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研究
2018-07-16荆雯,李凤,李洋
荆 雯,李 凤,李 洋
(1.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2.渤海大学体育教研部,辽宁 锦州 121013)
随着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微信、微博、微视频为文化交流手段的“微时代”已经到来,它是一种追求个性化、碎片化、迅速更新信息的互联网环境。“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微课程”以其时间短、内容精、碎片化、涉及范围广、不受时间限制等优势,成为未来线上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
1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的理念奠定
1.1 蓝图构建: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目标制定的合理性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体育微课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内容本身而制定的,在兼顾连续效应的情况下,更注重单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如某节体育微课是以体育理论知识为重点,那么应强调构建以此知识点本身为依托的整体知识框架,从而试图完善理论体系;若某个体育微课是注重运动技能的,那么就突出对此技能讲解的直观性、规范性,尤其重视教学视频制作的视觉冲击性,让教学过程在培养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以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1.2 理想抉择:体育微课教学设计内容选择的科学性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的内容选择应更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要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突出知识脉络的层级递进,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更科学,更能符合不同需求层次的人,使观看教学视频的人能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课程,并通过弥补自己原有知识结构的缺口,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在“互联网+”教育中所提倡的碎片化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完善4A教学形式,即信息资源的获取和推送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方式(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简称 A4模式。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体育微课教学设计中,能更科学、合理、有效地实现运动知识和运动技术的教学,促进教学设计内容选择的科学性。
1.3 剖析对象:突出体育微课教学设计学生的差异性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的准备阶段,应深入剖析体育微课教学视频的使用对象,关注微课学生的差异性,在“碎片化”理念的预设下进行教学设计目标预定、教学内容的合理分解,建立良好的层级选择空间、梳理知识体系、完善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的整体结构,便于有差异性的微课程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在做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的对象剖析时,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差异性问题。
2 设计路径:利用学习终端整合体育微课教学设计任务
2.1 设计特点:利用简捷、多样、连通、融合的特点进行体育微课设计
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可以说现代社会已经进入“新共享时代”。微课程正是通过“短小精悍”的特点,将知识点以简短的微课程形式灵活呈现,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应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直观性。基于“互联网+”教育的体育微课教学设计内容与传统体育教学设计相比更简捷,在教学资源供给侧的途径方面更加丰富多样,体育课程的安排注重利用多种学习终端加强课程间的连通效果,进而促使体育微课之间更好的融合。在体育微课视频的更新过程中针对教学视频反馈意见不断更新、补充、平衡微课视频的知识点。
2.2 设计模式:借助“协同教学”理念进行体育微课设计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体育微课教学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协同教学”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模式是具有互补教学经验、技能的2个或2个以上的教师组成灵活的教研小组,针对学生个性的学习需要,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和规划完善课程设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体育理论、学习体育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所把握,大脑皮层活动由知识点及技术动作的“泛化阶段”进入到“分化阶段”,在感知觉层面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这种教育模式充分结合了碎片化学习理念,更好地促进了体育教育每个环节的协调发展。
2.3 设计终端:运用“线上+线下”的移动学习终端进行体育教学设计
“线上”体育教学应力争实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多方位交互”。纵观“线上+线下”的体育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作体育微课视频,将其发送于公共平台上,学生通过注册此平台的账号进行关注,并自行搜索想要学习的体育教学视频。若在观看过程中有疑难问题出现时,可以在观看结束后通过留言的方式进行互动,后台工作人员通过对问题进行整合与归纳后发送给制课的教师,教师接收到信息后集中时间段给予回答,或是对大家共性的问题通过微课视频集中进行答疑,再通过交流平台发还给学生进行学习。
3 设计价值的多元化:理念、目标、内容、策略、评价的合理
3.1 设计理念:注重虚拟环境与实践环境交互
在“互联网+”教育下的体育微课教学设计中,体育实践教学是由虚拟教学环境与实践教学环境相交互形成的教学过程,教育多元化的特点尤为明显。体育微课教学设计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层次分析,充分考虑到不同基础、不同需求、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教育背景下的人对教学视频的理解程度,通过教学反馈加以调整。在这种交互的虚拟学习环境下,既辅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认识、了解、掌握新的体育理论或运动技术,又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达到虚拟环境与实践环境的良好交互。
3.2 目标控制:关注设计目标的双重性
在“互联网+”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微课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设定是体育微课教学的起始点和着陆点,是体育教学实施和评价的依据,教学内容应以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因此,体育微课教学目标应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性和监控性,由以往单一的体育教学目标转变为“多层次”的多重教学目标,着重于学生对本节体育课程理论目标和技能目标完成水平程度,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对运动理论的掌握及对技能的灵活运用。
3.3 内容选择:突出学生需求的主体性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体育微课教学设计是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和教学目标进行整理设计的,在整合时要以受教育者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运动情感和运动态度等方面为重点。如利用体育微课平台找到要进行学习的相关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地讲解和练习,巩固运动技能的学习。结合运动实践促进学生对体育技能进一步的掌握,并加以运用。体育微课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整体观和主题观。
3.4 任务分析:凸显教学任务的前沿性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体育微课教学设计根据当前的教学任务目标,应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利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递体育理论知识和基础的体育技能,从而对今后体育知识技能的深入教学作铺垫。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任务精髓的基础上,在思维方式、设计方法等方面打破常规、突破禁锢、敢于创新,引导教师积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培养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运用新式的教学理念、手段及设计,一方面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另一方面也逐步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教学任务流程。
3.5 策略运用:强调网络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的切入点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从而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微课制作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其宗旨是为了完备学生的知识体系。通过新型教学策略的创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促进了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筑就了人性化的“互构”教育教学环境。体育微课教学策略成为有效信息的资源,不仅引导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产生兴趣,而且通过体验学习实现自我需求,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也引领体育教育不断的向前发展。
3.6 评价实施:加强评价的表现性及精准性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体育微课评价是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交互的,教师更着重对受教育者进行激励性评价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辅助学生领悟问题的本质,以便在今后学习中规避类似问题。体育微课的教学课堂将出现多元互动立体的评价机制,多方面的发展学生的潜力,能从以往内容单一的体育教学评价转变到对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情感和体育参与等多维度的精准评价,在评价中根据学生对体育新知识的学习表现给予及时评价。
4 结 语
“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是未来新型体育课程的必然发展趋势。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应建构并运用微课教学与传统体育手段的结合,进而实现体育学科的碎片化整合与分析,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利用微课的教学设计、实施等环节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变革,紧跟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