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的瑰宝
——浦城传子木偶戏
2018-07-14浦城县文化馆714000
(浦城县文化馆 714000)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又称傀儡戏。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 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中国傀儡戏都设有“三十六身,七十二头”。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法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类型。
浦城“传子木偶”属提线木偶,“传”是传记的意思,类似于章回小说,“子”是浦城方言“古子”(古事),演出内容为自隋朝到明朝的传记故事。故称传(zhuàn)子戏。
浦城传子木偶诞生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顺治时,浦城绅士王明秀酷爱戏曲,从外地带回提线木偶,常集友吹唱表演。为了能在浦城当地展演,他对木偶戏进行潜心研究和改进,根据历代传记文学作品,编写演出剧本,自己编写唱词,邀人谱写唱腔曲调,融入浦城方言的“官腔”道白,并根据《水浒传》人物请匠人制作108个木偶。木偶的头、手、脚用木头雕刻,头部罩漆后再进行纹眼、描唇等修饰,最后配上须发。木偶的身躯用蔑片编织,呈椭圆柱形,重量轻、体积感好,罩以戏曲服装,整体形象妙俏逼真。整套木偶称108将,又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另外还设一个角色“郭公”,浦城话称“王乞止”,该木偶脑后多一根提线,可操纵其眼睛和嘴巴的闭合。他为剧情起铺垫和连贯作用,上场表演时语言诙谐幽默,类似戏中丑角。
传子木偶戏是经浦城当地文人、艺人的艺术创造和不断改进的民间艺术,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从戏班人员构成、戏台、道具、演出剧目、演出形式、唱腔等方面都显示着自己的特有面貌。
1、戏班:传子木偶戏班是以流动戏班的形式在民间传演,戏班通常为6人,其中主台1人说书兼报幕,控制全场节奏,上手、二手各1人操器乐,前台提线2人,鼓师1人,前台提线艺人和鼓师负责对唱歌谣,一人一句。
2、戏台:传子木偶演出的戏台为八字门形式,四柱着地。前面两柱上左边挂龙,右边挂虎,又称龙虎门。搭台材料一般采用竹竿,选材方便,质量轻方便携带,搭建和拆卸容易。八字门两侧上方悬挂木偶,木偶脸都朝向台外面,面对观众,台幕里面挂的木偶面向外侧,只有陈平仙师的木偶脸部朝内。台幕高1米左右,提线艺人站在台幕后面向观众操作。
3、道具:传子木偶戏中,除木偶以外的道具通常有扇子、鸟、马、刀、枪、等十八般武艺兵器。比较独特的是马,马是用木头做的,两军打仗时,木偶骑在马上,操线艺人们便要在舞台上溜马、跑马、换马,操线动作幅度大、变化多,几个回合下来往往一身汗。马的脖子和四肢可以活动,由三根线控制马的动作,形象逼真生动,不同于京剧等剧种用马鞭会意的表演形式。
4、剧目:传子木偶戏是以木偶表演的形式讲述自隋朝到明朝的各个朝代的传记类故事,演出剧目为连台本戏,一台戏一台戏接着演,演出时间少则三到五天,多则十天半月,类似于说书,也可以说是以木偶戏的形式演书里的内容。目前浦城“传子木偶戏班”还保存有较为完整的《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紫金鞭》、《双凤带》等由各朝代的传记类文学作品改编的“传子戏剧本”、“歌谣唱本”和“台白本”等珍贵资料。
5、表演形式:传子木偶的表演形式和我国其他提线木偶戏基本一样,也是小人、小马、小刀枪,真人唱,假人行,真人支配假人,唱腔围绕剧情来表现木偶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性格,让假人在台上表达出真人的情感。“台步”模仿真人,提线操控的幕后演员须具备极好的手头功夫,娴熟操作,达到以假乱真、真杀实砍的艺术效果。
6、唱腔:传子木偶戏的唱腔格调与其他木偶戏不同,传子木偶戏以唱歌谣为主,配有高腔。歌谣分七字句歌谣和杂腔歌谣,七字句歌谣“韵”相同而“词”不同,都用浦城方言“官腔”演唱。流传至今的歌谣有上百首,有专门的唱本,演唱时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出场的不同而演唱不同的歌谣。
传子木偶戏是地方戏曲,在发展过程中与地方传统、地方民俗相互磨合,在长期的地方文化浸染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吻合当地民众的视、听、观赏习惯。由于传子木偶戏演唱用的是浦城方言“官腔”,观众群体也就受到语言的覆盖面影响,受众基本以浦城当地乡民为主,因此传子木偶戏班基本都在浦城县域内演出,演出场所为寿诞堂会和民俗庆典、庙会居多,对其他县、市的辐射度和影响力不大。
浦城传子木偶戏自王明秀开始,至今已传至第10代。第一代王明秀为师祖,第一代至第六代由王氏家族一脉传承,第六代王元吉,第七代传外姓,为浦城莲塘松树夵项新炎。第八代姜安民,浦城永兴岩岭头人,活到103岁去逝。第九代叶荣贵,浦城城关人,师传为班主。第十代叶扬忠,1973年生,浦城城关人,现为浦城传子木偶戏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300多年来,传子木偶戏走遍浦城的村村寨寨,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活跃在民间舞台上,通过表演来讲述历史、传播知识、宣扬道德、净化人伦,与浦城民众结下不解之缘。由于戏班人员少、花费廉、搭台方便,热闹实惠,深受群众欢迎。改革开放前木偶戏还相当辉煌,全县共有木偶戏班十余个,在城镇、乡村凡有祭祀、节庆等民俗活动都会请木偶戏班去演出。当地民众对戏班都很敬重,传说戏台若搭在街头或村头,文官见了须下轿,武官见了要下马。请戏也很讲究,得提前预约,商量好演出日期,请戏的东家在演出的头一天派出壮劳力,到戏班里把演出的戏担和道具接去,演出结束再派人送回,对戏班人员更是热情款待。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发展,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后木偶戏的市场也在萎缩,从事木偶戏表演的艺人日渐减少,木偶戏班的维续已是举步维艰,可贵的是以叶扬忠为主的“传子木偶戏班”还在坚持演出和授徒传艺,细心地呵护着这生长在本乡本土的文化遗产。
浦城传子木偶戏是中国木偶戏的一个独特分支,丰富了福建乃至中国木偶剧史,传子木偶戏蕴藏着浦城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对研究“地方戏曲”、“民俗文化”和“方言文化”等是弥足珍贵的现实资料,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清晰的传承脉络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兴趣和高度关注。2009年,浦城传子木偶戏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为探索传子木偶戏活态传承的新路子,在县文化部门的组织和配合下,开展了“传子木偶戏”进社区、进校园等系列展演活动,以期通过进校园展演和授课讲解等途径,为我们的下一代近距离感受乡土文明提供便利,也为引领他们自觉参与文化传承创造可能。只有一代代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和接力坚守,像“传子木偶戏”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才能得以保护,得以流传。也希望今后我们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能有更多更好的机制与举措,对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提供更好的帮助和引导,在不脱离他们的现实基础和文化土壤的前提下,为传承活动营建良好的文化氛围,让他们所代表的文化遗产能伴随社会发展的步伐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