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 相关研究

2018-07-14唐金香彭亚东王雪雯蒙华庆傅一笑

四川精神卫生 2018年3期
关键词:个性特征心理健康青少年

唐金香,侯 枭,彭亚东,刘 莹,王雪雯,覃 青,贾 璐,邓 伟,李 涛,蒙华庆,傅一笑*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重庆 400016;2.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重庆 401331;3.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4.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重庆 400016;5.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是构建自我认同、培养健全人格、发展社会技能的重要时期[1],但该时期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偏执性或极端性,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易导致一系列心理危机[2]。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成人精神心理障碍的早期表现,该阶段起病的精神心理疾病,使患者社会功能持续广泛受损,对其终身产生深远的影响[3]。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探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状况,关注心理健康发展,探索其影响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及其成年后心理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个性是指个体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也称人格[4]。研究表明,个性与心理健康、心身疾病密切相关[5]。目前国外研究多针对个性测评工具的探索或研究个性与行为、疾病的关系[6-7],而很少对个性进行单独研究,关于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对心理健康状态影响的研究更少。研究表明,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8],受遗传和环境共同调控[9-10],这为不良个性纠正的可能性提供了科学基础。只有明确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才可通过早期环境的改变及干预,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从而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以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故本研究探讨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期从个性培养层面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为心理干预提供指导方向。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学籍系统的人口学资料为基础,于2005年-2013年连续在重庆市主城区中的渝中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南岸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及北碚区招募6~16岁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排除标准:①不愿参加调查者;②有严重躯体疾病无法配合调查者;③有严重精神疾病无法配合调查者。共招募到748名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共发放问卷748份(儿童青少年、家长各748份),在儿童青少年和家长中分别回收有效问卷600份(85.96%)和656份(87.70%),最终600名儿童青少年的数据纳入统计分析。入组的所有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重庆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评定方法

入组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均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同时儿童青少年填写儿童版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11],家长填写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12]。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门诊室或儿童青少年就读学校教室填写所有问卷,整个过程采用统一指导语,共耗时30~35 min,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当场回收问卷。

1.3 评定工具

1.3.1一般情况调查表

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受试儿童青少年的年龄、性别、是否为双生子、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家庭月收入情况、家庭的类型、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态度等信息。

1.3.2EPQ

采用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于1992年修订的儿童版EPQ评估儿童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共88个项目,由神经质(N)、内外向(E)、精神质(P)和掩饰性(L)4个分量表组成。各项目均以“是”或“否”作答,计算各分量表粗分,根据常模换算为T分数。

1.3.3SDQ

为英国伦敦国王大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Goodman教授于1997年首创的心理测量工具,用于评估儿童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国际上被广泛应用。除筛查功能外,亦可为临床评估的量化工具[13]。SDQ(中文版)信效度良好[14-15]。

SDQ分为教师版、家长版和儿童版共三个几乎完全相同的版本,包括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问题和亲社会行为5个分量表。亲社会行为评分高代表长处,其他4个分量表评分高则意味困难,这4个分量表总评分代表总的困难。各分量表评分范围代表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使用家长版SDQ。

1.4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 纳入儿童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748名儿童青少年的年龄和性别见表1。

表1 748名儿童青少年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

注:独生子,家中只有一个孩子,指独生子女;双生子,包括同卵和异卵双生

2.2 SDQ与EPQ评分相关分析

SDQ的总评分、情绪问题、行为问题、注意/多动缺陷问题、同伴问题、亲社会因子评分分别为(13.19±5.53)分、(2.89±2.01)分、(2.81±1.79)分、(4.42±1.99)分、(3.07±1.84)分、(5.53±2.10)分,EPQ的P、E、N、L因子评分分别为(45.57±10.04)分、(46.88±12.51)分和(51.29±10.95)分、(46.81±10.63)分。

相关分析显示,EPQ的P、N因子评分与SDQ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和同伴问题因子评分呈正相关(P<0.05或0.01),与亲社会因子评分呈负相关(P<0.05或0.01);EPQ的E因子评分与SDQ的情绪问题、同伴问题因子评分呈负相关(P均<0.01),与亲社会因子评分呈正相关(P<0.01);EPQ的L因子评分与SDQ的行为问题因子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亲社会化因子评分呈正相关(P<0.01);而总的困难评分与EPQ的P、N因子评分呈正相关,与E因子评分呈负相关(P均<0.01)。见表2。

表2 SDQ与EPQ评分相关分析(r)

注:SDQ,长处和困难问卷;EPQ,艾森克人格问卷;P,精神质;E,内外向;N,神经质;L,掩饰性;aP<0.01,bP<0.05

3 讨  论

个体的人格特征类型和心理健康相关,而不同的人格类型,会产生不同的认知,面对社会生活事件及心理冲突等也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16-17]。既往研究显示,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人格特征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8-19],其中神经质、个性稳定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最高。既往研究多关注特定的患者群体或不同职业人群,对成人关注较多,对于非心理及行为障碍的学龄期儿童青少年个性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很少,而这个年龄段是个性飞跃式发展的阶段,是心理疾病高发阶段,也是人为干预效果最理想的阶段。

本研究结果显示,6~16岁儿童青少年个性中的P、N因子评分与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和同伴问题因子评分呈正相关(r=0.087~0.198,P<0.05或0.01),与亲社会因子评分呈负相关(r=-0.178,-0.105,P<0.05或0.01)。说明儿童青少年个性越趋向于精神质、情绪越不稳定(神经质),在面对刺激时越容易出现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如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20-21],提示要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个性中精神质和稳定性的趋向性表现,及时干预,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儿童青少年个性中的E因子评分与情绪问题、同伴问题因子评分呈负相关(r=-0.168,-0.164,P均<0.01),与亲社会因子评分呈正相关(r=0.138,P<0.01),提示个性越外向的儿童青少年,其出现情绪、同伴问题的可能性越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外向性个性,更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儿童青少年的L因子评分与行为问题因子评分呈负相关(r=-0.089,P<0.05),与亲社会因子评分呈正相关(r=0.194,P<0.01),提示儿童青少年个性中的掩饰性越明显,其发生行为问题的概率就越低,这可能是由于儿童青少年个性的掩饰度越高,父母越不容易发现他们的行为问题,而且他们在与外界相处时也会表现得更加和谐。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个性的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密切相关,而个性受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验证了该结果[22],提示在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处理上,需考虑其特殊的人格特征,同时依据环境对个性的可塑性,针对不同个性维度进行干预,以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

综上所述,儿童青少年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相关,重视儿童青少年个性形成、矫正不良个性对于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索了较大样本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研究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全面把握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合前期关于遗传、环境对个性影响的研究,可为促进儿童青少年个性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家长版SDQ评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虽然避免了认知偏差引起的信息失误,但信息获取渠道过于片面;同时,心理和个性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而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所获信息有限,后期需长期随访追踪,进行纵向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果。

猜你喜欢

个性特征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关于对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
苏轼散文的个性特征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
《斗牛士之歌》的曲式结构与演唱特点分析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