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素质教育下的高校体育管理
2018-07-16李志伟
李志伟
(湖南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推行近20多年来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反映到体育学科上仍能明显地看出该学科发展的落后。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扩招人数的剧增其所堆积的历史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高校体育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和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教学上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认识不全面,体育教育沦为体育技能教育,教学缺乏活力和长足进步;体育管理体系落后,无法做到与时俱进,难以满足当前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目的等。基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学科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我认为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了体育管理上,体育管理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架构,其水平的提升对于学科建设和教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于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管理现存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推进我国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策略和方法,以期能做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 素质教育推行25年高校体育改革主要成效
1.1 高校体育管理在教学大纲、教学理念设计上的科学性大大增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纷繁复杂的体育专业内容和非体育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虽然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真正全面落实的时间较晚,但由于整个教育系统的努力,近几年我国高校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多成效的。高校体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成效就是厘清了竞技性、精英性体育技能的培养与一般性体能素质培养的关系,因此高校体育管理在教学大纲、教学理念设计上的科学性大大增强,开始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的素质教育反映到高校体育学科上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健康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高校体育教学不管是体育专业教学还是非体育专业教学,教育者普遍有“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人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和心理等几个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随着大众对体育教育价值的深入认识,普遍都树立了体育对德育教育明显的补充价值,对于人才除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诸多素养都有重要的养成价值。
1.2 针对体育教学的科研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体育教学质量大大提升
我国当前的高校体育管理取得非常大的进步的另一个重要量化标准,就是体育教学的科研探索能力获得了很大提升,特别是近10年来针对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手段、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论文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都有很可观的进步。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可喜的局面不仅与体育教师群体的与时俱进的意识不断增强、主动性教研探索力度不断加大有关,更与体育管理者对体育学科的定位、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需求的深刻理解有很大关系。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与不断深化探索,随着体育教学的科研探索能力不断增强,最直接的社会效益就是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获得了较大提升,无论从学科建设、新项目的开展还是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已经都开始了建设,并卓有成效。
2 当前素质教育下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的发展难点解析
2.1 仍然有“重运动技能轻人文素养”的痕迹,体育管理未充分落实素质教育观念要求
在上文我们综述了当前高校体育管理在素质教育下所获得的主要突破和取得的可喜的成绩,但作为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的一线教育者而言,笔者在伴随着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2个教育体制转换的阵痛摸索前进,因此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有着很清楚的看法: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发展难题就是无论是当前的体育教学还是体育管理工作仍然有“重运动技能轻人文素养”的痕迹,高校体育管理未充分落实素质教育观念的要求。因为适当的人文知识的传输对于高校学生对体育技能、体育项目的发展史和体育文化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但当前我国的体育管理者在制订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学内容仍然无法摆脱“重运动技能轻人文素养”的模式,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几乎不涉及体育文化教学,也就无从落实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要求。高校核心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历史、办学特色、资源整合力、战略管理和持续创新力等几个方面,特别是战略管理的创新力是高校未来发展的潜力,校园文化影响力是高校保持长期发展的竞争优势,这些都是我们所欠缺的,因此需要在今后的体育管理工作中重点加强。
2.2 体育管理检测、监控手段落后,无法全面、及时地掌控学校体育课程质量及开设情况
当今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任何人都无法避免。高校体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高校的体育教育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为了学生的全面素养的养成而服务。为此将其他学科适应的、先进的、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引入高校体育管理中,提高其管理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比我国高校体育学科与其他发展较好的重点学科之间的管理差异,不难发现,在当今如此智能化的时代,我国的高校体育管理仍然基本处在“人化”管理模式下,智能化程度非常低,特别体现在体育管理检测、监控手段落后,无法全面、及时地掌控学校体育课程质量及开设情况。高校体育教育开展的意义就是要改善教育质量,优化体育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体育管理检测、监控手段落后,无法全面、及时地掌控学校体育课程质量及开设情况,是体育学科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需要重点改善的难题。
3 高校体育管理在今后工作中发展的重点与出路
3.1 体育管理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多重价值的认识,在教学上充分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体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推进的当今,如何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水平不仅仅是关乎高校体育教学这一个层面,更将直接影响到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随着近几年社会问题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学生在德育、体质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比起智育来说同等重要,且更为紧迫。因此,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需要,更是落实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体育管理在今后工作中发展的重点与出路最需要加强的就是对体育教学的多重价值的认识,在教学上充分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只有加强管理,特别是体育管理的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提升了对体育教学在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素养方面的培养的重要价值,才能在教学大纲制订、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设计上充分考量到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才能最终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师这个教学的主要组织者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益,最终体现出素质教育下高校体育管理的成效。只有高校体育管理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在现代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重要价值,高校的体育教育才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全能人才,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主动适应21世纪现代科技与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
3.2 改变体育管理检测、监控手段落后局面,建立智能化、动态化监控体系,提高运行效率
随着我国国力的强盛,显而易见的成果就是科技的巨大进步,随着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便捷性和智能化所带来的巨大的效益是被广泛认可的,“科技改变生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我国高校的体育管理工作来说,科技的应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智能化、科技化的时代,体育管理必须要改变体育管理检测、监控手段落后的局面,建立智能化、动态化监控体系,提高运行效率。可以通过建设教育体系内的体育管理平台和校园内体育管理平台2个体系,形成自上而下的监控、实时动态检测机制:上级平台对体育教学大纲、体育学科“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体质情况等几个主要的指标进行监控,把握好高校体育发展的大方向;校级平台作为具体教学实施管理平台,需要加强3个具体方面的监控、监督:(1)要加强对体育课具体环节的把控。可对体育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的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教师的管理工作水平、课后有效指导时间等合理量化体育教师教学量,使其提高对学情的关注度,切实提升教学效果;(2)加强对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的智能化管理、调配能力。随着扩招的不断提升,高校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通才教育”,近几年各高校限于校园面积的扩大能力的限制,如此庞大的群体在对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的使用上对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考验。特别是对这些体育教学使用、维修、管理上的调配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管理水平。如果实施了智能化管理系统,则可以很直观、实时地监控到每个场地、器材和设施的使用情况,这将大大提高体育课和课后学生自主性的体育活动的组织频度,无疑也会大大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特别是田径、篮球、网球等对场地具有高度依赖性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器材的保管和出借、器材室开放的时间、借用器材的手续、借用的数量和期限、损坏或遗失器材的赔偿等琐碎的事情变得越来越简单化,能够有效提高器材的使用。
4 结 论
管理作为一项活动的顶端架构和设计环节对于事物的稳健、有序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管理模式的探索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随着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学科中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体育在育人和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方面的多重价值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工作在诸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推动了高校体育的发展,但我们也不难看到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所存在的难题困扰其发展,主要集中在:(1)仍然有“重运动技能轻人文素养”的痕迹,体育管理未充分落实素质教育观念要求;(2)体育管理检测、监控手段落后,无法全面、及时地掌控学校体育课程质量及开设情况。因此,当前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我国的高校体育管理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加强对体育学科价值、素质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加强对建立智能化、动态化监控体系,提高运行效率。笔者深信如果高校体育管理能加强这2方面的工作,高校体育管理的成效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