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是记者适应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
2018-07-14沙元飞田筠
沙元飞 田筠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新闻记者素质要求的来源、具体内容、互联网时代对媒体的要求的分析,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记者素质的新要求,重点指出,改变是记者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 新闻记者 ; 职业素质
新闻记者的素质与其肩负的职业责任息息相关,人民日报社梁衡认为,就记者责任来说,有传播责任、政治责任与文化责任之分,而其中又以政治责任为大。[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的素质不仅决定了个人的成就,更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建设。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媒介技术的革命,导致了传播环境剧变,这就要求新闻记者素质也得进行相应提升,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肩负起时代使命。
本文从新闻记者素质要求的来源、记者素质的主要内容、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记者素质该如何提升,传统媒体记者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人。
一、新闻记者素质要求的来源
自从产生记者这一职业起,对其的素质要求也就伴随产生了,并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而显露出其重要性。中外学者与业界专家均对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新闻报道与写作》的作者梅尔文·门彻在此书中对记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阐述,记者的素质包括:“坚持不懈,公正,知识面广,进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记者需要通过不懈努力,接近事实真相,并用大众能理解的文字和方式表达出来。”凱利·莱特尔教授在《全能记者必备》一书中指出:“对于一个记者来说,除了写作的欲望和能力外,还必须胸怀大志、生气勃勃、意志坚定,而且首要的是能约束自我。”这是从一个记者的个人修养来说明其素质。也有人从个人体验的角度讨论记者需具备的素质问题。我国的一些新闻工作者从个人体验的角度讨论记者需具备的素质问题,提出“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鉴于上述对于记者素质的各种解释,本文把记者素质的来源与要求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源于政治敏感
正如梁衡所说,政治责任为大。新闻的党性原则是每一个中国记者工作的基本原则。例如,《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记者要“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毛泽东曾经讲过“政治家办报”,以后的几代领导人都这样讲,可见记者的政治素质是新闻记者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素质。
(二)源于社会责任
美国新闻教育名家利昂·纳尔逊.弗林特在《报纸的良知》一书中,将新闻记者及报纸所应具备的美德归纳为十三条。其中包括:独立精神和勇气、公正、公平、正义、诚恳、诚实、责任、值得信赖、乐观、进步、温和、均衡、审慎、无私、服务大众、遵守专业内部规则等。他认为,“记者这个行业的特殊性使他们面临一些特别的考验,这与其他行业所面临的考验有所不同”。 [3]在我国,新闻记者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为社会公众服务,报道事实与真相,需要记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源于职业要求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记者的职业素质是其职业特性的综合要求。梁衡说:“有四种人做不得新闻。一是有私心、好忌妒,遇事不肯说人之好;二是少理性,缺思路,选材析理抓不住要害;三是爱偷懒,不吃苦,不深入采访,不认真剪裁,抓不到最本质最典型的材料;四是好卖弄,喜粉饰,为文总要喧宾夺主。”
可以这么认为,对记者素质的全面要求来自于记者这个岗位的特殊性,源自其喉舌功能和对于社会生活综合协调的作用。
二、新闻记者素质的主要内容
那么,记者的素质具体是哪些呢?如前所述,这个问题有许多种答案,但是归结起来,无非是这么几点:坚定的政治立场;客观的报道态度;娴熟的职业技能。
(一)坚定的政治立场
新闻报道受到政治的影响,同时新闻报道又会反过来影响国际国内政治,因此新闻的政治因素是记者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也是体现一个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首要标准。新闻记者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报道任何新闻事件,都要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客观的报道态度
客观即公正,就是要报道新闻的事实真相。我们也可以参考美国自由论坛主席Chares L.Overby提出的新闻公正性公式,“A+B+C+D+D=F”,也就是“准确+平衡+全面+客观+伦理=公正”。当然,绝对的“新闻公正”是不存在的,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三)娴熟的职业技能
作为一名记者,其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写作。通俗地讲,写作涉及文笔和文风,文笔是指作为文章的质量要求,文风是指作为适应时代要求的风格。由于新闻具有舆论引导的功能,因此这两者缺一不可。文笔从哪里来?从不断地磨砺中锻炼出来。文风如何能跟上时代?那就要丰富个人的文学、社会学、新闻学知识,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达到。
三、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媒体格局深刻调整,舆论生态、新闻环境随之变化,互联网发展之快、覆盖之广,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之大、影响之深超乎想象。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加快,传播方式也在新技术新应用的更替迭代中不断创新,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由单向被动变为掌握选择权的多维主动,甚至成为信息发布者,带来海量信息。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环境有以下特征:(1)复杂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是一个国际性的平台,理论上讲,全世界的个人电脑使用者都可以发布信息。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还表现在负面使用者的存在,诸如黑客、推手等等,他们加剧了互联网的信息利用风险。(2)庞杂的新闻信息。正是由于个人借助于互联网从而参与了新闻的发布过程,网络上能够看到的信息量过于庞大和复杂,使得新闻信息的利用和“消费”从某种意义上说变得相对困难。(3)多样的价值观念。网络是一个开放、自由、虚拟和互动的系统,它不仅大大拓宽了人的思维空间,还使人的精神世界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它同时也彰显了人的开放性、平等性、主体性和多元性,从而形成了一种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互联网价值观。传播学创始人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 换句话说,网络作为媒介同样具有工具性与价值性两个方面,不能把互联网简单地理解为纯粹价值中立的平台,必须重视价值观的和谐。(4)先进的传播技术。新一代互联网,对网络中人与电脑、人与信息、人与人的关系产生重大的变革推动力。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新闻业的巨大变革,“非专业力量正在新闻生产领域进行着一种从边缘向中心的渗透,虽然他们还没有到达核心地带,但是,他们与专业机构的交融已经形成,并且会越来越紧密。”[4]
应该说,是网络环境使得新闻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作为担负喉舌功能的传统媒体的主体力量,新闻记者的角色与责任也必然要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时代。
四、互联网时代记者素质的新要求
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职能与角色究竟产生哪些影响?后者对此应该如何进行调整呢?我们依然以前述的素质分类作为出发点来进行分析。
(1)把关能力。互联网对于新闻记者提出的全面的新的要求,首当其冲是对于正确辨识各种价值观的要求。究其根本,还是政治素质问题。网络泥沙俱下的信息环境使得主流媒体的“把关”功能更加关键。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适应及时迅捷工作节奏的同时,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准确原则,努力提升新闻敏感性和对新闻事件的洞察力。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具有公信力、影响力的新闻素材,除了事件本身应具备吸引力外,更多的时候需要记者具备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能力。因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记者的政治素养培养非但不可淡化,反而需要更加突出和强调。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政治素质,明确政治立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用科学的思想引导受众。要增强政治敏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2)话语能力。互联网上,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记者的话语能力从何而来?来自专业素养,来自“走转改”成功的实践,来自“三贴近”的新闻操守。特别是在雾里看花的信息浪潮中,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受众剔除虚假信息,还受众以真相,给受众提供真实有价值的新闻,树立主流媒体的权威与公信力。(3)融媒体能力。传统媒体的采写编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虽然必不可少,但是融媒体、超媒体的出现,要求记者必须具备学习新媒体、利用新媒体、改造新媒体的能力。例如,对新闻记者而言,如何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线索?一个不会进行海量搜索,不熟悉自媒体链接的记者可能很难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线索。同时,对微信、微博及客户端的运用,不仅是对新闻素材的积累,也是对社会舆情的掌控,更是拓展新闻作品角度和深度的有力工具。(4)超媒体传播能力。好的新闻作品,自然可以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不具备超媒体能力,好作品的传播力就会大打折扣。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融入新媒体不仅是媒体单位的事,也是每个记者的职责。第一时间利用手机,利用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多文本方式传播新闻,第一时间与受众互动,第一时间跟踪新闻动态,这是互联网时代记者必须做出的改变。(5)超强的学习能力。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蓬勃发展繁荣昌盛势不可挡,传统媒体记者必须改变原有的新闻传播观念,不断学习,培养新的互联网思维。
综上所论,所谓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记者的素质,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某种技能的革新,而是要理解为记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完善,包括价值观、文化修养、科技知识、业务素质等等。只有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完善,才能符合网络时代与数字时代的全新的素质要求,才能继续保持新闻记者作为喉舌功能承担者的重要地位。
注释:
[1]http://media.people.com.cn/GB/192301/192377/192680/193009/193203/12973706.html
[2]胡曙中.英汉传媒话语修辞对比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254.
[3]利昂.納尔逊.弗林特.报纸的良知[M].萧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4]彭兰.新一代互联网:再次改写的新闻传播景观[J].传媒,2005(12).
参考文献:
[1]M.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M].艾丰等编译,北京:广播出版社,1981.
[2]凯利.莱特尔,朱利安.哈里斯,斯坦利.约翰逊.全能记者必备[M].宋铁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郭超人.在写作技巧的背后[J].中国记者,1985(12).
[4]刘江涛,李申.论网络时代的价值冲突[J].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3).
[5]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罗兰.德.沃尔克.网络新闻导论[M].彭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