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低年级生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8-07-16钟振香
钟振香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以学生群体为基础,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合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提高。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到知识,通过合作交流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共同学习进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交流;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地发挥。2013年,夏庄中心小学顺应课改潮流,推行生本教育理念,構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笔者在低年级中以小组合作为抓手,以生本教育为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在合作中构建新的知识——以前置作业为导向,以编号为运作机制
在课堂中,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学生思考被动化、问题无意识化的情况,笔者以前置作业为手段,问题为导向,让小组合作、分组汇报成为课堂的运作范式。笔者在教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时,笔者先给学生设置了前置小研究:
13-9=( ),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请把你喜欢的方法写出来。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在学习小组中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得出7种办法,(1)通过摆小棒得出;(2)用画一画的方法;(3)数一数;(4)破十法,把13分成10和3;(5)看减法,想加法;(6)连减法,把9分成3和6,用13-3-6=( )得出;(7)双减法,把13分成10和3,把9分成3和6,3-3=0,10-6=4,小组内,学生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给组员听,说清楚了也就说明学生对算理和算法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听的学生丰富了自己的算法,开拓了思维。通过讨论还优化出自己最喜欢的方法,使计算又快又对。
二、在合作中群策群力——学生相互促进,教师扶放结合
在学生练习时,大部分习题可以由组内、组之间讨论解决,老师只需巡视点拨。有些问题思维含量高,逻辑性强,同学们讨论时可能无从下手,或者思路很肤浅,这时教师给学生引领,扶着他们思考,然后放手交给他们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一起交流、争执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就能掌握得更牢固了。
例如,笔者在执教二年级的《认识时间》时出示了3时55分这一钟面,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是3时55分,有的认为是4时55分,教室里一下子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笔者让学生安静下来在学习小组中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在小组中讲了自己的想法后,再集体观察、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因为时针4时并没有走到,所以正确答案是3时55分,说错的小朋友也在小组中知道了原因。
在实践中,有些题目答案多元化,思维发散化。面对他们,学生寻求答案的思维应该活跃。许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思维会在探索中生成。如:笔者在二年级上册《搭配》一课中,由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有点新的想法就急于表达,这样不利于思维的深度。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最后总结出了固定个位法、固定十位法、交换位置法等多种方法,这样能培养学生深思熟虑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倾听、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考查中的运用——复考,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小学一、二年级数学采用的是综合性评价考查——复考。复考是由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事先培训好几个组长,在考查中,各小组交流汇报后由组长按评价标准发给组员☆、○或△,最后根据☆的多少评出优胜组。笔者们的考试都是由老师来考学生,学生独立完成试题,在平时测试时可以改变一下这种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集体学习的大家庭。进行小组交流做题,小朋友的考试压力减轻了,他们除了自己回答问题外,还会认真倾听他人的回答,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考查中,学生看到自己得了五角星都非常高兴,即使得不到也会仔细听别人的发言从中学到自己尚未掌握好的知识。合作考试采用小组交流形式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每个人都争先当组长,当然小组中的组长可以轮流当选,不但要让在考查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当组长,还要让有进步、有新发现的学生都可以成为组长,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试一试,这样他们才有信心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
自2013年夏庄中心小学推行生本教育以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农村的孩子也体会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了知识的趣味性,并有了一定的成绩,相信在坚持下会有预想的效果出现。
参考文献:
[1]郑少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J].新课程学习(上),2013(1).
[2]马腾飞.对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J].学周刊,2012(33).
[3]于丹凤.浅谈小学数学的合作性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2(25).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