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新媒体在体育场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2018-07-16玲,赵

运动 2018年14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爱好者场馆

曹 玲,赵 响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2016我国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设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上升至国家战略,随着国力提升,各地体育场馆建设数量大幅度增多,运动场馆也将全面对民众开放,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全民健身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做的应是体育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提高民众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全民数字时代的“互联网+”浪潮下,人们逐渐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信息表达方式和言语传播成碎片化特点,新媒体技术正在以多样化的角色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新媒体技术应用于体育场馆,人们通过二维码加微信群等可以大大增加体育爱好者之间的交流,通过在体育场馆扫描公众号,可以随时进行体育锻炼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受众人群增多,管理人员通过微信群或公众号组织举办全民健身活动,使体育运动更加丰富多彩,改变以往人们对体育趣味性不高的看法。

1 手机新媒体的作用

1.1 移动便携且多样化的传播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统计得出,截止2017年8月,我国网民手机上网比例达到96.3%,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5h,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新媒体上网比例均有所下降,手机传播终端的在新媒体中的使用率独占鳌头。手机媒体终端作为通信工具,小巧且易于携带,其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同一平台同一信息的多样化传播(文字、音频、视频等可灵活组合),有效地实现了信息在第一时间被传播,使受众抓取到的信息更加及时,近年来许多重大新闻都与手机媒体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地震前的手机拍摄视频及时在社交网络上的传播,使得这一消息很快被全国乃至全世界知晓,克服了以往平面媒体的非互动且延迟性的特点。

1.2 全民参与传播,形成多级广众延伸模式

传播学中所说的“媒体—广众”传播指的是新闻被媒体传播后,引起民间的持续关注和人际信息的延伸,进而出现了多路人际传播。新闻价值大的信息会促使受众把信息传给其他人,形成2次以上的人际交流,最终成为传播效果极佳的“多级广众延伸模式”。手机新媒体有较强的互动性,且参与成本比较低,使用人数持续上升。就社交应用而言,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成为前三大社交应用平台。由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得出,2017年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4.3%、65.8%和38.7%。微信和QQ作为主流的自媒体平台,可以随时进行新闻评论并与其他人互动,微信和QQ如此高的使用率也为“多级广众延伸模式”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海量信息通过个体选择再向群体进行传播,信息接收者再进行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不断地叠加扩大,进而成为热点,刺激受众“呼告欲”的产生,最终产生人际间的延伸多级连动传播效果。

2 体育场馆学习与移动体育学习

2.1 移动体育学习

移动体育学习是学习者利用移动设备在无线网络的环境中,随时随地获取体育数字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学习交流,从而实现个性化体育学习和终身体育学习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移动技术的发展促使移动体育学习的实现,学习者能够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体育学习。移动体育学习有以下特点:(1)移动性。由于移动设备便携,功能强大,所以人们愿意随身携带,在运动的场所也能方便的带在身上,以便随时学习;移动性还体现在学习场所的随意性,人们甚至在运动场慢跑时都能够随时获取希望学习资料。(2)交互性。手机媒介信息传递能影响影响人的行为,人也可以浏览自己需要的信息,人与设备具有交互性影响;人与人之间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换和学习。(3)个性化。海量的网络信息,多种信息搜索渠道,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4)碎片化。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思维方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碎片化的阅读,挖掘出有价值的碎片化知识。(5)及时性。当学习者需要在某个时刻需要体育知识时,可以通过手机新媒体随时获取,打破了传统知识获取渠道。

2.2 手机新媒体在体育场馆移动体育学习中的作用

体育场馆的作用一般分为健身、学习、专业训练、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等。体育场馆学习是个体在形体锻炼、情感体验和运动知识学习的综合体验过程。体育场馆学习以个体的亲身体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环境间的即时交互,通过认知经验不断转换并创造知识。在体育场馆锻炼和学习中,参与者通过手机新媒体了解场馆器材的使用方法也可以通过场馆APP推送的专业训练和比赛的信息,从体育场馆中获取直接体验经验,同时也可以获取解释型经验,所以对体育场馆进行学习环境的建设必须能够促进体验学习。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手机新媒体具有的特殊功能是可以进行信息互动式传播,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组织形式既包括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所形成的“大众自组织式”,也包括利用微博开展的线下“圈子式”,还包括多种组织形式参与的“网格式”组织形式。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都可以在不同的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评论,这就为体育信息交流提供了多方面的渠道。新媒体技术能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对场馆人群健身知识和训练方法进行解释性说明,有效支撑信息受众的后继学习。在当前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研究中,是否能够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健身爱好者的运动体验,增强爱好者之间的互动性,是体育场馆建设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3 手机新媒体在体育场馆学习中的应用策略

3.1 在体育场馆学习中有效应用手机新媒体

场馆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与自身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交互作用,形成人际间互动体验。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新媒体终端的成熟,使得移动体育学习成为大众健身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场馆二维码和APP的应用,体育健身爱好者、体育学习的学生、运动员均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链接大众健身和训练的视频,通过微信群和网站评论区,实现丰富的互动式学习,体育运动的信息交流可以在世界各个角落实现。手机新媒体应用与体育场馆学习作为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手机新媒体应用与体育场馆的学习是体育学习的重要手段,海量信息环境下,具备新媒体素养是每个健身爱好者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有效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和杜绝无效信息才能更加有效利用手机新媒体技术。

3.2 在体育场馆学习中灵活应用微技术

体育场馆建设中有效使用微技术,有利于健身爱好者在运动过程中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信息技术将传统文化空间“碎片化”与“细微化”,微课程和微学习形式的发展便于人们在日常运动中学习,将整体化空间学习样态划分为以个体为核心的“微碎学习空间”。微课程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以小模块化知识为独立的知识体系,具有便捷化学习特点。“互联网+”时代的体育场馆体育学习,也应体现并贯穿微技术和微思想的融合。碎片化学习思路指导下的微视频和小知识板块,无疑更利于体育爱好者在运动中及运动后碎片化时间中的有效体育学习。

3.3 多学科专业人才有效合作

新媒体时代下体育场馆的功能需要向多样化发展,以适应大众对场馆和健身知识的科学诉求,需要体育、媒体、计算机领域跨专业的合作,建立科学健身知识专栏、大众健身互动交流平台等,以此得以保障体育场馆顺利应用新媒体技术,保障体育知识的与时俱进同时计算机技术最新成果的使用。需要政府和相关企业以人民健身需求为核心,组织相关行业专业人才合作机构,使新媒体体育场馆具备可持续发展,使更多健身爱好者受益。

4 结 语

现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和全民健身政策的执行,体育场馆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移动体育学习在体育场馆学习中的社会效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场馆信息学习的多元化需要寻求多领域、多学科的通力合作。随着手机新媒体技术的全面普及,在体育场馆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体育学习可达到多级广众传播的效应,其在体育场馆中的应用应有美好的前景。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爱好者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美食爱好者的随笔
蝴蝶爱好者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直播答题爱好者
场馆风采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