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经典和受众的知音

2018-07-16杨建华

师道 2018年6期
关键词:孙杨木兰受众

杨建华

春节期间,央视一套(综合频道)在黄金时间(每晚8点)推出《经典咏流传》节目,收视率奇高。在我看来,该节目的成功有以下几点:

1. 顺天时,应民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势复兴的大背景下,及时推出这档节目,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潮流,既迎合上意,又顺应民意,同时也是对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的“即将到来的课堂革命”的论述的一种呼应。

2. 选用“经典传唱人”形式是一大亮点。如用乡村支教青年志愿者和乡村小学的学生传唱《苔》,用摇滚歌手(凤凰传奇)、中科院“摇滚博导”传唱《将进酒》,用香港影视明星汪明荃、罗家英贤伉俪传唱《鹊桥仙》,用台湾歌手、余光中的弟子胡德夫传唱《秋思》,用陈力、余少群传唱《枉凝眉》,用运动健儿孙杨传唱《亭亭山上松》等。尤其是陈力,本身就是1987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歌的演唱者,她的声音极具空灵感,宛若天籁,请她来传唱几乎是量身打造,可谓独具匠心。

3. 成功地运用诗歌欣赏中的“共鸣”心理学原理。如贵州乡村小学的梁俊师生以苔花自喻,梁老师说自己长相不帅,读书时成绩平平,普通、平凡得像不起眼的苔花;乡村小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父爱母爱缺失,既不能享受与城里同龄人的优质教育,在阶层固化的今天,想要通过苦读跳农门而改变命运也会面临重重困难。但人望幸福树望春,没有大树高,难比牡丹艳,仍然可以活得精彩: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由乡村小学师生传唱《苔》,自然发自肺腹,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李白的《将进酒》最能引起“士”这一类人的共鸣,慷慨得志之辈(如功成名就的摇滚博导)可借李白的豪放来放浪形骸,李广难封的未遇之士可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名句来安抚自己的落魄之心。《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最容易激起“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台湾同胞的乡愁。孙杨的泪洒舞台,汪、罗伉俪情深的表白也能唤起现场及电视机前观众深深的共鸣。

诗言志,歌寄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歌是激情的产品,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诗人既然是情动而辞发,读者理当披文以入情。情感的共鸣是鉴赏经典的理想境界。当年杭州一青楼女子读《牡丹亭》后喟叹不已,留下绝命诗一首——“冷月孤窗不可听,挑灯夜读《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然后跳楼自尽;南宋主战派宗泽临终前反复吟诵杜甫《蜀相》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大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气绝而死,皆是共鸣的范例。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刚参加工作时,同事小龙失恋了,悲伤莫名。我用海涅的一首诗安慰他:

心啦,我的心,

你不要悲哀,

你要忍受命运的安排。

寒冬劫夺去了你的一切,

新春會把它还来。

你还是那样绰绰有余,

世界对于你也还是那样丰富多彩。

心啦,我的心,

只要你情之所钟,

你都可以尽情去爱!

小龙听了非常感动,当即要求我将这首诗默写给他。我慨然应允。此后数日,小龙反复吟诵海涅这首诗,感到了莫大的安慰。

4. 用咏唱的方式传承经典,受众喜闻乐见。用传统文化经典这杯美酒,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这样的鉴赏活动通常只出现在成年人这个群体,经典传承的对象主要是少儿、青年,他们涉世未深,缺少情感体验,要求他们达到情感的共鸣实非易事。怎么办?聪明的策划人想到了“咏歌”这一形式。一来诗歌同源,历史上诗与词都是可以唱的,只是因为缺少记录乐曲的媒介,当年的唱法(乐谱和声音)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字词句。用歌的方式来传承,是返朴归真,还原诗歌的本质,为经典插上音乐的翅膀,披上华丽的衣裳。在歌唱中感受,在歌唱中理解,在歌唱中记忆,在歌唱中审美。这种形式虽不属于央视首创(如笔者从2000年起便从事古诗新唱课改实验),但由于融入大量当代流行音乐元素、通俗唱法技巧,贴近青少年儿童审美习惯,容易被青少年儿童接受,仅此一点,就可称得上是匠心独运。

当然,这个节目也还有几点不足:

1. 据知情人透露,这档节目的策划是:确定经典篇目若干,再根据篇目挑选合适的传唱人,配曲、表演(编舞、伴奏)等一应事宜承包给传唱人。(《苔》与乡村师生是作品成热后被选中,孙杨不会作曲,不在此列)这样问题就来了,传唱人不见得擅长作曲,更非古诗词鉴赏的行家,所配之乐能否与经典相映成美、相得益彰,还得由广大受众来评判。我个人认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传唱经典变成了展示个人才艺。比如,尚雯婕传唱《木兰诗》,将这首五言为主,偶兼七言、九言的乐府碧玉改成了四言、三言:翻山越岭,木兰从军,壮志豪情,不知归期,遥望故乡,无心惆怅,褪红妆,辞爹娘,买骏马,乘风浪,无所思,无所忆,扮男装,十余载,英勇相,把热血,洒战场,理云鬓,贴花黄,赏月光,行万里,赴戎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不枉我,旦辞黄河去,持刀枪剑戟,破燕山胡骑,重回故乡,不为封赏,只愿对镜,吟唱。(陈力宝唢呐间奏、小孩唱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人们不禁要问:经典传唱人尚雯婕唱的是经典《木兰诗》吗?此人唱的充其量也就是根据经典《木兰诗》改编的歌曲,歌词文字拙劣,时空混乱,旋律也不美。可以看出,传唱人太自恋,缺少对经典的起码的敬畏,粗制滥造,是对经典的糟蹋。“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用这种方式来传承经典,恐怕南辕北辙。

3. 传唱人演绎的主题偏离经典。比如孙杨传唱的《亭亭山上松》,原诗为刘桢《赠从弟(其二)》,诗的寓意是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刘桢借此诗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恶势力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而孙杨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演绎偏离了原作,传唱的经典《亭亭山上松》的主题是坚贞自守,而用来演绎的流行歌曲《男儿当自强》的主题是奋发图强,二者在形式上看起来都是励志,但是主题和情感均相去甚远。前者是古代“士”的节操: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后者是开天辟地,勇往直前,自强不息,建功立业。又如《木兰诗》的传唱人尚雯婕说她最欣赏的是木兰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小家,回归到了自我。诚然,每个人都可以对经典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无论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总有一个最本色的哈姆雷特。而且,经典传唱人不同于普通的读者,经典传唱人肩负引领青少年学习经典、传承经典的责任,他必须要在经典与受众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他理应首先读懂经典,参透经典,同时心中有受众,了解受众审美习惯和审美需求,做经典和受众的知音,才能有效地传承经典。将经典与时尚结合,用类比的方式解读经典,本是一大创举,但是如果不仔细推敲经典的本意,就与一些似是而非的时尚整合,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差之毫厘,实质上却是谬以千里。

4. 节外生枝,过犹不及。节目播出中的大量的煽情,亦是偏离了经典。如孙杨谈起训练中经历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和累时流泪,罗家英、汪明荃伉俪秀恩爱等环节都属于此类,而罗家英为汪明荃念情书更是多此一举。孙杨的经历只能作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佐证,罗、汪的伉俪情深适合演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完美。《鹊桥仙》中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一种凄美。鸳鸯双栖燕双飞,罗、汪的爱情再完美,也是人间世俗之爱。“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会,才是爱的最高境界。

这里尝试提出几点建议——

1. 请名家配曲。王立平为《红楼梦》配的12首曲子,因词配曲,缘诗传情,传唱至今,已成经典。诗词是内容,乐曲是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力求做到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

2. 对经典怀敬畏之心。传唱人在传承经典时应尽量贴近经典,尽量保持经典原样,与时尚融合时要紧扣“合适”二字,不要胡编乱造,用粗俗的“再创作”去代替经典。经典作品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金粒,是一座座后人无法逾越的喜马拉雅,我们只能高山仰止,否则贻笑大方事小,误导青少年事大。有不少文化素質比较高的家长看了几期《经典咏流传》节目以后,气愤地说:看到经典被个别传唱人糟蹋成这个样子,感到痛心疾首,表示绝不让自己的孩子看这样的节目,而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老老实实地读原著原篇。

3. 现场即兴点评的有效性不足。每首经典传唱一结束,现场观众和四个鉴赏团的成员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点赞,如:“这首歌太棒了!尚雯婕一开口,真的就很像《木兰辞》,一开始是一个女儿的心情,为了想要代父从军,到后面征战沙场,那个气魄出来,她那个层次感,我们仿佛就是跟着《木兰辞》走了一遍的那种感觉。……真的是唱出了古代战场替父从军这样一段千古传奇。”尚雯婕大谈豫剧的特色,很抑扬顿挫,唢呐非常高亢,与流行音乐形成一个反差,构成一种画面感。鉴赏团成员马上就附和:豫剧可以显出她这个作品的张力来。女生的力量要开始在这个时代绽放了。在已播出的三期节目中,观众看到的是鉴赏团成员们一边倒的赞赏,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种无效的点评对引领受众尤其是青少年鉴赏经典能够起到多少积极的作用,实在让人怀疑。期待在随后播出的节目中,鉴赏团的成员对每个节目的点评都能切中肯綮,对亮点特色的肯定自然要满腔热忱,但是对其不足之处也要委婉地指出,使已播出的继续打磨,尚未播出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经典咏流传》是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重磅节目,从频道的选择到晚8点黄金时段的播出,可以看出这档节目的分量。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对该节目的期待值也很高,这一点从现场的气氛和收视率可以得到验证。正因为在观众心目中的分量,爱之深才期之高,所以才有以上的观感,期待央视整合全国优质资源,精心策划,精心制作,将这一节目打造得更加完美,收到经典传承的最佳效果。

(作者系广东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品牌工程《古诗新唱》主持人)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孙杨木兰受众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去旅行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孙杨夺冠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孙杨的“反击”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木兰诗》考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