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河涌动大河满

2018-07-16

吉林农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汪清汪清县黑木耳

草木繁盛的五月,一路向汪清行进,透过车窗,一栋栋新房干净整洁,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一个个扶贫产业项目深深地扎根在青山绿水环抱中的汪清大地上。

老少边穷、吉林省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吉林省深度贫困县……从1994年开始,汪清县就被贴上了“贫困”的标签。如何彻底地撕掉标签,摘掉贫困帽?

“小河涌动大河满,首先要让老百姓富起来。”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汪清县全县干部群众迅速行动,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发展产业项目、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红色旅游……一系列的扶贫措施化作一股股强大动能,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在汪清大地上徐徐展开,宏伟的小康梦正逐步变为现实。

产业造血——激活脱贫新动能

沐浴在阳光下,淋着山泉水,一个个黑木耳从菌包中露出了头。别小瞧这一个个黑木耳,它是汪清县首要扶贫主导产业。

汪清县是全国闻名的“黑木耳大县”,自20世纪70年代初,汪清县即已开始黑木耳段木栽培,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农民创收的一个重点项目,1979年曾被国务院授予“木耳千担县”的称号。2014年,汪清县获批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

目前,汪清县已形成了由菌包生产、木耳加工、菌包回收的全闭合产业链,生产范围覆盖全县。全县近4万农户从事木耳相关产业,黑木耳栽培总量达到6.5亿袋,产量4.7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直接带动9000余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时值初夏,汪清县百草沟镇牡丹池村。暖阳拨开晨雾,洒满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一块块瓦蓝的光伏板显露出来,汇聚成了蓝色的“海洋”。

10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是全省单体最大的百兆光伏扶贫发电项目,也是汪清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最大的产业扶贫项目,从2017年4月开工建设,仅用时5个多月就实现并网发电,项目年可收益扶贫资金1200万元,持续享受20年,带动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增收650元。

今年,汪清县继续扩大产业规模,续建了3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贫发电站项目,并逐步推进光伏产业与农业、旅游业融合,通过“光伏+”的形式与其他产业发生良性互动,扩大项目收益。

汪清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2017年累计谋划实施产业项目197个,年扶贫收益2800万元,在现行标准下可带动全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500元。

乡村振兴——催开脱贫致富花

走进汪清县东光镇明月沟村,憨态可掬的熊猫模型趴坐在道路两旁、婀娜多姿的朝鲜族民俗歌舞跃然墙上、以假乱真的手工仿花装点着整个村庄……

为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便成了汪清县打好脱贫攻坚“漂亮仗”的重中之重。2017年,汪清县累计实施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296个,新建农村公路101公里,贫困户危房改造和安全饮水任务全部完成。

汪清县共有200个行政村,朝鲜族文化、山水风光、特色农业、抗日记忆、古遗迹遗址等资源一应俱全,形成了以朝鲜族特色为核心、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绿色生态休闲的地域特色。

根据不同村屯的历史文化、产业特色、自然禀赋,以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为主要任务,汪清县正在打造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点、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的特色乡村,促使汪清县的村庄发展更具特色、更有活力、更加生态。

“自2010年起,明月沟村的村民新建房屋和修缮房屋都要保证朝鲜族建筑特色,青瓦白墙,瓦顶坡面略有曲线,檐头四角和屋脊两端向上翘起,瓦当和脊头加简单花饰。”汪清县东光镇宣传委员王安告诉记者,为发展乡村旅游,明月沟村坚持打造特色民俗乡村。2016年,村里还修建了200平方米具有朝鲜族特色的“民俗体验馆”,通过合作社发包形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

生态旅游——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乡村旅游是汪清县众多旅游资源的一个分支。寻觅深处,众多支流、小河、湖泊遍布村村屯屯;稻田、玉米田等成片分布,一望无际;色彩鲜艳的野花、野草、红松漫山遍野。

一条沟壑就是一个景点,每座山都饱含着历史沧桑,一座座烈士碑诉说着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汪清旅游资源丰富,既有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冰雪风韵等显性资源,也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隐性资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汪清县有着充分的体现。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9.8%,是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省级生态县”。

近年来,汪清县将以“生态、民俗、冰雪、红色”四大优势为抓手,重點在创新旅游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汪清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坚持打好生态牌,念好山水经,把自然、生态、民俗等多种优势资源整合,突出满天星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地位,统筹推进兰家大峡谷、四方山、石佛洞等景区规划建设,把汪清打造成为集自然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依托汪清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红日村党员教育基地载体作用,深入挖掘红色旅游题材,培育设计红色旅游线路,讲好红色故事,唱响红色主旋律,力争使汪清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农业观光游方面,以满台山城遗址、光伏生态农业产业园为两极,贯穿新田村、棉田村民俗文化园,窟窿山,百草沟特色小镇的特色旅游线路规划建设,全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

规划未来——脱贫攻坚激战正酣

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在这场“战役”中,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汪清县作为深度贫困县付出了诸多努力。

翻开“战报”,2016年,汪清县实现脱贫4680人,2017年脱贫5129人,目前还有贫困人口5376户880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9.0%,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摆脱贫困,共赴小康,这是汪清县百姓最朴素的愿望,也是汪清县委、县政府的使命任务,更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战至高潮,如何在打赢的基础上再打好,实现从富民到强县。2017年,汪清县组织编制了《汪清县脱贫攻坚综合发展规划(2018-2020)》。

12万余字的规划明确了三年脱贫攻坚背景下,县域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生态环境、村屯整治、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及空间组织与时序安排。规划强调黑木耳、光伏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壮大,发掘“绿色、红色、特色”旅游产业的未来潜力,重视县域开发空间格局的重塑和体制机制创新。

决胜脱贫攻坚,激战正酣。行走在汪清大地,曾经的穷乡僻壤展新颜,贫困家庭的欢声笑语萦绕在耳边,富民、强县的美好蓝图已愈发清晰。在迈向全面小康的伟大征途上,汪清县各族群众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正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续写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 (来源:吉林日报)

猜你喜欢

汪清汪清县黑木耳
延边州汪清县以“三个课堂”助力教育发展
德江黑木耳
汪清县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
汪清:金牌大师的蜕变之路
七个黑木耳引进品种的比较试验
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以延边州汪清林业局绿美家园小区为例
西藏林芝地区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的探索
隧洞开挖超前支护施工技术在吉林汪清县西大坡水利枢纽工程中的应用
老松公路汪清至延吉段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措施
黑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