由传统向数字化转变:“十二五”规划提出“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十三五”规划提出“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全面布局”。2016年,《东方早报》和《京华时报》两份都市报先后宣布停刊,一南一北两报停刊成为当年新闻媒体行业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纸媒面对数字化、互联网的冲击,迎来“告别时刻”。截至2017年,已有40多家报纸宣布停刊。新闻获取的渠道也开始多样化,传统电视和报纸杂志新闻工作者成为内容的提供商,手机APP客户端等成为人们获取资讯更便捷快速的手段。2017年《中国青年报》全新改版,放弃周末纸质报纸而将精力投放到新闻客户端上,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亟待寻找新思路。这一阶段,我国新闻出版业在对外开放方面砥砺前行。2011年4月出台《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我国新闻出版业版权输出从2006年的2050项增长到2016年的11133项,版权贸易逆差从2006年的6.02∶1缩小到2016年的1.6∶1。目前我国出版企业在境外运营的各种分支机构及销售网点达459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http://www.chinaxwcb.com/2017-07/25/content_358659.htm, 访问时间:2018年3月22日。。新闻出版业逐渐向国际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展望未来,新闻出版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新闻出版业的内容和商业模式不断更新转换,新闻出版业需要寻找新出路,推动我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二)广播电视四十年发展变革与兴盛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广播电影电视产业从萌芽到勃发,展现出广播电视业蓬勃生命力,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改革深入:“集团化”引领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内的广播电影电视产业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总体实现普及化,市场竞争逐步加大。1999年,江苏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创立,开启我国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阶段。2001年,中办、国办的有关文件对组建广电集团的指导思想、原则、体制、融资等问题做了全面规定*梁山:《中外广播电视集团化比较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12期。。而这一改制带来了三种模式同步发展:第一种是湖南、山东模式,广播电视集团(总台)与广播电视局合署办公,领导班子交叉任职,政企、政事职能在内部相对分开;第二种是北京、江苏模式,广播电视集团(总台)与广播电视局“两块牌子、两套人马和两套领导班子”,政企、政事职能分离;第三种是上海模式,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与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两块牌子、两套人马和两套领导班子”,领导班子中少数同志因工作需要兼职,其他多数同志不得兼职*梁山:《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战略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9期。。“集团化”激发了经营者的热情,为广播电影电视投融资开辟出多条渠道,成为广播电视产业新增长极。同时“集团化”促使广播电视产业在数量集群上实现增长,为吸纳人才、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广播电视产品质量以及广播电视产业的做大做强打下了坚固的基石。

3.技术冲击:“数字化”发展新动向。2008年至今,广播电影电视产业逐渐引入数字化技术。2008年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标准体系开始建设,到2008年底全国147座城市实现网络覆盖。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开播,技术上实现了重点突破。同年,《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全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奠定坚实基础;2010年国务院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三网功能协调促进,为广播电视数字化带来新思路,广播电视数字化程度不断增长。根据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和格兰研究联合发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总数达22829.53万户,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占本地区总户比重52.75%,其中:数字电视实际用户数量达20157.24万户,付费数字电视实际用户数量达4996万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年,第372页。。但随着数字化的进展,互联网新生媒体也在迅速成长,人们拥有了更多观看视频的方式,这不仅改变了媒介间的收入比例,也改变了我国媒体产业布局。通过调查分析,2016年,传统电视媒体广告以1.16%的速度增长,而网络收入却在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第374页。。这意味我国传统媒体面临重大冲击,新媒体的交互性、多样性、更新速度都对广播电影电视造成重大威胁,如何实现革新突破重围成为当前中国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三)动漫发展与突围

我国动漫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发展过程有过繁荣也有过低迷,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市场导向,低迷发展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发展,这一阶段动漫产业初步形成,开始向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1993年国家取消动漫收购制度,不再限制动漫产业的产量,逐步开放市场,包括《十二生肖》等动画作品推动了动漫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但是,随着我国电视机的迅速普及,国内动漫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国外动漫产品涌入中国,中国动漫与国外动漫产业相比明显滞后,我国动漫人才对国外动漫的崇拜导致人才外流。一时期,除1999年的《宝莲灯》产生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外,欧美和日本动漫产品成为市场的主力军,我国动漫产业进入迷茫阶段。

4.市场导向,繁荣发展时期。2012年6月,扶持动漫产业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优化动漫产业布局结构作为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二次元、IP、融合发展成为动漫产业关键词。据《2015年中国二次元用户报告》显示,中国二次元消费者已达2.6亿人,未来国产动漫将向“二次元经济”核心受益区进击*艾瑞咨询联合二次元人口普查委员会:《2015年中国二次元用户报告》,艾瑞网: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1511/2480.shtml, 访问时间:2018年3月17日。。网络漫画成为IP的源头动力,2017年中国动漫产业受到资本的青睐,如腾讯投资玄机科技近两亿元。游戏、非遗与动漫的融合促使动漫艺术家推陈出新。同时,我国动漫产业衍生品市场产值由2009年的12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50亿元,玩具类占衍生品的51%*小乔:《动漫授权逐渐打开 衍生品市场潜力无限》,前瞻产业研究院: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459/170626-8b6d179b.html, 访问时间:2018年3月29日。。2017年出现了第一部成人动画电影《大护法》,中国动漫产业逐步向“全龄化”探索。

(四)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从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转变,推动着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在理论上,由“修旧如旧”向历史城市整体性保护转变;在立法上,由政府法令转向国家法律法规、中央政府法规、地方政府法规等多层次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在理念上,由传统“收藏”向现代“保护”转变;在方法上,由单纯性保护遗产主体向包括环境在内的整体遗产地保护体系转变*霍巍、杨锋、谌海霞:《西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现状、潜在资源分析与保护对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8页。。文化遗产保护四十年的循序渐进,有如下几个阶段:

1.概念初现:文化遗产保护初步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文化遗产保护还未普及。1981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涉及9.4万余人,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0余万处,并先后公布了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00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0000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霍巍、杨锋、谌海霞:《西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现状、潜在资源分析与保护对策》,第33页。。1982年第一部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发布,保护文物有法可依,同时这一法律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从1982年到1994年文物工作者及政府相关部门核定并公布第一、二、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1985年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这意味着中国同时愿意接受以《威尼斯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吕舟:《〈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修订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中国文化遗产》2015年第2期。。1987年我国对长城等进行“申遗”,逐步向世界展现我国的古代文明成就。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我国“申遗”成功的6项遗产进行评估时提出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这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

3.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发展。2006年我国开始设立文化遗产日(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全民参与共同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文化景观保护、线性保护成为这一阶段的“热词”。2007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给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2007年共建设13个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项目,总投资是37542万元*郝振省、魏玉山:《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出版工作的主要经验与启示》,《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第11期。。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合法化。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发起编撰《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经过全国10余万文艺工作者25年的努力,于2004年完成298部省卷,450册约5亿字的编撰工作,2010年完成出版。

随着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入新阶段。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一系列数字化工程,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永续利用,泽惠万世。深海探测技术在考古界的应用推动我国水下考古研究和文物挖掘踏上了新台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更突出了文化遗产的社会作用。2012年进行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文化遗产预备清单的调整工作,截至2017年7月,我国5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2处。2017年12月27日,中国首个文化遗产类外国政府贷款项目落户山西,我国开始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影响力上。但是,我国在进行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的同时也面临挑战。旅游发展压力是首要威胁因素,在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估的20项世界遗产中,17项受到旅游发展的压力*世界遗产中心:《2017年度“世界遗产保护状况”整体情况报告》,2017年7月15日。。对文化遗产的不恰当修复也是造成文化遗产受损的原因,我国古城墙和古建筑的修复受损现象时有发生,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实施文化强国,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之一。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文化“走出去”概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外文化工作迎来发展机遇。1978年9月,国务院下达《关于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由文化部归口管理》。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把发展同各国文化交流的内容写入宪法,为我国扩展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1983年,邓小平指出,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1997年,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之长,向世界展示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这一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主要以对外文化交流为主*蔡武:《新中国60年对外文化工作发展历程》,《求是》2009年第8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对外文化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发展涉外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走出去”战略在文化产业领域首次得到具体体现。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政策措施,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开拓国际文化市场。这一时期,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基本形成,形成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双轮驱动”模式。

(二)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成就

第一,对外文化交流。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中法文化年”“中俄国家年”等一系列大型文化外交活动,极大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已同157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建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30个,初步形成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姜天骄:《迎接十九大特刊文化改革发展:筑牢文化自信坚实根基》,经济日报电子版: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08/22/t20170822_25182487.shtml, 访问时间:2018年2月21日。。第二,对外文化贸易。文化贸易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从2003年的60.9亿美元攀升至2013年的274.1亿美元,年均增长16.2%,2013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达到251.3亿美元。我国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从2003年的10.5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95.6亿美元,年均增长24.7%,2013年,中国文化服务出口额为51.3亿美元*张晓路:《全球化条件下引导和支持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302/c83865-28165982.html, 访问时间:2018年2月21日。。2016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142.1亿美元,其中我国文化产品出口786.6亿美元,实现顺差688亿美元;文化服务出口中的文化娱乐和广告服务出口额54.3亿美元,同比增长31.8%。2016年文化服务出口占我国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1%,比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陈恒:《去年我国文化贸易额达1142.1亿美元》,《光明日报》2017年7月28日,第8版。。第三,对外文化投资。我国文化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投资层次稳步提高,海外并购数量呈上升趋势,交易金额不断扩大。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从2007年的510万美元增至2013年的31085万美元,增幅达到61倍。2003年至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海外并购44起。俏佳人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小马奔腾、万达集团等都参与到国外文化企业的并购中。2016年,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39.2亿美元,同比增长188.3%*陈恒:《2016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光明日报》2017年3月10日,第8版。。

四、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发展

文化产业政策是指由代表国家意志,由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旨在规范、保护、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协调内部各部门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系列政策总和。不同国家的国情、社会环境和发展动机不同,文化产业政策的定义和范围不同,所采取的政策和考虑重点亦是千差万别。但从根本上讲,文化产业政策的目标是为了确保本国文化产业的生存和主导地位,以保护文化独立和民族认同。其他所有的目标,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发展概述

1.从一家音乐茶座开始的文化产业探索。1979年,第一家经营性音乐茶座在广州市东方宾馆诞生,自此文化产业开始有了产业化、市场化的趋势,但只是出现在意识形态不强的部分行业,如大众娱乐业、广告业、文化制造业。1980年2月召开的全国文化局长会议明确提出“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但真正促使文化事业向产业发展转变的是1984年文化部、财政部正式承认“以文补文”活动的合法性,由于当时的文化事业单位主要依靠少量的政府补贴,常常出现入不敷出、经费不足的问题,因此文化事业单位在进行政府要求的演出活动之外,也开始试图进行盈利性质的演出,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此,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不仅承认演出的合法性,还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支持文化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1988年《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政策纷纷出台,政府开始通过政策和资金的优惠给予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与此同时,民营文化得到了官方认可,并开始纳入监管范畴。为了管理民营广告公司和娱乐场所,政府出台《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关于改进舞会管理的通知》《广告管理条例》等政策。政府首次将国营机构和民营机构的文化活动运营合法化,并认识到文化的经济性。政府为了规范正在进行中的文化活动的经济运营,出台具体政策。

这一时期文化产业政策呈现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政策对文化活动的主导者和运营者进行严格控制。但人民开始有了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政府正式开始重视文化发展,提出“文化市场”与“文化经济”*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第19页。,也自此开启了对文化政策的研究和出台。

2.从“二分法”到文化政策开始完善。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开始逐步改变其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孙明山:《文化市场指南》,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年,第52页。,至此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出台的条件基本成熟。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对文化产业进行“产业化”性质的认可。而推动文化产业由性质区分向实际迈进的是1993年文化部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命题,文化系统开始改变“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现状,进入产业发展的轨道。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大幅度削减机构人员编制,但于1998年增设了文化产业司,主要任务是研究拟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协调文化产业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由民间自发发展阶段进入政府致力推动的新时期*王永章:《改革开放30年文化产业回顾及前景展望》,见张晓明等:《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5页。。我国首次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政策”的概念是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文化产业政策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政府开始有意识的运用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随后,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发展文化产业被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得到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正式认可和承认*贾旭东:《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产业政策及其影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这一时期政府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即在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向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转换、国家的财政支持和颁布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个时期共有 200 多个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部门规章出台。法律法规涉及的领域有舞台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网络和文化经济等。《广告法》《著作权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印刷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和《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正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文化产业政策。总的来看,这一时期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呈现出三个特点:在宏观层面上,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规划频出;在中观层面上,文化市场投资门槛降低,文化建设呈现全民参与的特点;从微观层面看,文化产业政策不断完善,综合配套政策日趋成熟。

3.外资与民间资本陆续登场,文化产业政策渐趋完善。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二分法”,并且鲜明地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政策作为中国文化产业战略性政策的地位正式形成。十六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并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这一时期,共颁布6部文化产业基本政策,制订文化建设发展长期规划。政府在《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发布了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一部分的文化产业的具体发展战略。第一,“十一五”期间最重要的是推动文化商品的自主创造。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发展海外出口文化产业,借此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该讲话提升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地位,也是文化产业出口战略的依据。之后随着《关于强化和改善文化商品和服务出口的意见》等的发布,出口战略被进一步强调。第二,要实现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文化产业形态。这是政府在认识到文化产业的战略重要性之后,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一项主要战略。这一战略是和文化整体改革、奖励政策同等重要的文化产业主体多元化战略,即文化产业的主体不仅是国家资本,其范围已扩大到民间资本和外资。政府发布的政策包括《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等。这些政策成为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理论背景和法律依据。

4.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服务的文化政策。2011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确立了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而在这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文件之一,成为了推动“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有力推手。《决定》提到在2015 年之前,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在GDP总值中占比超过5%的重要产业,特别是将文化创作、电影制作、出版、印刷、娱乐、数字化信息以及动漫7大产业作为重点文化产业,并且提到了对其进行财政支援、减免税收等具体优惠政策,以及提供金融支持等多样的扶持政策。另外,还强调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拥有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和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国际主导权,切实保护国家文化安全”,决心要在文化领域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政策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产业政策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内容更加具象化,目标也更加明确。

“十三五”期间,政府通过对行政、财政、金融、税收等多方面的政策调节,坚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总的来看,新时期的文化产业政策呈现出这些特点:首先,文化立法进程逐渐加快。2016年年末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之后《电影产业促进法》《国歌法》《公共图书馆法》相继通过,我国文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并呈现出逐渐加快的态势。其次,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入。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向纵深拓展,取得一批开拓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文化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形成。除此之外,积极布局前沿领域、新兴业态,并不断加强监管,改善市场环境和生态。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发展成就

1.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发展不断“松绑”。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和展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公共文化领域,建立了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不断加大,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持续实施。流动服务、数字服务深入开展,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趋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张玉玲:《文化发展开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文化改革发展新实践》,《光明日报》2017年9月30日,第4版。。同时形成了以国有资本为主体,民营和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体系。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我国的文化综合实力、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得到极大提高。

2.文化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逐渐优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思想解放不断深入,文化产业政策作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与指路者的作用日益加深。四十年来大量的政策文件有效地促进了文化市场主体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尤其是十六大报告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首次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区分开来,以期实现经营性文化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双轮驱动”“比翼双飞”。其中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更是效果显著,不仅增强了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动力,刺激了文化消费动力,更激发了全民文化创作活力。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政策对产业发展不断发挥着引导和推动作用,逐渐把文化发展从政府包办的禁锢中挣脱出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

3.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走出去”战略在2000年3月的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期间正式提出,并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全面落实。在“中国智造”“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战略与倡议的推动下,我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走出去,更是精神文明“走出去”的突破,我国不断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使得文化自信深入国民心中,不断增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