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武术教育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思考

2018-07-16李志芳

运动 2018年14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意志品质武术

李志芳

(惠州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惠州 51601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加之计划生育导致如今一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从小优越的生活环境,全家人的宠爱,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久而久之形成了许多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地方,如好吃懒做、眼高手低、不懂礼貌、不会与人相处等。社会变化快导致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全面,也需要人才紧跟社会变化的节奏。武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极其显著的作用,但许多高校并未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此本文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

1 概 念

1.1 武术教育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武术教育的研究还停留在表层,甚至对武术教育概念的界定也不是特别的明确。在研究武术教育时必须将其与武术区分开,武术教育是体育教育的一部分,是指通过武术进行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身体素质,提升道德水平,使受教育者人格更具魅力,技能得到提升。依据众多文献对武术教育这一概念的研究,本文所述的武术教育是指学生通过武术相关技能的学习,从而提升武术技术、理论,强化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1.2 社会适应能力

有学者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其可分为2部分,一是个体为适应社会环境而做出自我的改变;二是个体通过改变外部环境的某些因素使能够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健康有着极大的关联性。也有学者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人类为与社会相融,不被社会生活排斥,将自身某些与社会要求不相符的特性改变,而使自身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环境相处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社会适应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懂得生存、明白处事等。21世界教育委员会提出,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小学校对学生培养的能够使其适应社会生活的水平和能力,以及适应工作的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 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

2.1 缺乏优良的思想道德意识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陷入了道德缺失的怪圈,各种失德行为被屡屡报道。虽然我国各阶段的学校教育都将德育放在首位,但学生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况且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都用于文化课程的学习,道德教育仅限理论,缺乏实践,较之社会复杂的环境和残酷的现实,逐渐会丧失道德的底线。

2.2 竞争意识淡薄

现代高校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是一家人的小公主、小公子,生活无忧无虑,物质基础得到极大的满足,加之城市生活邻里之间互不来往,孩子从小处在一个没有竞争、没有对比的环境中成长,无法体验社会的残酷和竞争的激烈。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象牙塔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步入社会之后学生无法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很容易被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淘汰。

2.3 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难担大任

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大学生走出校园后面临着诸多挑战,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再是扎实的专业知识,而是要求大学生具备出色的才智、突出的创新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自信、勇敢、谦虚等一系列的优秀品质。但现实却是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许多与社会发展不符的缺陷,诸如眼高手低,好吃懒做、拈轻拍重、容易被困难挫败等,这些都将阻碍了大学生未来的发展。

3 武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3.1 武术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

中国的武术讲究“为学武艺先学武德”,自古武术教育就格外重视武德的传递,通过高校武术教育建立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意识有着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中国自古就有习武的风俗,而武术传授时把优良的武德作为挑选弟子的第一标准,收徒习武要首观其德许多古语都能体现武术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德育的重视,如“道勿滥传”“不知者不言,不仁者不传,谈元授道,贵乎择人”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者不传,俗气入骨者不传,市井人不传,拳脚行不传”。在武术教育中,武德的传递主要通过武术的礼仪,也就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高校的武术教育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武术规定的礼仪进行,小到相互之间的称呼问候,大到比赛修养,事无巨细,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素,行则彬彬有礼。通过长时间的武术礼仪熏陶,道德意识会潜移默化的形成,为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

3.2 武术教育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竞争,正是竞争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对个人而言,更加离不开参与到各种竞争之中,以此来提供自身进步的动力。小到考试成绩、班级排名,大到工作面试、职位升迁等都是竞争,竞争是学生成才的主要动力,竞争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无时不刻都要面对各方面的竞争,武术教育的本质就是竞争,武术就是要通过各种竞争来增强武艺。武术教育的竞争关系体现在多方面,竞技武术要比谁的动作准确、节奏鲜明,这促使学生在练习时精益求精,刻苦训练就是为了赢得比赛;散打教学要求步伐灵活,出招快、准、狠,锻炼自己的应急反应,以求在比赛时作出正确的进攻和防守判断,也是为了在比赛中取胜。由此可见,武术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竞争也分良性和恶性,恶性的竞争不仅对学生发展不利,还可能给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阻碍,甚至将学生引入歧途。然而武术与武德密切相连,武术教育不仅一味的要求学生竞争,更要求竞争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3.3 武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

现代的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受不了挫折,最缺乏的就是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所以许多事情都是3分钟热度,有始无终。我们看历史上所有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备坚韧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武术教育讲究“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说的就是武术练习的辛苦和坚持,就是一年四季无论严寒酷暑都要不间断地练习武术。练习武术是一件非常辛苦甚至痛苦的事,讲究长期练习不能间断,无论是外界环境变化还是受伤生病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学生在这期间一定会产生各种懈怠的情绪,但当完成后会非常有成就感,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计划督促学生完成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除此之外,武术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等良好的品质,这些都是武术自身所具备的,也是武术精神的魅力所在,因此高校武术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 武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

4.1 引导学生认识武术教育的重要性

有效、合理的利用校园新媒体及各种宣传媒介向学生宣导武术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通过宣传影片让学生体会武术的魅力,以实例宣导武术教育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契合点。在进行武术宣传的同时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武术氛围,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项目,如摔跤、射箭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武术教育氛围

要发展武术教育,首先是学校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重点给学生传授与体育健康有关的知识,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给校园营造出良好的武术教学氛围。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师德和武德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树立习武之人应做的行为准则,积极开展武术教学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武术技能及一些道德礼仪,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意识。

4.3 鼓励学生创建武术团体,丰富业余活动

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的组建与武术相关的社团组织,通过组建社团开展武术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加,也要引导校内武术社团与校外社团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校外社团资源充足的优势。学校也要主导一些武术活动:一是可以促进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学生对武术产生兴趣;二是可以给武术爱好者跟社会各界武术爱好者交流、切磋的机会,促进武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家也可以在相互的切磋交流中对武术招式进行创新;三是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从多角度体会武术的魅力。如可以让学生客串裁判、参与赛事的组织、作为赛事的志愿者等,从不同角色体验武术魅力的同时能够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4 加强武术教育的理论研究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武术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极大的正面作用,但是受限于现有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对武术教学活动改革的研究并不多,更多地是研究如何改变竞赛规格和竞赛项目,这种状况很难推动武术教育的发展,学生也很难因武术教育而受益。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重视武术教育的科研工作,引导教师发挥创新能力,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学习,持续有效地推动武术教育在高校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5 结 语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变化也越来越快,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却越来越差,缺乏高尚的道德意识和竞争意识,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难担大任,也不能良好地与人交流。武术教育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要给予武术教育足够的重视,通过各种手段完善武术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意志品质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探究
不同运动水平男子冰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比较研究
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意志品质的研究
武术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