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析
2018-07-14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650000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650000)
一、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现状
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及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存观念和物质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力冲击,许多本土化的民族传统正在发生急剧的消亡和流变。“全球文化同质化”和“民族文化本土化”的矛盾十分尖锐,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开始崇尚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却趋渐衰落。对于承载着独特民族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来说,其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下,面对新的文化环境,促进“非遗”与沿线国家的交流碰撞,更有利其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当前“非遗”的主要保护措施,是“对具有生产性技艺和社会需求,能够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传统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扶持、引导、规范对项目的合理开发利用,实行生产性保护”。但不乏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利用非遗谋取私利,破坏非遗的情况。随着传承人年龄增长,许多“非遗”技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境地。其次,非遗手工艺产品的商业价值缺乏衡量标准,大众缺乏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思想意识,阻碍“非遗”健康发展的道路。再者,“非遗”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及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都影响着“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因此,概括“非遗”发展的现状,针对新环境进行创新发展,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迫切而重要。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机遇及挑战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合作发展的倡议和理念,它意在依靠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合力共生来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播营造了良好的传播条件。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带一路”倡议下 ,面对机遇与挑战,如何保持“非遗”文化的本真性、独特性、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既紧迫又重要,关乎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长久延续和弘扬。
“一带一路”倡议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方面,“非遗”传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力量支撑。在“非遗”保护国际化的今天,推动“非遗”文化走向国际,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更有助“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有助于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和弘扬民族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非遗传播,对于我国的非遗文化传播提供了庞大的文化交流和贸易网络。“依托于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有条件突破传统的族群、行业和节日习惯等瓶颈,促进“非遗”手工艺产品由自产自销走向跨国贸易和产业化发展道路。”
一带一路倡议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营造良好机遇的同时也显现诸多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因其不同的历史背景、生活习俗、宗教环境以及领土纠纷问题的差异,沿线国家会产生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过程中认知、理解上的差异。其次,由于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对于“非遗”保护的保护意识和法制建设不完善、不健全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难度,甚至于文物犯罪事件的发生。第三,“非遗”手工艺特色纪念品、工艺品等出口产品,会产生因追求新颖的表现形式而导致“非遗”文化本真性缺失、文化折扣等负面影响。
三、加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一带一路”倡议下,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不断创新思维和加强合作交流。首先,要制定和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非遗”保护交流机制。在促进我国“非遗”保护基础上,积极探索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协调文化冲突和认知上的差异。其次,要加强与沿线国家间“非遗”的联合申报、展览策划、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第三,加强与沿线国家间开展“非遗”的区域性共享保护组织,进行多维度、多元化的实践积累,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制保护体系。第四,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非遗”手工艺产品与国际旅游融合发展。促进“非遗”手工艺产品的贸易发展,吸收沿线国家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新鲜血液。第五,加强与沿线国家联合举办“非遗”展览活动,弘扬民族文化精髓,促进“非遗”文化进校园,培养更多保护和传承文化的专家学者。第六,出口工艺产品要立足文化本真性、民族性,促进我国文创产品走出国内,树立国际标杆。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下,“非遗”保护和传承既要加强与沿线国家间文化的交流、合作共享,又要促进和完善“非遗”法律法规和版权保护机制。创新“非遗”保护新思维,多元化延展“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弘扬,立足文化本土性、民族性,推动“非遗”手工艺品走向国际,成为世界多元民族文化中绚烂的一朵民族之花。民族与世界融合发展,“非遗”的保护传承更长久、更健康。“非遗”不仅仅是中国的“非遗”,也应该为世界共享、保护和传承,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谢中元.“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究[J].理论导刊,2017(7).
[2]张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J].文化纵横,2017(1).
[3]朱刚.“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J].西北民族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