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思维在语文课堂上飞扬起来
2018-07-14马晓璇
摘要:教育是一国之本。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新时代,赋予教育新的要求,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唯有创新思维,走进课堂,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才能让中国教育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创新思维,从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始飞扬!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启迪
一、 启迪思维,引导学生标新立异
语文学习,不同于数学有着标准的答案,它是丰富多彩的。郑荣馨先生曾根据语言形式的美学效果划分出不同类型的表现风格品种:朴素、华丽、简练、繁丰、雄浑、柔婉、庄重、幽默,等等。一篇课文,都不外乎在自由驱遣词汇、灵活选用句型、巧妙调动修辞手段以及悉心推敲视听效果等方面,文章,就是作者驾驶语言文字的智慧的体现。
(一) 创设情境
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激扬创新思维的灵魂所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教学思想,积极创设生动活泼、宽松自如、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就能大胆发言,就能敢于说、敢于辩、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在《最好的老师》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学生们立刻被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布置作业最少的!”有的说:“能和我们成为朋友的!”也有的说:“知识渊博,幽默风趣的!”无论学生的哪种见解,我都给予肯定和点评,话锋一转,然而在“大卫欧文的眼里,他最好的老师却和你们的都不一样,我们来看看,到底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师!”带着对“最好老师”形象的期许,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趣,走进了课文。在课文学习结束后,我又适时地抛出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好的老师的标准,现在请你们合作讨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師!”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又结合现实中老师的实际情况,马上又进入了一轮新的创新思想的飞扬,结果是“学术有专攻、谈笑有风趣、负责又公平”的老师最赢得学生的认可。
(二) 换种教法
创新,就要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换种想法,这个世界或许就变得更不一样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换种想法,进行思辨,这样会让教学过程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在《鹿和狼的故事》中,到底是“鹿”好,还是“狼”好?上课伊始,我就直接让学生开展辩论赛的形式,为“鹿”和“狼”进行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都对鹿和狼查找了相关资料,在“善良”“凶狠”方面上,都举出了大量的事实加以论证。在激烈的论证中,我稍微引导学生回归课文中,结合课文内容再进行思辨,这样,从一开始对“鹿的善良”“狼的凶狠”的认识,通过课文中“对森林的破坏”,让学生认识到,“善良与否”的标准,还要有参照物——“森林”,这样一来,对文中要告诉的道理“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片面的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学生自然了然于心。
(三) “偷梁换柱”
语文的教学,重在遣词造句,一字之差,都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为了引导学生对字词的敏感性,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到“一字千金”的妙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偷梁换柱”的方法,激起学生思维的跳跃和发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在《给诗加“腰”》一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苏小妹的“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的曼妙之处,通过与苏东坡和黄山谷添加的“腰”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渐变和带来的不同意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也试着邀请学生“当当小诗人”,自己创造诗“腰”,看能否赶超苏小妹的创作。于是,从“轻风碰细柳,淡月摸梅花”,到“轻风亲细柳,淡月吻梅花”,“轻风梳细柳,淡月画梅花”……短短的一节课,孩子们创造了接近三十对不同的腰,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诗句,不仅感受到了诗词的遣词造句的精妙,更是增强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 开拓思维,让学生打破砂锅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一) 向教材发问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而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其言语一般学生都会比较相信。因此,我们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具有怀疑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要善于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一起探讨,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启迪智慧,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质。
在《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教学过程中,针对科利亚最后成功找到了木匣子,孩子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九岁的科利亚的步子,就一定会大小时候的一倍吗?”“量步子走的时候,走了三十步,能保证一直都走直线吗?”“科利亚不可能那么精准地走了五步,就挖到了匣子,只能说在差不多的位置四处挖才能挖到!”学生的疑惑都是源自生活中常识而提出的,不可否认,都能根据自身认识水平而对课本的表达提出质疑,这就足够了。这说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懂得细心观察生活,善于思考,善于质疑。
(二) 向权威发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外资料的延伸,引导孩子进行思维的扩散,不盲从,敢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何如此简单的实验,只有伽利略一个人去做了,并得出了理论?结果学生却突然反问我,“老师,那这个实验你自己做过了吗?你有没有试过用不同材料来做这个实验呢?”一时间,虽处于尴尬状态,但是对于学生已经养成的这种敢于质疑提问的精神,却尤为赞赏。于是巧妙地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你们不相信伽利略,那你们自己也去试着挑战他!”结果,孩子们议论纷纷,讨论要选用什么物品做实验,实验的地点要在哪里比较安全,要请谁帮忙计时、谁当裁判……考虑之周全,完全在我的意想之外。最后因为要在有一定高度的高楼才能完成这样的实验,考虑到安全因素,实验没能展开,但是我看到了一群敢于向权威发问的学生。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量的积累,更是一个量的质变,只有秉持着教而创新,学而创新的思想,肯定鼓励学生的质疑,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相信,“创新”之星火,必然能点燃语文之课堂,激扬课堂之创新思维,也必然能辐射到其他学科,从而壮大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接班人的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时刻准备着。
作者简介:
马晓璇,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宝安桥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