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
2018-07-15马燕
马 燕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环境的不断恶化引发着全世界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会计行业人士也开始纷纷加入推进绿色革命和经济发展的融合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传统会计自身不能确认计量环境资源、不能披露环境信息的局限性,催生了现代新型会计分支——环境会计。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环境会计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现代工业的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可修复的伤害。在面临人类社会进步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的关系,学者及经济学家逐渐建立起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二者间相互协调的关系。如比蒙斯(F.A.Beams)、马林(J.T.Marlin)均在专业杂志上提出了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至此环境会计才走进学者、社会公众的探讨视野。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同国际上其他国家一样也产生了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80年代,我国紧随世界发展趋势,开始收取资源税。90年代,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直至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二)研究意义
1.环境会计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各项政策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均是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创建生态友好性社会。环境会计的推广有利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整治污染、发展低碳经济、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
2.发展环境会计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为能够持续经营下去,必然要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在我国不少企业为赢取更高的利润,甚至不惜破坏生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排放物,这违背了绿色发展的本意。如果企业实行环境会计,不仅能体现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增加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而且有利于相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生产经营做出客观评价,帮助债权人进行风险评估、投资者作出合理投资决策、政府部门做好环保督查。
二、浅析我国环境会计目前发展问题
(一)重视不足
在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利益主体都会尽量的压低生产成本,也就很少有企业愿意将环境用度纳入运营成本中,加上环保意识差,便导致环境问题很难进入到生产管理活动,企业披露比例低,企业乃至社会都没有重视环境信息的披露。
(二)需求不足
企业公开信息披露给社会大众,利益相关者重视盈利指标、投资者只会看中投资回报率、监察部门也就关注企业是否有违反规则的行为,环境信息对于社会公众来说不在参考范畴,也就都没有产生相应的需求。
(三)理论、实践体系不完善
环境会计在我国发展较晚,同时由于早期重视不足,造成我国环境会计实践与理论的体系的不完善,并没有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会计制度。此外,企业披露形式单一。虽然披露方式有多种选择,但目前上市企业只是选择披露环境风险及对策,从侧面显示出在实践上的欠缺。
(四)相关会计准则不完善
会计核算需要依据会计准则进行计量确认,因为相干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备,且我国环境会计缺少具有其特殊性质的环境会计准则,缺少对企业披露的指导性文件,披露零散、绿色会计确认要素不统一。不同企业披露方式差异大,缺乏可比性,随机性大,可信性降低。
(五)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完备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已处具雏形、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与环境保护发展的好的国家相比,仍有不足。
(六)缺少环境会计审计
我国企业缺乏环境会计审计,尽管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但企业大都选择披露有利的信息,对有关环境处罚金、诉讼很少提及。由于缺乏审计环节,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报告的真实性、可用性就有待考察了。
(七)政府及公众监督力度不够
现阶段,公民环境保护意识仍有待提高,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关注不足。有关政府部门为了短期的经济发展,忽略、刻意无视企业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疏于职守、缺失监督。
三、日本环境会计发展模式及借鉴意义
(一)国外成功经验
二战后的日本为迅速恢复发展经济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社会各级的共同努力监督下,日本实行环境会计,日本政府向来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也就必然重视环境会计的发展。日本在这场新制改革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从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开始,相继出台了700余种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指令。99年颁发的《环境成本及报告指南》意味着日本环境会计框架已初步形成。接着于00年、05年、07年日本又相继颁布了《环境会计准则》,使得环境会计在整个日本迅速得以普及。日本披露环境信息的方式是独立自愿主动的且企业披露信息的形式多样。在07年时就已有57.2%的企业愿意对外提供环境报告书,而后提供环境信息报告书的企业更是逐年增多。
(二)借鉴意义
在环境会计方面,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日本相比,我国的机制体系仍需改良,相关方面的研讨还较为滞后。因而目前我国有必要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制度。
四、建设中国特色环境会计的可行性建议
(一)促进环境会计信息需求
政府相关机构部门应用多样化的活动来加大普及环保教育,提高大众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意识程度。同时提升投资者、债权人及监督部门对信息的选择意识,在做选择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二)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根据我国实际,借鉴外国体系完备的理论成果,结合工作实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以此提升环境会计实践体系。用理论指引我们解决环境会计发展中的阻碍。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不断推进我国环境法规建设,形成如水资源保护法、大气保护法、可再生资源保护法、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法等专项针对性强的法律体系,成为维权的有力依据。
(四)加强社会和政府监督
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所以以强制披露为主,自愿披露为辅的披露机制进行监督。通过加强大众的环保认识,引导公众成为环境保护的监督者,与相关督查部门联手进行监督。
(五)环境会计准则标准化
借鉴在环境经营领域领先地位的企业,参考我国实际国情,确定全国统一标准的环境会计准则。
(六)设备技术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环境会计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借助互联网络,建立环境报告数据库,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七)人才专业化
我国目前缺少相关的具有高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专业人才,需要国家和企业要重视人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