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文化背景下西棍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2018-07-16

运动 2018年14期
关键词:套路武术一带一路

赵 莉

(兰州市第五十中学,甘肃 兰州 730065)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传统武术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棍的挖掘整理,以丰富的棍术内容解析西棍的技术特点,展现西棍的实战价值,寻求传统棍术与现代竞技棍术的变迁方式。以丝绸之路为纽带而创造出的人类文明为西棍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对西棍的研究不仅是对武术器械的挖掘与保护,更是探寻如何传承民族传统体育。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棍为研究对象,探寻“一带一路”文化背景下对西棍传承与发展的历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棍术的典籍资料,掌握了丝绸之路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为了解西棍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做好铺垫。

1.2.2 实地考察法 走访一些民间武校、当地武术协会、专业院校等,了解了各地棍术的现状与技术特点以及传承方式。搜集了有关的传统棍术比赛、表演资料。

1.2.3 访谈法 拜访了各地有名的老拳师、西棍传承人,高校武术教师、学生、历史系教授等。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获取了宝贵的信息,加深了对西棍的了解。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带一路”背景下棍的历史演变

“一带一路”是合作、交流、发展的一种理念和倡议。在这种理念下所体现的文化包容与文化自信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域性,成为当时文化融合的聚集点。应充分利用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肩负起西棍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棍扫一大片”表现了棍术攻击面广、实用性强的特点。在武术十八般兵器中,棍是出现最早、最重要的一种器械,以至于有“百兵之首”的赞誉。民间也多流传着“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说法。在冷兵器时代,西汉时期长兵器以长枪大刀为主。然而,由于棍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在魏晋南北朝旷日持久的战乱时期,逐渐取代了其他金属兵器,并成为战胜少数民族骑兵的关键兵器。唐朝时期棍作为作战兵器有了更大的发展。宋朝开启了棍的鼎盛时期,军事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凭借一条棍棒打下了天下,建国后弱武抑文,使得棍逐渐从兵器转为了民间体育运动。明朝军旅武艺家俞大猷提炼各种棍法,研究出一套军队兵棍体系,编著了《剑经》。

2.2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棍的历史演变

对西棍的发展,专家普遍认同的说法是:从西汉时期,西征使得河西走廊在西汉设立了各级管理区域,为巩固政权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移民的迁入将军旅棍法流传到民间,由于棍取材方便,成为了老百姓闲暇时间的一种活动。西北地区作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地区,促使了棍法体系的形成与丰富。

2.2.1 西棍的内容体系 西北棍法主要以甘肃一带的棍法最具有代表性。西棍的种类繁多,大体上分为长棍和短棍。长棍也称为“条子”,因其长度与眉毛相当,也称为“齐眉棍”。短棍所指的是鞭杆,其长度约为个人的一臂,作为短兵器的鞭杆相传是由牧民放牧的鞭子演化而来。在西棍内容中还有一种最具特色的软兵器连枷,它源自于农民打麦的一种农具,套路演练也无处不体现着社会生活的变迁,然而,这种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如今已逐渐消失。连枷和鞭杆在现今的武术比赛中不见踪影,能回忆起这些套路的也只有年过古稀的民间武术前辈。

2.2.2 西棍的实战价值 西北棍术的技术特点完全继承了以抡、劈、戳、撩、棍花等棍法所组成的套路。西棍全面的表现了“棍扫一大片”的特点。棍法威猛、棍花灵巧如轮,练起来呼呼生风。不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快速发展的当下西棍都表现出丰富的实战价值。长棍以抡为主,攻击面广,运用撩棍、劈棍、戳棍等技法,换把灵活、疾风如雨、密而不疏。条子的技法以上下反折的折子为主,堪称西棍套路中的上乘功法。不仅有棍的刚劲威猛,出其不意,更是由于步法身形吞吐伸缩,起伏转换,架势协调,棍法中结合了枪法的拦、拿、扎的特点,丰富了西棍的实战价值。鞭杆短小精干,长短皆宜,把法灵活,变化莫测,独具一格。西北有名的棍法“天齐棍”调把灵活、把梢并用、棍随身走、眼随棍走、换手变招、调把易势,连环技击、力达棍稍。“四门棍”套路内容严谨、排、趟布局合理,身法舒展、攻防兼备也是西棍中有代表性之一。

2.2.3 西棍的传承与发展 以丝绸之路为纽带而创造出的人类文明为西棍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对西棍的研究不仅是对武术器械的挖掘与保护,更是在武术前辈整理西棍的道路上探寻我们该如何继承传统棍术的精髓。

(1)西棍在民间武术中的传承与发展。在走访了西北地区办学规模较大的30家武馆后发现,只有5家武馆在传授技艺的内容上涉及到了对传统棍术的学习。据教练反映,对传统武术套路感兴趣的多为中老年武术爱好者,而青少年更喜好竞技武术套路。这一现象使得武馆在发展中不得不向授众妥协,放弃对传统武术的学习,来迎合青少年,满足竞技武术比赛的需要。在拜访了一些当地有名望的老拳师之后,一种现象让人深思,武术前辈们也在为传统武术套路没有传承人而发愁。在二十多年前,想要学习武术传统套路是一件神圣的事。首先,老前辈们挑选品行端正、身法出挑,具有尚武精神的人。然后,举行拜师仪式,开始传授武艺。而如今,这些传统武术套路已无人问津,能够演练这些套路的大多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

(2)西棍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在调查西北地区8所高校的过程中发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通备拳、劈挂拳、太极拳等为主要学习内容。而对地方特色的西棍了解的比较浅薄。其中,西北师范大学武术专选课教学内容包括缠海鞭杆,学生对鞭杆套路演练流畅,但对缠海鞭杆的攻防技术掌握的较少。天水师范学院对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了壳子棍,但教师反映学生对传统棍术的学习缺乏兴趣,没能意识到当代大学生在传承与发展地方特色传统体育方面所肩负的重要使命,教学任务仅有少数人能完成。其他6所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教学内容并未涉及西棍的学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在“一带一路”为文化背景下,西棍的发展印证了这段文明的开创、发展、兴盛与衰落。从农耕文明时期老百姓打麦耕耘的农具,到游牧民族的放牧的牧鞭,从劳动人民闲暇的体育活动到战争中军旅武艺中的军棍。丝路的开阔胸怀为西棍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吸纳了众多武术技法的西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套路演练方式。一招一式威猛如虎,闪转腾挪尽显西北人民的豪放洒脱。

3.2 建 议

3.2.1 高校肩负起传承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的神圣使命 作为西北地区的各所高校,集聚了当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囊括了一批有知识、有理想的高素质人才,这些先决条件是传承西棍文化的重要因素。高校武术教研室整理地区西棍套路,编写拳谱,在学校教学平台上上传西棍套路。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要局限在对国家规定武术套路的学习上,应将传统西棍的教学内容加入其中。西棍的教学过程一招一式都要让学生掌握进攻、防守的技术特点,强调棍术的实战价值,而不是只停留在对操化动作的学习上。要想深入传承与发展西棍文化,应在注重技术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西棍发展的历史变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注重武德的培养。

3.2.2 地区武术协会集社会力量弘扬西棍文化 地区武术协会对当地武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从近年来西北地区举办的武术比赛中可以看出很少涉及传统棍术的项目,使得参赛选手为获取好的名次而选择自选棍术,增加套路的难度价值。这种武术比赛的导向作用使得传统西棍得不到大家的重视,逐渐消失在武术赛场上。因此,地区武术协会应在比赛中设置传统棍术的项目,吸引更多选手学习传统棍术,从而发掘其中的实战价值。除了举办比赛以外,还可以筹划各种形式的展演,用比较艺术的形式将西棍套路表现出来。

猜你喜欢

套路武术一带一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武术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