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声乐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范唱
2018-07-16沙美玲
沙美玲
摘 要:范唱教学在声乐教学中是一种最直接、最高效的教学手段,它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声乐的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范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音乐作品。
关键词:声乐;范唱;教学
声乐艺术是一种特殊性和抽象性的艺术,它不像其他学科,单靠语言文字就能理解和掌握。作为歌唱教学中表率性活动的范唱,对声乐的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范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音乐作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欲望。因此,范唱教学在声乐教学中为广大教师所采用。如何在声乐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范唱,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师的艺术修养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拓其艺术视野,加强全面的艺术修养,是我们声乐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也是提高演唱水平和艺术档次不可忽视的部分。
1.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声乐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具备较强的声乐演唱能力是声乐教学必备的专业条件。高水准的范唱,不但能看出一名声乐教师对工作的责任感和热情,更能看出教师的专业水平、知识视野,甚至还有他个人的气质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和感召力。
2.声乐教师应具有全面的文化修养
声乐是音乐、文学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上。因此,声乐教师除了具备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教师展现给学生的范唱,才能更全面、更形象,才能具备更强的说服力。
二、培养学生的听觉判断能力
听觉训练是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每个人声音的好坏、音准、节奏以及声音的正确与否,这些完全取决于老师和学生的听觉判断能力。因此,多听是建立正确声音概念的基础,加强对学生的听觉训练,是提高学生的声乐感受能力、审美能力,鉴别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注重范唱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范唱是教师围绕声乐作品,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及重点、难点进行声情并茂的示范演唱。在范唱中,教师有时会针对作品中的技术难点作范唱,有时从歌曲的艺术表现手法上作范唱,有时是个别句的范唱,而有时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新曲目的学习欲望等,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注意范唱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下面我们就平时最常用的范唱进行简单的介绍。
1.对整首作品的范唱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初学者,是教师对整个声乐作品进行的演唱。就初学者来说,他们听过的音乐作品往往是有限的,当他们面对一部新作品时,不理解它的风格特点和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更不知從何唱起。这时,教师为在学生面前树立作品的完整艺术形象,需要对整个作品进行示范演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在认真分析作品、准确的把握歌曲的情绪、内容的基础上,按歌曲要求表达的感情、风格特点进行准确动听、声情并茂的范唱,力求做到情深、味足、字清,使学生对新作品的情感、节奏、力度、速度等诸方面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获得一个完整、鲜明的印象。这种方式用于激发学生对新曲目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2.声情并茂地范唱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学生已基本掌握对声乐作品的演唱,但不能很好的用歌声来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时所进行的范唱。声乐本来就是一种善于表现的艺术,演唱者要通过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的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范唱时注意运用恰当的动作、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启发他们注意歌曲的重点,帮助他们准确把握要点,以情带声,以声传情,通过歌声把作品的整体美表现出来。
3.校正式范唱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学生演唱声乐作品时,出现个别错误的句子或技术难点发音错误时所进行的纠正式范唱。在授新课时,免不了会有部分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对某些节奏、某些速度、力度、某些技巧性的问题难以掌握,成为教学的绊脚石。这时老师可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目的的校正范唱,比如在给学生上声乐课的时候,要想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所要求的去唱,是不容易做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讲述了正确的发声方法之后,对于学生所发出的错误声音进行模仿,让他们去听,然后我再示范正确的声音,让他们进行正误的区分,明确声音的好坏,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声音错在哪里,应该从哪方面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相信大家对范唱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希望能给广大师生带来一些帮助。更多、更有价值的经验,还需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去总结,去领会,通过不懈的努力去积累,去服务于教学,受益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收获知识。
参考文献:
[1]孙丹.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的调控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冉明.声乐教学中学生内心画面的建立与培养[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3]于立惠.声乐教学方法初探[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4]王群英.声乐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J].韶关学院学报, 2001(1).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