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体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018-07-16秦杰
秦 杰
(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是一个高层次的体育教育,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思想品德和体育能力,促使其成为适合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青年。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的开课方式主要有3种:(1)普通的体育课。这类的体育课大多在大学一年级,主要进行全面的身体锻炼。(2)专项体育课。这类的课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主要是为了满足大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地提高某项体育运动技能,并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能有所特长。(3)健康保健体育课程。这是带有保健养生性质的体育课,可以通过一定的体育活动,达到改善学生健康状况的效果,授课的方式及内容一般视学生的具体要求而定。
1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问题
1.1 我国体育教育的新思想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事业不断的深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的教育思想不断地涌现。(1)“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能提高接受教育者诸多方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健康教育,其出发点是为了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终身体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所参与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和,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保尔.朗格朗提出。指一个人应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及进行体育锻炼行为。它的核心思想是要求高校的体育教育要以那些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所能经常进行的一些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传统体育和极富魅力的竞技体育等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能力,做到使学生们走向社会前,除了培养在校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为“终身体育”在社会上广泛的传播打下基础外,更要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和正确从事某一运动项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一个阶段,是其所有阶段中个体接受体育教育最系统、最规范的。因此,它是培养个体终身体育观念、提高个体终身体育能力和形成个体终身体育意识的最重要的时期;(3)“健康第一”。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应包括有运动技能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等5个领域。因此,健康保健体育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了现今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中重要的组成之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格外突出,它强调了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其着重点是学校的体育教育要使学生得到心理、身体和社会适应力上的全面的、和谐的、健康的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应在体育课程中得到体现,即使学生们能自觉的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意识和习惯,并把健康保健体育的概念传播出去,改变人们心目中“体育就是竞技比赛”的想法,使体育能发挥其强生保健的作用,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1.2 新思想存在的问题
这些新的思想观念使得我国体育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单纯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主要就是以这3种教育理念为依据来进行高校体育学科的建设。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准备上的不充分,导致了教育理念不明确的现象。上述3个目前主流的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都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存在着一定的不可操作性。(1)素质教育。—它对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性并不十分明确,只是一个大而不够具体的教育概念,特别是现下对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理解程度不高,造成了高校体育忽视了育人的本质特征而过分强调其外延的育人因素。(2)终身体育。—世界上最早提出终身体育这一概念的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说到:“如果不重视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把学校体育看作是无足轻重的事。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们在进入成年阶段之后不再从事体育锻炼活动。如果把体育只看作是学校这一阶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终身体育这一教育理念被引进中国,对当今高校的体育教育思想和具体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3)健康第一。—它忽略了使人们加强健康锻炼所必须具备的客观因素,而只是突出了高校体育教育的结果。这也就是说,高校运用健康第一的思想,在想要使学生加强健康锻炼还必须要做些什么及如何去做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目标。由此可见,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在以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为指导,发挥高校体育所应有的育人功能,需要找到合适的媒介,使得广大学生能够接受,并使学生能终身受益于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
2 传统养生体育的实践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和科学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带给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明病”。现代人对自身的身体健康和生命的质量的关注愈发强烈。在我国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体育养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始终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芒,流传至今。传统体育养生,如导引、按摩术、健身气功等通过调理人体自身、内外兼修的方式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其功效显著,因而人们对通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项目达到强身健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应顺应要求,对学生多开展一些传统体育养生项目课程,这样不仅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目前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具体实践难、找不到合适的媒介、使学生接受等问题提供了一条出路。
2.1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概述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内篇中。养生,在古代又称为“摄生”,《老子》中有“善摄生者”的论述,《庄子》中有一篇“养生主”,专论养生,所谓养,是调养,保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其目的是人类自身的健康与长寿。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并兼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方法的一门科学。
2.2 养生体育对当今体育教育的启示
2.2.1 注重“调息”“意守”“动形”的统一协调 千百年来,养生体育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充实,形成了导引、气功、武术、医理四位一体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养生方法。其运动方式是导引行气,从大体上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运动,畅通气血经络、柔软肢体、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传统养生体育强调躯体运动和呼吸两者的配合,即“调息”“意守”“动形”的统一协调。调息是指呼吸的调节;意守是指意念的专注;而动形指的是形体运动,这三者之间协调配合,才能达到意、气相随,形、神一致,形、气相感的地步,使动静得宜,内外和谐,起到养生、健身的作用。
2.2.2 注重劳逸结合 西方体育强调充分发挥人体的潜力,而中国传统的养生观讲究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因人而异、适可而止,强调的是生命整体的和谐。劳逸两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劳逸结合,有劳有逸,劳逸适度,既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唐代孙思邈认为,“常欲小劳”“莫太疲及强所不堪耳”。
2.2.3 注重身心和谐 当代体育思想更加注重运动系统功能的锻炼,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和技术,以“更快、更高、更强”为重要目标。中国传统养生更加注重身心和谐,利用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整体协调能力,注重顺应自然运化规律,强调的是“善养生者养内”,“养内”就是要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生命器官都得到足够、合理的运动强度和锻炼。对如何做到“养内”,中国养生体育创造了了“内动”“静动”及动静结合等运动方式。
3 结 语
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概念中都有提及体育教育要使学生得到身心全面的、和谐的、健康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养生体育就是讲究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中国养生学完成了从简单到多样、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并将防病、治病、健身、修炼等方法融为一体,以中国古典哲学做为理论基础,兼集我国儒、道、佛、医、武术的思想精华,在强健身心、延年益寿方面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它还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能被大众所接受,只要能对其加以有意的重视培养,很容易使人们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因此,我国传统养生体育是一个能把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能对当今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1]徐伯然.武术养生与东方文化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4(5):6-61.
[2]刘兆杰.中国体育养生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55-60.
[3]杨建华.道家健康养生文化以及对休闲体育的现实意义[J].体育与科学,2010(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