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培养模式流变对西方古代体育的影响

2018-07-16张爱红赵久志

运动 2018年14期
关键词:骑士体育学校

张爱红,赵久志

(1.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奥林匹克高等研究院,北京 100084;2.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天津 301617)

“人格培养模式”主要指的是一定社会的主流群体在塑造其理想社会行为规范时采取的方式和途径。对一个国家某一时代的人格培养模式来说,主要体现在其官方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并主导着该时代的社会观念和行为特征。而官方教育对体育的价值取向也直接影响该时代体育的发展。

1 古代西方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演进

1.1 “武士”公民培养阶段

古希腊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体现在其学校教育中,以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为代表。他们的培养目标都是要把儿童和青少年培养成为以“武士”为特征的合格公民,培养方式都是注重实践,直接以成人的活动训练为主要内容。

斯巴达教育是围绕提高公民或公民子弟的军事能力进行的。斯巴达男性公民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要过严酷的军营生活。斯巴达的孩子出生后由元老决定其生存权,只有健康的孩子才能交给母亲抚养,体格孱弱者被弃之荒野。男孩7岁时被送到公共教育机构过集体生活,接受严格的体能训练和艰苦生活的磨炼,常年打赤脚、睡茅草、吃粗食、穿单衣,学习“斯巴达五项”(投枪、掷铁饼、跳跃、角力、赛跑)运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军事有关的内容也相应地增加。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机敏和勇敢,指导员鼓励他们去希洛人村落偷窃食物和蔬菜。“只要他们发现蔬菜,无论在哪里,他们都要偷走,或者是悄悄地钻进菜园,或者是狡猾地爬到公共餐桌那里。但无论是谁,只要被抓住,就要因粗心或笨拙挨上一顿结实的鞭打。当人们睡熟或疏忽防守时,他们就要偷走能偷走的任何食物。一旦被发现,则要遭受鞭打和饿饭。” 18岁时,结束了奴仆式的训练,孩子们成为埃弗比成员(Ephebi)或称军校学员(Cadets),开始体验承担卫戍的军事生活。这种见习训练在20岁结束,他们就可以有资格被选入成人集团。但还要在10多年后,他们才能充分享有公民权利。即使到那时,他们的训练仍未完结,他们都必须继续战术训练,并随时准备服役,直到衰老为止。

斯巴达人不重视文化教育,国家也没有把阅读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反映这个民族的严肃精神,歌颂为国牺牲的人;舞蹈教育通常是体现战斗动作或角力之类的体操活动。

雅典的教育是以培养能文善武的公民为目标,所以在音乐学校里面都有体育训练。雅典公民受教育第一阶段是品德教育,其次是识字和音乐,通过伟人的训诫故事培养孩子的品行,通过音乐培养年轻弟子懂得节制,使其言行和生活文雅、和谐、有节奏。“为了使他们的身体有助于高尚思想的发展,在战争中或其他场合不会因身体孱弱而成为懦夫,父母和朋友们又把孩子送到体育教师那里受教育。这就是有财产的富人们为其子弟安排的教育。”

体育训练是雅典教育中唯一由国家直接监视的组成部分。男孩满7岁时就要到私立体操学校或角力学校就学或到被称为“阿卡德米”(Academy)的公立体育馆学习。刚开始接受教育的男孩通过玩球或做游戏进行轻微的身体操练;到十二三岁时,开始真正的体育训练,主要内容是“五项运动”(Pentathlon),包括跳、跑、角力、投标枪、掷铁饼。通过5项运动的操练,使男孩们能够适应战争的紧张形势,同时发展健美的体格。到年届18岁时,正式载入市公民册,成为“埃弗比”。埃弗比成员再用1年的时间,与年龄相仿的青年一起从事艰苦劳动,学习使用各种武器和熟悉各种军事行动,并在教师和政府官员的监督下练习体操。1年训练结束,国家发给每人矛和盾,派他们去边境巡逻、戍边、缉私和清匪。

古希腊时期的人才培养,尽管存在着斯巴达与雅典2种不同类型,其培养目标的选择的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但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发展身体体能与掌握军事技能是这个时期教学的主要任务。虽然他们对各自培养公民的规格、培养公民的方式有着各自的具体要求,但他们的培养目标都具有鲜明的“武士”特征,而所谓的“文化学习”,也是为造就合格“武士”服务的。

1.2 “演说家—政治家”培养阶段

在古罗马共和初期,对青年一代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农民军人。早期教育在家庭中进行,男童跟随父亲学习农作或接受家族荣誉的熏陶。12岁以后,男孩由父亲带领到马提亚斯广场去参加集体训练,学习投枪、使剑、骑马、徒手对打等技术。年满16岁的男孩接受成年礼后成为罗马公民,进入军队接受正式的军事训练。直在57岁之前,一旦有战事发生,罗马公民必须应征入伍,直到战事结束。罗马军队的训练极为严格,其训练内容包括奔跑、跳跃、投枪、击剑、摔跤、游泳等,还要经常进行军事检阅和实战演习。

王政时代的罗马“全部教育事实上是修辞—演说教育的准备”。 小康以上人家的男孩在12~16岁之间进入文法学校学习文学与文法。文学部分包括希腊与罗马的散文、诗歌。16岁结束普通教育以后,准备担任公职的青年,就必须进入修辞学校,学习更专门的修辞学课程。女孩则在家里接受母亲关于家务的教育,有条件的女孩也可以学习舞蹈和音乐。

罗马仿照希腊修建修辞学校,其学科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修学年限、等都与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相似,其聘用的教师也是大多来自雅典等地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在罗马,文法和修辞学极受欢迎,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演讲的艺术和演说的策略。为了提高文学修养和演讲技能,修辞学习也开设体操、舞蹈、音乐、自然科学和哲学等辅助学科。

以培养修辞—演说家为目标的学校教育,其教育重心的迁移这一显著特点,从公元前1世纪中叶直至罗马帝国灭亡,并无实质性的变化。从“农民军人”教育到“演说家—政治家”教育,罗马教育经历了由“武士”培养目标到“文士”培养目标的演变,其学校教育内容也由偏重于发展体能技能的军事教学,转化为偏重于提高演说能力的知识技能教学。由于希腊传统的延续,在一些公立学校中还保留了希腊“体操学校”的某些内容。但“要求身体全面用力的五项运动,已为不太用力的健美练习、消遣性游戏和舞蹈所排挤”。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学校教学中大大降低。

1.3 “僧侣—骑士”培养阶段

公元5世纪,北方蛮族的入侵,罗马帝国的灭亡,使古希腊和古罗马繁荣了上千年的文化濒于绝迹。日耳曼民族摧毁了罗马帝国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皈依基督教,开启了欧洲的神学教育时代。恩格斯曾指出:“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性质。” 教堂的钟鼓声交织着骑士的马蹄声,谱成了中世纪教育的基调。

中世纪欧洲的学校由教会开办,分为大主教学校、主教学校和郊区学校,其学生分为僧侣和俗者2类,但是对所有学生的教育都是宗教教育,要求学生安于贫穷、尊崇上帝、服从教职人员。所有教学内容为基督教服务。例如,朗读是为了诵读圣经,书写是为了抄写圣书,算术是为了计算宗教节日服务。著名教父圣.奥古斯丁在制订牧师教育计划时,坚持对知识技能的改造或重新诠释,以利于增进宗教信仰。例如,选取了《圣经》和其他基督教父的著作作为文法与修辞教学的内容。另外,他还主张由教会编写辅助学生领会《圣经》的各种知识纲要,把经文尚未解释的东西,提出来分别给以解释,同时对一些历史问题给以注释,以使学生不必为查阅历史资料浪费精力。教会学校后来也部分地吸收了古希腊、古罗马的“七艺”教育内容。

除了教会学校,中世纪欧洲另一个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在西欧中世纪,封建贵族是世俗的统治者,国王以土地为采邑,把封建贵族分为不同的等级。那些不能继承家族财产的非嫡长子就通过接受教育成为骑士,以便于分得1个小庄园和10余户农奴维持生活。骑士的封君要求他们战时自备鞍马参加封建主之间征战或对外掠夺性战争。

骑土教育是以训练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骑士为目标,其学习内容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在7岁以前的家庭教育阶段,男孩主要接受母亲的家庭教育,接受宗教、道德和身体养护方面的熏陶;8~13岁是礼文教育阶段,非嫡长子男孩被送入高一级贵族宫邸中,充当男主人的侍童,女主人会教他上流社会的各种礼节以及识字、吟诗、奏乐和奕棋等实用技能。年龄稍大学习赛跑、角力和斗拳等武艺;14~22岁时进入侍从教育阶段,在侍奉封建主和主妇同时,学习“骑土七技”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和吟诗。年龄稍长可以选择喜欢的女性,吟诗跳舞,诚心相爱。年满21岁时,举行骑士授职典礼。

骑士授职典礼实际上是强化宗教信仰的宗教仪式。仪式一般分3个步骤:首先,斋戒祈祷。候选的骑士先须洁身斋戒,然后着礼服去教堂祈祷,并将自己的佩刀呈送给牧师,请其祝福。其次,宣誓。誓词大意是:效忠教会和君主,攻击异端,保护妇女及贫弱,捍卫邦国,愿为同胞福利洒尽最后一滴血。最后,受命。宣誓后的候选骑士跪于领主之前,领主以刀横拍其左肩,祝其勇猛;又拍其右肩,示其果敢;再用刀指其头顶,命其忠心不二;礼毕,正式宣布授予骑土称号。

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虽同属封建统治阶级的教育,但侧重点不同。骑士教育不是培养出世的僧侣,而是训练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其内容虽也注重培养宗教道德品质,但以养成军事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许多封建领主目不识丁,有些骑士甚至不会签名。这样在中世纪的欧洲,形成了以增进信仰为目标的禁欲主义教育和以训练忠实卫道者为目标的黩武主义教育两种类型。

2 古代西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异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古希腊古罗马重视世俗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被中世纪神学教育所取代,即使是世俗贵族的骑士教育,也充满了对上帝的崇敬,不论是骑士的受封仪式还是骑士精神的塑造,都有着典型的神学烙印。虽然神学教育后期吸收了古希腊、罗马“七艺”教育的内容,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1)罗马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世俗的或入世的,教会学校的办学目标则是宗教的或出世的;(2)罗马学校教育是为城市或国家服务,教会学校教育则是为宗教和信仰服务;(3)罗马学校培养精通文学、娴于演讲术的政治家,教会学校则培养忠于教会、克己修行的圣徒;(4)罗马学校教学强调实用性质,教会学校教学则强调教化性质。在这种以增进宗教信仰为目的的教育中,完全排除了体育教学,其对古代西方体育的发展影响深远。

2.1 身心分离的教育方式,导致人格标准的双重化

中世纪西欧是基督教神学的一统天下,其主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占据统治地位;封建贵族把持世俗权力,操控着大小庄园里的世俗统治。

基督教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是灵魂提升的障碍,人们只有摆脱肉体欲望的束缚,才能达到上帝赐予的智慧,从而提出禁欲主义主张。基督教禁欲主义否定任何形式的身体锻炼与愉悦,甚至以摧残身体的方式来领略圣痕。在禁欲主义的影响下,教会创办的学校里面完全摈弃了体育教育。

而世俗社会的骑士教育则承袭了斯巴达的军事教育传统,重视技能传授与体能训练,在文化方面向骑士灌输“忠君爱国、辅助弱小”的骑士精神。由于骑士“比武”是骑士日常训练或世俗贵族娱乐生活的一部分,骑士以为某位女性而战胜对手为至高荣上,所以大多以杀伐决斗为乐事。

教会学校的基督教禁欲主义精神教育和世俗贵族的骑士教育使得寻求灵魂的超脱与展示体能的欢愉成为中世纪西欧人格培养模式的两个极端,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各自分离,禁欲主义的价值选择与及时行乐的现实生活并行不悖。但是,人的身体愉悦的本性常常翻越禁欲主义的藩篱,以隐蔽的方式得以释放,所以很多人形成双重人格。很多休闲体育恰恰产生于人前恪守基督教、人后放浪形骸的教会人士之中。

2.2 人格培养目标的分流,中断了古希腊的身体操练传统

古希腊罗马的体育活动方式有2大类:一类是注重技能训练的竞技运动;另一类是与理性修养相结合“体操术”。进入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育和世俗骑士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教会教育培养充当上帝的代言人,其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在于来世的静谧、纯洁而不是为了现世的愉悦,从观念上将肉体及肉体欲望打入地狱,“体操术”根本没有立足之地。骑士教育培养的是保卫封建统治的武夫,教学主要目标是发展军事技能,“骑士七技”是必备军事技能,而不是对身体素养的塑造,“体操术”在骑士教育中,同样没有容身之地。所以,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体操术”和身心平衡发展的教育传统,在中世纪欧洲中断、消失。

2.3 骑士教育继承了西方竞技体育传统

骑士教育中所标的的骑士精神将基督教义和日尔曼贵族的野蛮精神混合在一起。“骑士七技”既是骑士发展军事技能的必修课,又是其消遣娱乐的重要内容。封建贵族常常举办大型“骑士比武”活动,一方面训练骑士的应战能力,另一方面满足贵族、贵妇的休闲需求。贵族以自己名下骑士的勇猛为荣,贵妇以欣赏骑士的飒爽英姿或获得骑士的宠爱为乐,骑士则视名誉胜过生命,因此竞技比赛常常以呈勇斗狠为能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古代奥林匹克盛会虽因遭到禁止而被迫中断,但骑士比武渲染的节日气氛并不亚于古奥会带来的社会效应。竞技活动不仅没有因为基督教禁欲主义的禁锢而消失,反而呈现出发展的态势。并且为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贵族制定了比武规则,突出条件对等、公平竞争、无条件服从裁决等要求。因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形式虽因宗教原因而被中断,但其竞技运动的传统实则得到继承和发扬。骑士比武中比赛规则的制定也孕育了体育发展的新因素,为欧洲古代体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3 结 语

社会人才模式的培养体现着一个社会主流阶级的思想与传统,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这种模式集中反映在主流阶层的教育主张之中,因而对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重视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和崇尚身体健美的体育传统到中世纪时期发生变异,神学成为西方教育的主旨。指向精神世界的神学人格培养模式,重视精神的修养而否定身体的修炼;而趋于世俗人格培养模式的骑士教育,则重视技能发展而忽视身体素养的培育,身心兼修的传统被中断。但是,骑士教育毕竟将古希腊时期的身体修炼技能部分地继承下来,并且引导着体育向规则化方向发展,从而为西方现代体育的形成做好了准备。

猜你喜欢

骑士体育学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对抗大帝国的骑士
克里夫兰骑士
2016体育年
小小骑士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New Enem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