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峰和他的微剧社

2018-07-15孙昌建

杭州 2018年30期
关键词:荷花淀杭州

如果不是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些约稿,如果没有前不久那台“流金岁月:30年电波情怀”的晚会,今天的90后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安峰这一批大咖在电台的黄金岁月已经那么久远了。

从1992年进西湖之声电台,先是“金手指”,再是“开心十三点”,特别是后一档,我记得安峰扮的角色叫“阿桃叔叔”。我问过安峰,他说在直播之前,可能就只有一个“梗”,所有搞笑的料都是他们脱口而出的秀,完全是即兴和随意的,用杭州话说叫“舌头搭搭牢,脑西靠靠出”,但是听了之后,那真的是要上瘾的。事实上按安峰的功力,完全不必用方言来出名,但为了听众和观众,他必须说杭州方言。而他关于朗诵、配音和表演的基本功,则来自于1988年在杭州市少年宫的配音培训班,老师就是杭州话剧团的李其光老师。现在安峰最为崇敬的配音演员就是已故的丘岳峰老师。那个年代的西湖之声,不唯文凭不问出身,不拘一格招人才,这才有电厂工人身份的安峰,伸出金手指,捅破了那一层电台的窗户纸,从此有了在今天被称作为流金岁月的那一代人的辉煌,这就像晚会上唱起那首《光辉岁月》一样,总会把人带回那一段拼搏而青春的光辉岁月。

而从广播到电视,大概也只隔一层纸,接下去安峰举手一指,这纸就破了,从一个盒子跳到另一个盒子。那一年是2003年,是在钱江电视台的《大家》栏目,这是一个板块类的节目,等于是一个地方本土化的《东方时空》,有意要跟主流拉开一点距离,这就包括了一档叫《杭州佬》的节目,十分钟左右,演绎一段杭州的人文往事或地名故事,或传说演义或历史钩沉,比如说十五奎巷的故事,安峰是一定要来说出“石头上掼乌龟石啪石硬”这一句台词。这其中不变的男一号是安峰,其他还有一批群众演员,各有特色,皆用杭州方言,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那都是歪瓜裂枣类型的,极具个性,但都非专业出身。有一位我还比较熟悉,他们的生活状态,跟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似乎也默默地融合在一起,这就不是轻喜剧而是偏向于悲剧了。

这一档《杭州佬》,跟后来明珠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本无渊源关系,但跟安峰职业生涯的改变有着直接的联系,后来安峰离开了西湖之声。所以我后来总是强调说,阿六头只是安峰扮演的一个角色,这是电视台精心设计打造的,但这不等于安峰本人。这台节目的成功,在于杭州不少上了年纪的男女观众,都要看完这档节目才上床睡觉,其影响力之大之深之老,都是里程碑式的。

而这中间谁也不会想到,那个《杭州佬》的班底还跟本文的微剧社有着直接的联系。

这个事情起因于2017年的4月,安峰以“运河学舍”的名义应邀进入新建的拱墅区图书馆,其背景是杭州正在打造学习型城市、推广全民阅读。作为拱墅区图书馆,是希望通过安峰的影响力来推广阅读,而安峰本人,则想通过更多的方式让阅读丰富立体起来,让阅读变得好玩又有意义。

于是他选择了微剧的形式。这也正如微电影一样,本质上是剧,但在时长和舞台呈现形式上则更为灵活自由,一般时长在十五分钟左右,十个平米到几十个平米的空间里就可以上演。当然,安峰自己则是编剧+导演+主演。他的班子来自于两个方面的人马,一是原来《杭州佬》的班底,二是新晋加入的杭州舞台和荧屏上的老戏骨、老播音。

我有幸看了学舍的第一台微剧,剧名叫《黄慕兰》。对那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红色特工、百岁老人黄慕兰晚年是生活在杭州的,曾有自传问世,自传十分厚重,业内也颇有争议,而安峰是怀着一颗对先辈的敬仰之心创作了这部微剧,主要是再现了黄慕兰获取情报又暗送情报的这样一个情节,舞台是简陋的,演员的服饰也是极其普通的,但是他们那种认真投入的劲,那举手投足间的范,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也让到场的《黄慕兰》的研究者颇为动容。

从此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势头。

纪念作家孙犁去世十五周年的《荷花淀—黄鹂鸟》,在舞台上再现了荷花淀的场景,尤其是口技的表演活灵活现,而且也让观众知道今天的雄安开发区即是昔日的荷花淀。

有表现著名学者杨绛《我们仨》的片断,其中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的两个片断,前者极有英伦风格,后者极具中国化,而且表现大家风范中极为平易感人的一面,催人泪下。

有表现当代作家写萧山围垦史的《红色信号弹》,截取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用极具表现力的形式来展现波澜壮阔的一幕,以小见大,显示了围垦建设者勇立潮头的精神。

短短的五个月时间,一共拿出了七部剧,编导演,舞服美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出戏也许只演了十五分钟,但原著可能有五六十万字之多,阅读、创作、修改、排练,这一切全在业余时间完成,图书馆虽说提供了场地、灯光等条件,但七七八八的人光是吃盒饭也得不少花费和开销,而这其中有不少还是杭州乃至全国有名的好声音,我注意到那天演完诗剧《晒盐》,恰好是端午节前,最后每个演员拎了一盒粽子回家了……这个情形让我看了有点莫名的辛酸和悲凉,这跟十几年前拍《杭州佬》还不一样,那时电视台开出的稿酬还是可观的。

而我们看到的现象是,社会好评如潮,比如某监狱曾希望安峰能去讲一堂正能量的课,让服刑人员受受教育,结果安峰带去了《我们仨》。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如此“知识分子”的气息,服刑人员能接受吗,结果演出现场就有人哭得稀里哗啦,对此警官也实话实说了:“我们的效果达到了,你们到这里来演一场,比我们单纯地说教要有效果多了。”

猜你喜欢

荷花淀杭州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传统文化情绪的现代书写
杭州院子
杭州旧影
探究“水生嫂无名现象”的普泛性
湖畔派与中国“荷花淀”派生态观之比较
《荷花淀》情节构思指瑕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