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视角下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2018-07-16肖志艳
肖志艳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0)
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不仅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身体综合素质,还会影响到心理健康水平。根据知网上检索到的150篇论文相关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其体质健康水平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了大学生群体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对于大学生群体整体的身体素质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近5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大学生群体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耐受力和吃苦能力逐年下降,随之而来的体育运动意愿也逐年降低,因此我国大学生群体的体质近5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根据校园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群体并没有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因此,他们亟需指导并进行计划行为干预。根据Icek 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他认为“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越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越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越正向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越强;而当态度与主观规范越正向且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越强”。因此,本文从计划行为视角出发,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研究,以期能找到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体育生活现状的深层原因并进行积极的计划行为干预,以彻底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1 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概述
1.1 体育生活需求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存在较强自主体育锻炼意识
通过对我校长达近两年时间的课堂观察来看,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别是入学新生,对体育生活的需求较往届大学生群体具有更强烈的主动意识,由于电视、网络视频资源的飞速发展,近几年的学生群体对于体育活动和热门体育项目具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因此他们对于某个体育项目的选择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在日常开设的体育课上能够更加融洽地投入锻炼,与老师的互动性更强,普遍存在着较为强烈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往往具备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不少学生的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棒球、瑜伽、跆拳道等运动水平不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愿并展现出较好的体育专项运动技能。但学生群体的锻炼主观意愿不是很强,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个人教学魅力等影响因素影响其锻炼意愿及效果,从心理上需要教师的计划和指导。
1.2 主观自主锻炼意愿低,体育生活方式自主养成率低,且随年级的提高呈负相关关系
根据笔者进行的一场问卷结果显示,有超过70%的学生不能自主养成良好的自主锻炼意识,主要问题集中在:共享快车、单车、平衡车等现代化的出行方式剥夺了学生大量的步行、跑步等课余锻炼活动,由于“00”后基本是独生子女,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家务参与量非常少,习惯被他人照顾,长期以来他们只是学习,对学习之外的事情基本不管,导致许多学生缺乏相应的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比比皆是。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就是大学生群体主观自主锻炼意愿自主养成率低,且随年级的提高呈负相关关系。一方面与高年级学生课业量大,实习、找工作时间紧张相关;另一方面还是在于学生群体主观自主锻炼意愿低和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养成意识缺乏有关。这直接影响大学生群体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更会影响到将来的就业。
2 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深层原因
2.1 高校普遍缺乏健康体育生活方式考评机制,现代科技助长了群体懒惰心理
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或不能养成长久机制一个深层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的大学普遍缺乏建立高校健康生活体育方式考评机制,完全放手给学生群体自己主动去建立。由于学生群体的“三观”并未完全建立,在这样一个缺乏机制的监督和敦促的环境下,学生群体必然不会具有较为强烈的主观能动性。科技给我们社会带来了便捷和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科技,特别是电子产品的变革过多地占用了我们的课余时间和精力。当代大学生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保有率非常高,手游、网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以及网络电视的不断发展,占用了男女生的大量的课余时间,除了正常体育课的锻炼,课下能够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寥寥无几,可以说现代科技助长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懒惰心理。
2.2 运动锻炼项目具有分层性,大学生群体攀比心理强烈,不利于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网络的深入普及,大学生群体较以往的大学生而言,其体育基础知识面更广,在体育运动项目上的可支配性投入更多,他们更加注重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他们对于教师组织的体育运动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基本呈现出了更为强烈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比如女同学普遍喜欢运动量偏小、对塑身效果更好的瑜伽等运动项目,理工科则对挑战型、学习型较强的户外拓展运动更为青睐,可以说这是我国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出现的可喜的变化,但也出现了不少不良习气,特别表现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普遍青睐付费性体育运动项目,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则选择免费性的田径运动项目或较少参加运动,学生群体之间存在较强的社会分层烙印,不仅不利于学生群体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建立,更为学生群体的团结和良好的氛围的建立带来了不利影响。
3 基于计划行为视角下建立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设想构架
3.1 根据不同系别和不同年级课余时间及健身需求建立分级健康锻炼体系
当代大学生群体从年龄上已经成年,但在心理上还尚未实现独立,因此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建立还需要学校层面建立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考评机制的形式进行干预,将其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纳入学生管理的日常生活计划。一般需要体育教师或聘请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建立导师制来帮助其制定休闲项目、体育锻炼原则和方法、每日运动负荷量和自我体力恢复等监督方法,通过定制化的形式经过较长时间的体育生活方式培养,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较为科学实用的健身体育生活方式,帮助其对抗惰性,同时也能避免体育锻炼的盲目性。在具体的操作时,可以根据不同系别和不同年级课余时间及健身需求建立分级健康锻炼体系。大一、大二时间较多,对于考评较为在意,在校内呆的时间较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可建立兴趣型、挑战型等类型的健身模式。而大三学生则忙于考研或实习,不注重考评,则可以在挑战型和素质拓展型健身需求发展,在体育锻炼上帮助其建立自己明确的目的和健身要求的同时,还养成了敢于拼搏,乐于挑战的性格,从而真正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3.2 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更应注重质,而非形式
体育锻炼不仅锻炼学生的体魄,更是对其心智的一种锻炼,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建立,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素质上的提升,更能够让其养成乐观、积极和包容的心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来迎接每天到来的挑战,因此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更应该注重质,特别是帮助大学生群体培养其应该具有的大体育观和体育协作意识,特别是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3.3 打破时空界限,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大课堂,扩大体育生活方式的内容
现代大学生与以往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求新、求奇心理更重,因此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建立也应是多元化的、动态的一个过程,因此不断补充新内容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当代大学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则必须要打破时空界限,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大课堂,扩大体育生活方式的内容。本校除了建立常规赛制的形式,还可以与其他邻近高校或体育院系建立长期的赛制联谊关系,并专门指派相关单位和设定专门的负责人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可以聘请体育院系专业学生来指导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相关项目的健身锻炼,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其培养成健康的、长久的体育生活方式。随着终身体育对学校广大学生群体的体育影响的逐步加深,,应该适当扩大体育学习和教学的范围,将各种休闲性的体育形式,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体育生活中去,帮助其建立深厚的民族体育情感,从而真正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
4 结 语
大学生群体能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体育锻炼,帮助其培养出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群体提高身体素质,更能够使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并受益终身。因此,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大学体育教职人员有义务并自觉去指导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方式,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现代体育生活方式。
[1]郭冬冬.新时期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运动,2015(6).
[2]陶勇,代春玲.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