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小学德育有效性的途径分析
2018-07-16朱立坚
朱立坚
摘 要:德育是学生教育的重点内容,良好的德育质量对于促进学生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教育过程中,德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深入分析农村小学德育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提升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有效性;教育途径
与城市相比,农村小学在教育水平上有些落后,师资力量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而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对于小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德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小学生人生观的树立。因此,深入分析农村小学德育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促进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小学德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学校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升学质量,教育的重点也在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应试成绩的提升也一直都是教育的重点,而德育对于学生升学的影响似乎并不大,所以一些农村小学认为,德育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一些农村小学仅仅安排少量的德育课时,有些学校甚至根本不开设德育课程[1]。这些小学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目前社会人才竞争十分激烈,而人才在竞争过程中除了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之外,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操守也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两种品质是在日常的小学教育中无法直接获得的,只有通过良好的德育,学生才能潜移默化的形成,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但由于农村小学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德育的有效开展。
(二)传统的德育形式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在农村小学教育实践中,还有一个问题影响着德育的整体质量,那就是德育的形式过于传统和枯燥,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德育过程中,受传统教学形式的深刻影响,老师一般都采用灌输式教育形式进行德育,但是德育与其他学科不同,灌输式教育并不是理想的教学模式,德育需要在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灌输式教育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原本就不够,枯燥单一的课堂形式更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除此之外,如果老师并未完全掌握如何构建和谐的小学德育课堂,那么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如果小学德育教师对于德育的理解程度不够,运用的不充分,提升德育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二、提高农村小学德育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一)激发学生德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内省
与其他学科相比,德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也应该具有一定差别。对于农村小学来说,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农村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计划也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德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系表面来看并不是十分明显,短时间内也无法看出成效[2]。一直以来,德育都是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这种单体枯燥的形式很难长时间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及时改变教学对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德育。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语言魅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德育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农村小学德育实践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调动,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活的教育需要用活的环境来支撑,而不能用死板的课本,在德育课堂上,老师可以尽量运用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事件,也可以运用一些有趣味性的事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引导学生针对事件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对热点事件具有一定敏感性,并且善于捕捉其中有利于学生德育的内容,然后经过老师的加工和整理,最终形成良好的德育材料,通过课堂逐渐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引发学生情感上的思考和共鸣,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德育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是提升德育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老师應该对德育引起足够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内省,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兴荣.关于农村小学德育的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探讨[J].速读(上旬),2017(8):9.
[2]吴素梅.农村小学开展德育的策略分析[J].新校园(中旬刊),2017(4):11-12.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