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源头创新能力提升杭州数字技术话语权
2018-07-15周旭霞
文 周旭霞
在人工智能社会的今天,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并成为经济不断扩展的重要动力。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数据和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当前,数字技术迅速崛起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得各国政府和地区意识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纷纷把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杭州要打造数字经济的第一方阵,关键是要增强源头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难关,提升在数字核心技术领域的话语权。
当下,知识产权日益成为技术话语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专利数量及专利转化率也成为衡量城市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日益增长的发明专利量
近年来,杭州已经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创新活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早在2016年G20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赞扬杭州是一座创新活力之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在杭州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一直是衡量一座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杭州专利授权量42311件,在国内副省级城市专利授权量中名列第三,名列第一、二位的是经济特区深圳和广州,分别手握专利授权量94292件和60270件。杭州先后出台了《杭州市知识产权“十三五”发展规划》《杭州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杭州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管理办法》《杭州市专利保险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
更值得骄傲的是,浙江大学不仅学科实力厚实,过硬的人才、资金储备,让技术发明创造“土壤”越来越肥沃。近几年来,浙江大学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一直处在全国前列。2017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据前十位的高校中,浙江大学以1951件专利授权名列前茅,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分别以1576件、1506件位于第二、第三方阵。同时,浙江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也走在前列,积极推进课程相关设置的规划,比如学校专门设置了“专利申请”“专利撰写”等课程,定期、不定期举办关于“如何申请专利”的系列培训讲座,加强学生系统掌握申请专利的流程,提高专利申请的能力和技巧。
发明专利的低转化现实
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我国高校虽然拥有大量专利,但专利转化率平均不足10%。2018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中,在涉及专利运用中有关专利转化的最大障碍时,有58%的高校认为“缺乏技术转移的专业队伍”,39.9%的高校认为“专业技术水平较低”,38.2%的高校认为“专业技术产业化经费不足”,24.9%的高校认为“发明人(教师或员工)积极性差”。
近年来,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位的国内高校,申请量都在1000件以上,如此低的专利转化率大大降低了技术的源头创新能力,迫切需要通过提升高校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能力来破解这道难题。
纵观发达国家,如英美名校每年的专利申请量大多在300件以下,但他们的专利转化率却很高,原因是英美高校教师披露发明后,专业人员要进行评估,对有商业价值的发明,才会进行增值培育、专利申请,而国内一些政策背离了专利的商业属性,如规定科研人员评职称、研究生毕业时,可以用专利代替论文;办户口时,拥有专利是加分项。这样一来,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要处理的专利量太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越来越高。此外,国内很多单位的专利处于“乏人管理”状态,导致大量专利文本存在难以“从纸变成钱”,出现“低质量专利扼杀创新”的普遍现象。
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高校是知识产权创造的重要力量,知识产权是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了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才能使创造和运用有规可循,一方面展现高校创新在经济建设中生力军的作用,另一方面提升技术的话语权。
欧美高校一般都建立起以技术转移办公室(OTT)为枢纽的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体系,其主要职能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内,OTT是高校知识产权的“掌门人”;对外,OTT是知识产权交易的撮合人。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要求这个机构的员工与各行业广泛接触,从而能基于最优匹配而非便利原则,开展转化工作。
我国21世纪经济研究院也认为,高校专利发明是金矿,应该完善产权转化的政策体系,通过产学研的紧密集合提高研究人员的收益和积极性,也能提高专利的效益,加强高校与中介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推进高校专利成果的转化。建立企业和高校技术进步共同利益分配及保护机制,从政策层面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实现利益共享。
近期,哈工大以“专利强校”为目标,设立了校领导主体责任制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并通过引入专利“成本”申请和授权后补助激励模式,以引导高新技术成果专利化,促进专利质量提升;引导资金由“申请资助”转向“运营资助”,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质有效的专利保有量。
浙江大学正在不断探索加快专利转化之路,如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部门,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和学生依托专利转化实施创业等。事实上,在近几届浙江省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上,浙江大学许多专利都拍出高价。如2014年,一个包含5项化工专利的项目更是以1000万元成交。
建立杭州技术转移学院
据了解,上海正筹建技术转移学院,推行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提升专利质量,避免出现“低质量专利扼杀创新”。成都也于2018年开始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改革、护航发展、创造提质、运用创新、环境优化等五大工程,开启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新征程。
从数字经济创新链看,杭州拥有丰富的数字创新资源,高校、科研院所和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企业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企业众多,高层次数字技术人才充裕,基础设施完善,处于数字经济创新链的高端,有着以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为代表的领军企业,也有着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大平台。杭州将以研发、溢出为主要形式,带动其他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步入新一轮发展。高层次的数字技术引领,需要持续加大数字经济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支持力度。
杭州迫切需要启动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可考虑组建杭州技术转移学院,首先将与发展数字技术有关的专利进行梳理、分析,将部分专利推荐给相关企业,或举办数字科技成果专场拍卖会,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从而加快数字技术专利的转化率,增强企业源头创新能力,提升杭州数字技术话语权和产业竞争力。
此外,依托技术转移学院,可开展数字关键技术攻关,通过会员制、合同研发、项目经理制等市场化手段,建立数字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统筹产业链和创新链研发力量,促进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的有机结合,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提升浙江大学、城西科创大走廊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源头性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信息、检验检测、中试孵化、技术交易、科技信息、国际化促进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