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策略研究
2018-07-14李秀琴
摘要:本文探讨了学生在习作中出现内容空洞,语言干瘪乏味,缺乏生动形象性问题,教师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关键词:生动形象;策略研究;语文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读书、写作是语文学科本质性的行为表现,从古至今,皆是如此。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的文章三言两语便结束,内容空洞,无话可说,语言干瘪,没有趣味,缺乏生动形象性。这样的孩子,他们最害怕写作,也会逐渐丧失读书、写作的兴趣,同时,也让老师感到束手无策,问题难解。这样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育者的深思:问题的原因在哪?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探索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一、 善用教材,感知文字之美
“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老的这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材虽然只是例子,但是例子是需要教师充分运用的,例子用好了,学生才会举一反三。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从来都不缺少好的文章,优美的语句。孩子们读过,但是这些好句子、好文章又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多少痕迹呢?对他们的习作影响又有多大呢?笔者曾经把人教版小学语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进行搜集整理,装订成册,六年级时让孩子们再来回顾,很多孩子说好多已经没有印象了,甚至说我们曾经读过这么美的句子吗?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抓好精要语段的阅读指导,搞好阅读写作之间的迁移训练。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有这样一段非常适合仿写的段落: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在上课时,我让学生充分朗读,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外形各异的鱼,想象它们游动的姿态。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描写时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接着让学生模仿写一段花展时形态各异、色彩鲜艳的花,或是广场上衣着各异的行人,要求他们尽可能地运用上段落中的修辞手法和动态描写。把课文作为例子,可以进行仿写、扩写、补白。
二、 积累素材,为学生表达奠基
作文的主要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课本,二是课外阅读,三是生活经历和见闻。这里,笔者想探讨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标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100万字的要求。有的孩子喜歡阅读,可写作时,仍然有困难。问题究竟在哪里?
徐特立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不动笔墨,会影响记忆效果,使读书效率降低。读书是一个过程,只有边读边思、边读边写,才真正地构成了阅读的方式。这句话和古人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谋而合。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并要求学生有目标、有具体方案地分类积累,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经常翻阅、背诵积累本,做到读有所得,读有所用。
平时,学生接触较多的还有作文书。这类优秀作文对学生也是有借鉴作用的。让学生在读作文时找出亮点,细加品味、仔细揣摩。教会学生学习作者别出心裁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精心安排的开头和结尾以及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等。特别喜欢的地方不妨背一背。
三、 仔细观察、走进生活,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要想生动地写人、叙事、抒情,必得仔细观察。观察,既包含对事物客观的观察,即“写生”式的观察,也包含对个体内心感受性的观察,即“思考”式的观察。“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学生由于缺乏体验而难以写出生动有趣的文章来。只有让他们深入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观察、思考、产生情感体验。这样写作时才会有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有血有肉。课内,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拔河比赛,课本剧表演,制作美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外,我让学生寻找春天,到广场观察或悠然自得,或行色匆匆的各色人等,猜测他们的职业、身份。
四、 坚持小练笔,成就大写作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活是练笔最好的素材,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从身边的小事写起。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写几句话,写一个片段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可以记录自己的心情,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的看法,读了某篇文章的感受,当天发生的有记录意义的事,把古诗改写成一个小短文,或是课文习题中布置的小练笔都可以。写小练笔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的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五、 独立思考,做有思想的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网络、电视以及一些快餐文化铺天盖地而来,学生接受信息直观,缺乏思考,形成了没有深度的“扁平思维”。很多学生的作文只是停留在对人、事、物的浅显描写上,或是人云亦云,泛泛而谈,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样的文字,必然也缺乏生动性。在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真、善、美。一个有思想的人,必定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又何愁作文内容空洞乏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让学生作文拒绝空洞无物,语言干瘪乏味,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开展广泛的阅读积累,让学生走进生活,坚持练笔,做个会独立思考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兴臣.浅谈如何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7(9):89.
[2]韦贞品.语文课堂生字词运用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15(37):100.
作者简介:
李秀琴,重庆市,重庆市长寿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