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之浅谈
2018-07-14陈娟
陈娟
摘 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初中,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从全国各个地方而来,明显能感受到,很多学生阅读能力滯后,甚至不及一些农村中学,难以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英语阅读教学仍是一个瓶颈。因此,中学阶段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是衡量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标准之一,也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条件。怎样抓好阅读教学,走出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路子,是中学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英语阅读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新课标明确规定:初中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而且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为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我校这样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的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1.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初中校,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每个星期每班都有一节英语阅读课,然而,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不能正确处理生词和合理支配阅读时间的问题。学生不用字典或滥用字典。学生在初始接触阅读材料时,往往易被一个或几个生字词影响自己的阅读和阅读速度,使阅读效率大打折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产生以下不良习惯。所有这些不良习惯的存在,都对阅读效率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没有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随着课程的深入,词汇量的加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越来越差了。
2.教师缺乏对教材阅读部分的深入研究
如在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部分,通常会分成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进行阅读技能培养。第二课时是对课文文本信息的理解和语言、词汇、语法知识的处理。然而不幸的是我们部分英语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单词会背,词组、句型和语法掌握得好,学生考试就会考得好。阅读理解就不会差,阅读能力就会提高。因而,他们在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上成了语言点的讲解。他们注重逐段逐句讲解,一课时不够,第二课时继续。长此以往,阅读部分的教与学演变成了语言知识点讲授和操练课,因而学生的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3.学生词汇量小
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很多学生小学的英语教育甚至是一片空白,在平时的教学中,明显能感觉到虽然他们也在努力的背诵词汇、句型,但等到实际处理英语阅读的时候,仍然掌握不了英语阅读的简单方法,甚至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处于看到与文章有关的,都直接放弃掉,忽视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那么怎么才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经过多年的一线英语课堂教学经历,我也有了以下一些想法。
1.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英语阅读的兴趣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完成英语阅读教学中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之前,我尝试着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练习题,让学生以这些练习题为引导,教师以轻松明快的节奏创设出快速度通读课文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这其间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以利于获得更好的学习英语课文的信息,对下一步的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做好铺垫。记得在中考二轮专题复习中,做到了一篇关于Michael Jackson的文章,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看题目或文章,而是利用多媒体播放着Michael Jackson从小到大成长的图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这时候,我开始进行引导他们:想不想了解这个传奇人物的更多内容?学生异口同声地大叫“Yes”。这时我知道目的达到了。
2.使用多方面的素材,加强他们的注意力。
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使用更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图片、视频等,充分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可适当播放一些跟阅读文章相关的视频,比如,涉及社会时事的内容时,可以插播一些中文新闻类的视频。比如这两年比较热点的“嘀嘀打车”“摩拜单车”等的信息,很多学生完全不了解,我就节选了一段新闻进行播放,学生才有点头绪进行阅读的训练,不然完全不知道本篇文章在说什么。这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越发浓厚起来,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3.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课堂教学中,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了,而是一种师生情感互动的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组织教学,更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学生才乐意接受。
总之,阅读能力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技能,想要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我们切合教材,根据学生的学情,紧紧围绕新课标,从多方面着手,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