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制造业企业中的预算管理
2018-07-14邢洁瑜
邢洁瑜
2018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上再次提出,建设优秀制造业体系和完善内部职能体系是中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必然选择。在历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上多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去除不符合企业发展趋势的成本,消耗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造成的产能过剩,打造内外兼修的企业网络体系,尤其体现于制造业。高效的预算管理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产业链延伸成本高、生产资料有限和现金流紧缺等问题。但传统的预算管理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管理中呈现出的无边界化、网络化、共享化等特征。为此,结合互联网和智能化环境,探讨制造业预算管理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一、预算管理概述
预算管理是一种以预算形式来修正财务行为、矫正目标偏差、提供决策依据的控制制度与具体行动方案。根据现代管理理念,预算管理的发展共经过三个阶段,分别是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其中规范化(标准化)预算管理是当下部分事业单位采用的预算管理方式,严格按照COSO框架中的五要素进行一级和二级指标构建;精细化(全面化)预算管理是当下众多企业采用的一种的管理方式,着重强调预算的全员性和全程性;个性化预算管理是少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采用的管理方式,着重强调预算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预算管理的实行主要聚焦于两个目标:一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初始决策依据和财务分析依据,二是矫正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财务偏差,保障企业经营规范性。但发展至今,企业对其却仍然存在三个认识偏差:一是预算管理不是一种会计行为,而是一种财务管理行为,虽然它具有汇总信息的程序,但其主要程序仍然是分析与控制;二是预算管理不是财务部门的独立职能,而是企业所有部门的职能,只是财务部门或者预算管理部门起到主导作用;三是企业不能为了预算而预算,它更是一种企业内部控制措施。
二、制造业预算管理的现状
制造业预算的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主要体现为三方面。首先,当下预算管理采用的方法不足,例如它的不可续性。预算是一种典型的财务管理方式,也是一种内部控制方式,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对企业资金等资源进行规划和控制,并根据执行情况进行反馈与矫正。但目前部分制造业企业仍然采用零基预算方法,严重忽略了预算管理的持续性和反馈评估作用。部分制造业虽然采用了滚动预算方法,但在长短期预算编制、滚动频率上仍然把握不准。
其次,当下预算管理逐渐实现信息化,但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不能构建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预算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领导对预算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简单的财务支出、项目启动资金、年度预算等方面,但时代的快速更替使得企业必须实时更新预算,否则会由于内部预算职能跟不上市场发展步伐而被淘汰。
最后,制造业的预算与市场的契合度不够。目前很多企业“重业务、轻职能”,以结果为考核导向,缺乏执行过程中结合市场动态的控制与矫正,忽视了预算管理的全程性;部分制造业只注重业务部门、项目部门的预算,而轻视职能部门的预算,忽视了预算管理的全员性和全局性。
三、制造业预算管理的优化策略
1.合理应用滚动预算
首先,滚动预算是一种连续预算方式,它与一般预算主要区别在于预算期的把握,它的预算期不是固定的,根据短期预算执行效果进行长期预算编制,例如根据1个月的预算执行评估,对一个会计年度的其它预算进行调整。但在整个预算中,近3个月的预算较为详细,后面9个月的预算则较为粗略。其次,滚动预算的编制必须结合日作业、月度作业、年度作业计划进行,滚动周期必须将定长和定点滚动相结合,其中定长滚动是基于一个短期进行详细预算,例如一般制造业为3个月,第一个月主要负责生产经营业务,后2个月主要负责预测和指导资源配置;定点滚动是为了将预算更好的落实至确定的事务上,针对具体的事务进行详细预算滚动。最后,滚动预算的操作步骤,一是基于滚动预算安排生产性资源,二是做好上月预算执行和预算计划的偏差分析,三是做好上月与下月以及下下月的预测分析,四是对短期预算进行跟踪执行和控制。总之,以滚动预算实现预算的实时化监测、控制是实现预算管理控制效能的重要途径。
2.构建新型网络化机制
当下,互联网时代下构建新型预算管理机制对预算信息共享化、实时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部门领导和员工重视预算管理,一是企业对领导予以约束,将预算管理及预算执行结果与计划偏差纳入领导考核范围,推进领导的经济审计,从领导的任中审计转变为任中、任后审计,从预算事后监管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领导对预算管理重视的常态化和长效化。二是限定预算偏差范围,超出限额范围的追究其责任,一方面要经济处罚和纪律处罚并重,另一方面要预算人员与具有审核权限人员受罚并重。三是以业务为主线,突出重点环节和重点部门,针对制造业所在地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岗位性质、层次配以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促使各部门员工主动了解预算管理常识。
其次,构建部门联动预算信息监管机制,该机制基于财务部门主导、其它部门辅助,破除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任务的思想壁垒,一是积极拓展计算机在预算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实现预算管理系统与审计系统、各业务信息系统间的数据传输与对接,促进预算管理信息数据监测;二是在大数据、智能化时代,制造业借助中国制造2025发展趋势,打造数据化信息分类监管模型,通过数据+模型分析的数据化模式实现预算管理与市场的实时化和动态化契合;三是针对特定项目实施重点监管,在预算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内外部、上下级间形成横向与纵向的协调配合,建立审计、业务与财务部门间的相互反馈机制,形成成本预算监督合力。总之,以强制性约束和监管促使领导与员工重视预算、学习预算知识、转变预算思维是当下亟待采取的关键措施。
总之,制造业是当下中国实现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产业,也是我国打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导产业。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制造业的内部职能优化已经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思想,需要进行网络化革新。要提升新时代下的预算管理职能,一是要合理的采用滚动预算,二是要进行新型机制构建,以此促使整个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但本文并未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建议后续研究可以以多案例形式深入剖析制造业的预算管理优化途径。
[1]程光远.制造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19):35-36.
[2]侯传伟.制造业企业预算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时代金融,2017(30).
[3]刘雪丽.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研究--以机械制造业企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6(2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