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喀斯特地区扶贫攻坚路径探析

2018-07-14雷艳

读天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喀斯特扶贫

摘要:环境因素与贫困的发生紧密相关,喀斯特地区贫困人口处于较差的自然和地理条件,面临石漠化、水资源缺乏、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等贫困诱因。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环境补偿机制,加强环境监测,多部门共同合作,在环境治理的同时走产业扶贫、生态扶贫之路。

关键词:喀斯特;扶贫;路径

一、 喀斯特环境与贫困的关系

喀斯特环境是一种脆弱的环境系统,整个生态环境系统显示出稳定性差、变异敏感度高、抗干扰能力弱、异质性强、系统功能低下等特点,对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明显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喀斯特地区贫困人口处于较差的自然和地理条件,环境因素与贫困的发生紧密相关。喀斯特地区往往具有环境承载力低、环境状况普遍较差、人口多且文化素质低、经济基础薄弱等特征。同时面临着石漠化、水土流失、贫困等压力,人地矛盾突出。由于喀斯特环境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其环境问题更多且难以解决,容易引发人地关系的失衡,激化人地矛盾。

二、 喀斯特地区环境贫困的主要类型

由于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类型和水平的地域差异,决定其贫困类型也不同。

(一) 喀斯特石漠化贫困型

喀斯特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地表在视觉上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的演变过程,这可以说是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的结果。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成为引发石漠化的自然基础。同时,大量的水土流失是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水资源缺乏贫困型

某些农村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干旱灾害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主要归因于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即不易蓄水和水的二元结构,地表水利用难度大,地下水深埋,使水资源利用和人畜饮水相当困难;此外,人地矛盾也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植被退化,甚至岩石裸露,土壤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水源建设的投入不足还导致了工程性缺水,日趋突出的环境污染又造成水质性缺水,这就使彭水喀斯特地区成为综合性缺水突出的地区。

(三) 自然保护与生存冲突型

目前,国家对生态保护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不同类型的保护地、退耕还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等,这些保护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社区人口压力、资源的利用方式,特别是严重依赖土地的利用方式,形成了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主要矛盾,出现了生存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在承载力较低的喀斯特地区,这种冲突更为尖锐。

(四) 环境污染贫困型

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喀斯特地区致贫的另一因素。由于工业“三废”、乡镇企业布局不当、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治理不够,造成大气、水、土壤的污染,导致企业周围耕地减产或绝收,也加剧了区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相当严重的破坏。另外,因受污染的地区耕地资源紧缺和当地居民环保知识的贫乏或无奈,不少农民仍继续在被污染的土地上耕作和消费受污染的农产品,导致各种疾病时有发生;加上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而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致使环境自我修复能力不高;加上其特殊的水文系统的双层结构,增大了污染面和治理难度,加快了污染传播的速度。可见,环境污染致贫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五) 自然灾害频繁贫困型

喀斯特地区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频繁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进一步加剧了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恶化效应,已成为影响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土壤涵养水分能力差,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发生涝灾和旱灾的概率高于非喀斯特地区。此外,还有一些特有的灾害,如喀斯特洼地涝灾。而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群体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也不同,据测算,喀斯特地区受灾强度和成灾强度分别为非喀斯特地区的2.75倍和3.2倍。

三、 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对策建议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贫困问题,特别是在环境脆弱的地区,正确处理好人地关系是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基础。

(一) 调整产业结构

由于喀斯特地区的农民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生计方式与自然条件匹配不符,大量土地的开垦,导致了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反之,环境问题又致使其人口贫困。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是增大生产效益、消除贫困、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石漠化防治、粮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等,以促进产业调整。

(二) 倡导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扶贫工作

由于喀斯特地区的贫困与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扶贫项目理念和工作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保护好现有森林和草地的基础上,让荒山披上绿衣,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进行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等。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扶贫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和农民能力建设,引导农民发家致富,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不误。

(三) 建立和完善环境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实施的生态补偿主要是资源环境补偿,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煤矿开发等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等。功能区补偿和流域补偿则较为薄弱。由于机制不完善,补偿不能完全依理、依法进行,部门行政色彩浓厚,导致补偿有不到位、补偿受益者与需要补偿者相脱节的问题。为此,应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及配套法规,开展资源保护行动,加强生态补偿;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

(四) 加强社区对环境的监测

社区对环境的变化很敏感,村民能够直接感受到环境恶化对社区的影响,但村民没有反馈的渠道。在贫困的状况下,村民更没有改善环境的资本和能力。因此如果可能,可在环境敏感地区建立社区层面的环境监测机制,除了仪器监测之外,还可组织村民以日志或影像的形式记录环境变化。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亦能为专门环境监测部门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保护环境、促进社区健康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五) 多部门的共同合作

环保、扶贫、林业、农业等部门在改善贫困人口的环境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承担着重要责任。但部门间权限及责任的条块分割,造成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统筹考虑。如有的扶贫项目设计可能会有损当地的环境,而环境政策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却又忽视了当地居民的生计问题。因此,倡导部门间多交流,在不同层面上进行合作,甚至建立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这是达到环境保护和扶贫开发双赢的重要策略。

作者简介:

雷艳,重庆市,中共重庆市彭水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喀斯特扶贫
千峰林立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南方喀斯特”
喀斯特
阿勒泰市就业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A股“扶贫”和市场的“扩容焦虑”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
穿越喀斯特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等入选世界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