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
2018-07-16卜文倩
卜文倩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的进展。但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师资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有待建立与完善,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研究,了解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现状和规律;为教育工作者掌握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特点,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研究连云港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还可以更综合多层次的反映与评价“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并为连云港高校乃至全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连云港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积极利用体育类图书资源、电子阅览室相关体育资源、连云港政府网等资源,查阅国家和连云港政府有关政策法规及相关文件,查阅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向江苏省连云港市3所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推送网络调查问卷,每校随机抽出问卷200份作为样本,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体育锻炼的动机”“项目”“ 形式”“场所”“消费”等方面。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 Excel 2012 软件对问卷统计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性分析,使得到的数据科学准确,为本文的研究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云港普通学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
2.1.1 体育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认为参与体育活动已不完全是单一的为了锻炼身体,而是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统计结果显示,认为锻炼身体是首要因素,占67.33%;有57.5%的同学觉得可以保持体形;觉得有趣、好玩的同学约有50.5%;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这部分学生占48.67%;有一部分学生是被动进行,其中他人影响的占34.17%,为了应付考试的占28%。
2.1.2 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大学生愿意和朋友、舍友、球友一起参与体育,占到66.33%;个人独自参与体育活动也有相当比例占到15.33%以上,说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组织形式尚处于自发的、自我主张的参与阶段。
在校期间,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学校开设的各类体育社团、组织的多种多样的体育赛事、各学院班级间的体育对抗项目等,这些活动对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然而,调查中发现,在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中,有组织地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较少,仅占10.67%;社团活动则更少,仅占7.67%。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校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开展得较少。
2.1.3 体育活动场所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体育活动场所从高到低依次为学校操场、室内场馆、学生宿舍、校外健身房、其他。这些体育锻炼的场所可以分为2类:校园内各类适合体育锻炼的场所;社会上免费的全民公共锻炼场所和经营性体育场馆。其中,校园内场所被选择进行锻炼的人数比较多,约有 85.83%; 仅有14.17%的大学生,会选择社会上的场所。当然,这主要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经济能力有关。同时,大部分学生选择学校的场馆,也说明学生对校内锻炼场所的安全性、便捷性、实用性较为认可。
2.1.4 大学生拥有体育装备情况 调查显示,大学生拥有的体育运动装备,主要以运动服装、运动鞋等具体的实物型为主;也有部分同学在选择运动服装或运动鞋时,有一些的攀比心理,进而去追求所谓的“大品牌”或“明星代言”的限量款,这种消费观是不被提倡的。另外,球和球拍类器材所占的比例也较大,表明学生对球类项目的喜爱程度较高。排在第三的运动装备是小型健身器材(健腹轮、哑铃、瑜伽垫);而大型的、高性能的健身器材(跑步机、健身椅)所占的比例最低,这主要受学生的消费水平的影响。
2.1.5 体育消费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较低,这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为家庭的给予、学校发放的助学金、奖学金及兼职赚得的工资。由于经济的不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经济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已经大大减弱。据统计,男女生每月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的,分别占49.84%、72.24%;每月消费100~150元的比例为10.03% 、5.34% ;每月消费150元以上的男生,占5.34% ,女生仅仅只占 2.14%。这说明男女生体育消费意识存在差异性。
2.2 影响因素分析
2.2.1 内在因素 统计显示,自身懒惰是主要影响因素,占54.5%;没有运动伙伴也占一定的比例,为50.5%。从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喜欢参与趣味性比较高的球类项目,而这些项目一般都是团体活动或有搭档组合才可以达到很好的趣味性和锻炼效果。因此,没有运动伙伴会大大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也表明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主动性、自觉性都有待提高。
缺乏兴趣、身体条件不允许2个方面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同样重要,分别占35.67%、16.83%。因此,体育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调整课堂内容,发展学生运动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这样可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也更好地了解掌握体育运动知识,提高自身优越感从而发展个性特点,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其中。同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关注每一名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到课前询问提醒、课中观察,及时发现学生身体不适的情况,对学生的安全负责。
2.2.2 环境因素 调查显示,天气与气温、学校场地设施限制也是影响因素中重要的一部分,分别占47.83%、44.83%。当前,随着学校的扩招,学生人数日益增加,而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运动场地有限,因此会出现各体育场馆内人员拥挤、体育设施和器材的人均占用率低。学校针对这样的事情,应加大对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让更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能够锻炼身体、放松身心,减轻学习的负担和压力。
2.2.3 学校的相关因素 调查显示,课余时间安排太满、学业太重、缺乏学校组织引导3个方面,分别占36.83%、29.33%、6.67%。对此,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时间、物质和组织上的保证。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建立社团、协会等;天气良好时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竞赛项目,并对赛事活动加大传播力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运动健身的喜爱程度,逐渐培养个人的运动习惯。
2.3 大学生对学校体育开展的满意度
2.3.1 对学校运动设施和开放状况的评价统计显示,学生看待学校运动设施和开放状况的评价为基本满意、有待改进占55.17%、满意占16.33%、不满意占28.5%。这说明学校的运动设施和开放状况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基本上可以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调查中也采访了一些不满意的同学,多数为体育爱好者,他们对运动设施和场馆的开放时间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表示不满意。
2.3.2 对学校体育教学评价 调查表明,学生对学校体育教学方面的评价为基本满意、有待改进占81%、满意占13.33%、不满意占5.67%。大多数的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表示基本满意,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主要为锻炼身体、休闲娱乐、释放压力等。校内练习,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但同时这也说明学校和社会的脱轨。校外场馆费用较高,而且与学校位置上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学生的兴趣较低。
3.1.2 大学生在体育活动形式的选择上偏向于自发结伴,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自己单独活动。这与学校课外时间组织集体活动的频度有关,同时也表现出学校社团组织较少、社团项目不新颖、组织活动较少等有待改善之处。
3.1.3 大学生拥有的体育装备以运动服、运动鞋等实物性为主,主要受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
3.1.4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与自身经济收入来源有限一定关系,但主要是体育消费意识不够,表现出学生的体育消费的价值观还有待提高。
3.2 建 议
3.2.1 改善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首先,改善体育课程的内容。学校应在能够保障学生常见项目的基础上,尽量能够多开展一些其他的球类项目,让他们的思想不再局限于传统项目。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进行宣传“演出”,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学生的要求。其次,改善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动作技巧,而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2 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学校体育教育的加强,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通过教育、号召、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锻炼的意识,鼓励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参加体育锻炼,改善高校男女生体育意识不平衡的状态。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要以激发良好的兴趣为前提,进而才能更深层次地提高他们的锻炼意识,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的终身体育思想。同时,多向学生传输健康的重要性,强化他们健康的观念,引导学生能够选择积极健康的运动方式。
3.2.3 学校应组织更多体育活动 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时间、物质和组织上的保证。对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建立社团、协会等;尽可能地多组织学生进行体育竞赛项目,并在赛前、赛中、赛后都进行广泛的传播,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运动的喜爱程度,逐渐培养良好的个人运动习惯。
3.2.4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学校体育环境的优化,在于加大设施场地建设的力度、维护,为锻炼提供方便和保障。学校和社会也要思考,怎样能缩小两者之间的体育界限,能够让我们的校园体育打破局限,不仅仅在校园内,而是不断延伸到社会,这不仅是为学生步入社会保持锻炼打下基础,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全民健身计划做贡献。
3.2.5 培养学生体育消费的意识 虽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受到自身经济收入来源的影响,但是体育消费的意识往往受学校和社会风气影响的更多。因此,学校和社会媒体有义务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育消费,让他们了解必要的体育消费是为了满足健康需求、提升生活质量,逐渐让学生接受“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