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都城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2018-07-14杨洋
摘要:高句丽都城文化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本文重点从都城建筑所体现的文化,以及高句丽都城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展开叙述。
关键词:高句丽;都城文化;建筑类型;中原文化
高句丽都城遗址承载的是逝去的高句丽文明,聚集了高句丽人民曾经创造的丰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是处于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高句丽都城经历了高句丽政权的改朝换代,也目睹了其与中原王朝的历史关系,即有时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而独立自主,但有时又必须依附于中原王朝。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高句丽独一无二的历史文明。高句丽都城的存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历史文献得以保存和发展,也维持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平衡,而且还将东北地区民族文化呈现出的多样化和动态化发展的特点展现给当今人们。
高句丽都城一共有三个演变的时期,早期建造的高句丽都城主要有五女山山城和下古子山城,由于那时的高句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所以都城的风格都有奴隶社会城市建筑的特点。高句丽中期都城从变迁的时间表上是指公元3年至公元427年,主要是集安国内城和丸都山城为代表。高句丽都城中期以集安市区平原城和山城子山城为代表。在集安发现了大量规模宏大的墓葬遗址,比较著名的是好太王陵和好太王碑,还有平原城和山城子山城这两座高句丽城址。有关高句丽后期都城的由来,可以追溯到长寿王十五年(472年),在集安“国内城”(前期平壤城)迁移到了大同江流域的后期“平壤城”之后的时间里,囊括了以平壤城为核心的在今大同江下游地段建成的“三城一宫”格局。
一、 受汉文化的影响深远
从建筑工艺来讲,高句丽初期就借鉴了汉族的夯土的建筑技术:夯土城墙外面用石头,中间夹夯土。辽宁省桓仁县六道河子乡的下古城子就是夯土建筑的平地城。
从城邑制度上来看,“比郡县”就是高句丽山城后期接受汉族文化针对城邑制度做出的改变。初期的高句丽是以“五部”即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部落首领为权利核心的城邦管理体系。后来高句丽王被后魏晋王朝授予汉官官衔,因此高句丽王也引用了汉官的官衔和设官的制度,以至于汉制“比郡县”自南北朝之后在高句丽末期的“五部”中屡见不鲜。
从高句丽墓葬类型的演变上来看,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根据相关历史文字资料,高句丽早期有五部构成,即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这五个部族为原始氏族,采用的墓葬方式为积石墓,就是原始氏族族葬的习俗。而后根据在河北、安徽等地发掘的由中原汉代发展起来的区别于原始氏族族葬的习俗的墓葬,等级更高,规模更大,如:五盔坟、四盔坟等,都与积石墓不一样。
从生活用品上来看,高句丽的陶器和金属器也受到了汉文化的积极影响。高句丽陶釉的出现,应该是在公元4世纪初高句丽占领乐浪之后。高句丽的金属用器,如:铁器、铜器、鎏金器等基本上都是自己生产的,也有少部分是从中原流入进来的。自公元四五世纪占领了辽东郡平郭县,这座自汉朝以来以产铁而著名的城市,从而使得高句丽的金属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高句丽遗址中出土的器物种类繁多,翁、缸、坛、盆、壶应有尽有。陶瓦的品种也很全,板瓦、筒瓦、瓦当,还有的用汉字刻有铭文,而铭文的内容大多为生产年代、工匠姓氏、祝福语等。吉林省集安市好太王陵发掘出的墓砖,上面就有用楷书写的铭文:“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这充分的表达了汉族生产工艺和汉族文字对于高句丽的手工业起到了很大作用。
从衣着服饰上来看,上层人士的衣着装饰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在《三国志·高句丽传》中有这样的表述:“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从出土的服饰中,随处可见含有中原风格装饰,例如发掘的满饰粗细镂空花纹就源于中原地区。除了服饰,绘画方面也融入了中原文化特点,鉴赏高句丽壁画时,不难从中发现壁画人物的一些头部饰品和身着服装都与中原文化有很多类似或者共同点,就高句丽人民的传统服装来说,其为中短长襦,而且它的领部、衽部、下摆和袖口处普遍镶襈,这种服饰修饰手法在商周就已经出现,秦汉时期相当普及,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被广泛使用。
从货币、文字上来看,高句丽遗址和墓葬中常常发掘出中原青铜铸币——刀币、布币,既有西汉和东汉的五铢钱,又有唐代的开元通宝,说明高句丽也曾使用过中原货币。因为高句丽民族与燕汉居民杂居共处,双方在语言、文字交流也是通畅的,所以高句丽人懂汉语,使用汉字应该是比较早的。在集安发现的高句丽人自造的铜印,上有“癸亥正月中”等汉隶阳文,是高句丽人使用汉字最早的物证。而作为高句丽想流传千古的好太王碑,则是使用汉字最权威的物证。大量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都表明,高句丽人写诗著文、铸印铭刻、表文律令,皆用汉语汉字,从汉语汉字的使用情况看,中原文化对高句丽人的影响贯穿高句丽的整个历史。
经过中原文化的熏陶,高句丽的人土风情和民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但同时它保留了其民族的一些本色特点,最终也形成其独有的民族特色。这个民族的人民具有淳朴、忠厚、刚毅的优秀品质。从有关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高句丽人民重视礼仪教育,对于互相伤害、杀人、盗窃等行为的惩罚非常严厉;高句丽提倡形成全国上下没有盗窃、百姓可以安心出行而不闭门、妇女保持忠贞而不淫乱的民风。高句丽人在生活中懂得爱护老人,对待老人也非常尊敬,从传统的礼仪中就可以看出高句丽人民非常尊敬老人、爱护老人,这种优良品质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高句丽人爱读书,文化素养好,也是他们有如此好的民风民情的原因。流传到高句丽的儒家经典作品十分广泛,其中《论语》和《孟子》在古代早已被高句麗人接受,如今更是成为读书课本被普遍推广,使得高句丽人自古以来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孔孟思想更是完全融入了高句丽文化。高句丽民族提倡的勇敢坚毅、尊老敬老、妇女忠贞、严禁偷盗等将孔孟思想中的“忠”“孝”“节”“义”充分体现出来了。
二、 佛教、道教对高句丽文化的影响
中原盛行佛教、道教,各教人士也曾在高句丽传扬它们的教义文化。在《高僧传·宋伪魏长安释昙始传》一文中有如此描述:“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帝太元之末斋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盖高句丽闻道之始也”。现今已经在平壤城发现了三座佛堂遗址:金刚寺、上五里寺、清湖里寺。根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考古工作者的调查发现,平壤及其附近高句丽寺庙遗址布局大致相同,大体是一塔三佛堂建制,这说明高句丽的寺院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格局。大约在四世纪至5世纪时,是佛教在高句丽兴盛的大发展时期。有不少名僧前去中原,求法讲经,探求佛法真谛。这些僧人不辞辛劳,往来中原,把本民族的文化带到中原,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边疆,在客观上沟通了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道教在高句丽的传入相对佛教来说要晚一些。根据《文献通考·高丽传》中记载,“(高句丽王建武)又遣使请道教,诏沈叔安将天尊像并道士至其国,讲五千文,开释元宗”。直到宝藏王二年,苏文对宝藏王说:“三教譬如鼎足,缺一不可,今儒释并兴,而道教未盛,非所谓备天下之道术者也。伏请遣使入唐,求道教以训国人。”宝藏王接纳了苏文的建议,马上向唐太宗李世民陈述请求。李世民派遣叔达等八名传教士,并赐下道德经。由此可以看出,佛教、道教等中原宗教文化在高句丽的传播,对高句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结语
最近几十年以来,由于东北亚政治、经济地位的蒸蒸日上,东北亚渐渐变成受广大人民关注的地区。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地区处于东北亚中心,那里资源丰富、人口密集、文化发达,我国东北地区在国土范围内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高句丽是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政权,存在的700多年间曾创造出丰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的独特性让都城文化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不同的文化内涵所呈现的建筑风格也不相同,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气息,对如今的都城保卫有重大的借鉴意义。高句丽都城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本文对其进行了全方面的探究,使得其历史及文化呈现给世人,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魏存成.高句丽遗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3]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金富轼.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杨洋,吉林省延边州延吉市,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