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外周血管大动脉炎病变的诊断价值
2018-07-16林华兵江宇楼江萌王琛郑晓亮
林华兵,江宇楼,江萌,王琛,郑晓亮
(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超声科,317500)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之为高安氏病或无脉症)是累及患者主动脉及其分支的一种慢性炎性病变,病变多见于具有弹性纤维的大中动脉,起初为动脉外膜病变,并逐渐向内膜发展,进而引起管腔闭塞或狭窄,甚至引起供血管出现缺血性坏死,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同时大动脉炎也能引起病变血管壁结构病变,从而导致动脉瘤[2],所以及早对外周血管大动脉炎患者作出准确诊断尤为重要[3]。本研究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外周血管大动脉炎的诊断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外周血管大动脉炎患者,其中男性80例,女性35例;年龄范围22~50岁,年龄(30.5±2.4)岁;病程4个月至25年,病程(14.2±3.5)年。患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头晕、低热、易疲劳、全身酸痛、病变血管杂音,患侧肢体脉搏消失或者减弱。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临床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90年制定6项标准中的3项可确诊:患病年龄≤40岁,肱动脉波动减弱,肢体间歇性跛行,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杂音,动脉造影异常,脉压差在10 mm Hg以上。
1.2.2排除标准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胸廓出口综合征等。
1.3方法
1.3.1检查仪器采用GE LOGIQ S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大血管检查采取凸阵探头,探头频率为3.0~5.0 MHz,颈部和四肢血管检查采取高频探头,探头频率为7.0~12.0 MHz。
1.3.2检查方法患者检查腹部血管时仰卧体位,使待查部位充分暴露,若检查部位为肾动脉时选取右侧或者左侧卧位,颈部血管检测时选取去枕平卧体位,头朝向对侧位并偏转45°。腹部血管疑似异常者需保持空腹8~12 h,对于肥胖者和颈部粗短者可采用心脏探头对双侧颈动脉进行辅助检查。首先重点扫查临床疑似病变部位,随后顺着不同血管走向,对血管进行短轴和长轴扫描,以从上向下的顺序分别对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予以检测,对颈动脉进行扫查时需对双侧椎动脉进行扫查,同时关注椎动脉血流方向。
1.4观察指标 二维超声观察动脉内中膜厚度、管腔狭窄情况,CDFI观察血流充盈情况。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二维超声结合CDFI组患者对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股动脉、肱动脉、肾动脉和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单纯二维超声组(P<0.05),见表1。大动脉炎外周血管病变患者超声影像图特点:二维超声影像图上可见正常血管壁结构消失,累及的动脉血管壁发生弥散性增厚,呈现出向心性,管壁厚度在1.1~4.7 mm范围之间。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图可见狭窄处的血流束具有一定程度的充盈缺损,色彩明亮或者显示倒错花色血流,少数血管狭窄较重者可见其远处血流色彩变淡。
3 讨论
外周血管大动脉炎是一种自身免疫学疾病,其患病原因尚不明确,病程较为缓慢,呈现出持续进行性加重的特点,该病早期诊断具有诸多困难,较易漏诊或误诊,直至出现不可逆性的血管损伤或者发生血管闭塞才被确诊[4-5]。外周血管大动脉炎病理改变主要为中层大动脉受累、大动脉外膜纤维出现增生,并伴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在多次反复浸润后,患者血管内膜纤维发生增生,可见表面粗糙、肿胀以及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动脉管腔闭塞或者狭窄[6]。研究报道,外周血管大动脉炎患者好发于年轻女性患者,本研究35例患者中女性患者25例,比例达到71.4%,符合该疾病患病人群年龄特点,分析其可能原因与女性人群激素含量有关,特别是与机体内雌二醇含量增加具有正相关性[7-8]。
外周血管大动脉炎在国内检出率较高,目前临床上检查大动脉炎的主要方法包括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超声检查等。早前DSA是临床检查大动脉炎外周血管病变的首选方式,由于该方法可准确评估大动脉血管病变狭窄位置、程度以及受累范围,同时可评估是否伴随血管扩张,然而DSA具有其局限性,如侵入性、辐射性以及造影剂肾毒性。有文献报道,DAS技术可能导致局部病变加重。MRA和CTA对多发性大动脉炎外周血管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然而CT造影使用的碘剂较易引起过敏反应,使得该方法受到限制,而MRA检查技术会过高估计狭窄程度,同时受到分辨率的限制,该技术对主动脉分支远端的成像效果较差[7]。与MRA和CTA等检查技术相比较,二维超声结合CDFI检查具有一定优势,能动态观察动脉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血管壁病变情况。文献报道,超声检查能动态和实时地观察大动脉炎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动脉血管血栓形成以及血管壁增厚情况,利用彩色血流对病变部位血管管腔狭窄处血流动力学以及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可对外周血管受累情况做出早期评估[9]。
外周血管大动脉炎二维超声影像图表现主要为患者早期病变仅可见动脉外膜回声增强,和邻近组织分界不清晰,动脉血管内中膜改变不明显[10];随着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病变的动脉血管壁增厚,部分回声降低,少数病变管壁回声欠均匀。然而对于动脉血管管腔回声较低病变,二维超声对此显示不清晰,采用CDFI检查血流显像能有效弥补其不足,较好显示病变管腔内的情况[1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可作为临床诊断大动脉炎的首选检测方式,一方面CDFI能灵敏显示病变动脉血管壁的改变情况,特别是在血管外膜病变和病变早期,受累的狭窄管腔并不明显,此时检测可查看大动脉炎的血管外膜病变,进而做出早期诊断,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研究证实,随着大动脉炎外周血管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可有效显示病变管腔的改变[12-13],对于诊断血管病变是否处于活动期具有重要价值[14]。文献报道,对于大动脉狭窄管腔,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细血流束经过,若病变血管呈现出局限性的狭窄,当其内部血流速度较快时,可见明亮血流信号,并呈现出喘流或者五彩镶嵌状,但内部血流速度较慢时血流信号颜色较为暗淡[15]。若病变部位为长节段或弥散性狭窄,检查可见低速且暗淡的血流信号,若动脉管腔表现为重度狭窄者可见纤细状暗淡血流束,此时彩色超声检测时需将低脉冲的重复频率调低,不然会出现假性闭塞的临床诊断,造成漏诊和误诊。当大动脉炎引起动脉管壁破坏时,可出现假性动脉瘤,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血流从动脉破口处进入假性动脉瘤[16]。
表1 两组外周血管大动脉炎患者的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例(%)]
本研究结果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组患者对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股动脉、肱动脉、肾动脉和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率明显高于二维组(P<0.05),这提示与二维常规超声技术相比,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大动脉炎外周血管病变的诊断率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