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2018-07-13王丹丹
王丹丹 王 荣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100)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当前已经明确了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的重大举措,积极促进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了各大高职院校一大工作热点。在高职院校管理中,教学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基础保障。以前的教学管理模式虽然稳定了教学秩序,但其封闭性却带来了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深入开展产教融合,需要深入改革,才能够更好的推动产教融合。
一、概述产教融合以及特征
(一)以教产为主题
教育与产业系统和谐稳定发展,才能够互相推动,产教融合作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的一种培养人才模式,其对于培养现代化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产教融具备交融特点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规划所需要的技能以及技术要求,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融合具体的技能技术。
(三)产教融合以校企共赢为主
高职院校以提升办学以及科学研究水平为主,培养现代专业的人才;企业以优秀人才利用为主,发展自身新技术与新产品。所以,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而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教学设施。高职院校以及企业结合自身需求,共同协调稳步向前发展。
(四)产教融合具备创新性
一是,企业为了满足市场发展需求,需要推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进而对人才也有着相应的要求。二是,高职院校为了提供优质的、高素养的人才,需要层次较高的实践平台。所以,企业与院校合作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二、河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现阶段,高职院校以“政行校企”联合培养新时代专业素养人才的培养机制受到了人们密切关注,转变了传统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不足,为学生的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等提供了新的环境,大大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与敬业精神,对加强其经营管理能力、创业创新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对各方优势充分整合,共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打造“厂中校”为主,共同实施“理实一体化”教育平台,以加强学生就业能力为主。目前,培养高职院校人才机制已处于深入改革和创新中,有序推动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中之重。
(二)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有助于深度融合产业与教育
产教融合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充分发挥企业中育人主体效用,而改革人才培养机制通常从组织层面、制度层面而重新设计集生产以及教育于一体的运行模式,其焦点以共同建立育人平台产权界定及融合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以及开发技术等功能,兼具多重身份,如: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明确权责关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各大主体参与积极性,而且也能够化解矛盾,形成巨大的人才培养合力,保证有序推进育人平台功能。如:河北省“牧院”聚焦农牧产业,紧紧结合农牧专业特色,推行PPP模式,共同投资了10亿元建成了生产经营性育人基地,可满足2500多名学生进行理实一体化创业创新活动。教师以培养人才为主,并做好推广研发以及生产经营等工作,学生以“员工”身份在企业中学习和工作,并邀请行业企业以及第三方对培养人才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确保人才培养密切融合企业生产,实现生产以及教学共同向前推进。在融合产教中,高职院校、教师、企业以及学生都需要明确自身的义务,最后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缺乏对产教融合的深入导向
虽然我国政府近些年来都是在高度关注产教融合,但整体力度有待于提升,并未颁布具体的法规政策,造成高职院校与企业并不了解如何更有效推动产教融合,各大高校以及企业为了达到具体的检查指标而开展合作,缺乏有效的、完善的校企合作平台,这样导致产教融合深度与广度都有待于扩展。
(二)产业布局影响了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项目
建设和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要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很多高职院校在之前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符的专业设置。但因为近些年来逐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这些专业发展失去了区域优势。因为之前配备的专业师资以及硬件投入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不愿意为了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而大幅度调整专业,这也大大影响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项目的进一步推行。
(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热情有待于提高
培养人才作为长久的过程,在培养中牵涉很多费用以及资源。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经济效益,不愿意在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中投入过多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因为时间成本以及人力成本的增加,企业并不想要工程师进入高职院校中授课,不愿意让企业员工花太多精力以及时间来考虑高职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院校横向项目协议签订过程中,很多企业也只是觉得学校的开发费用远远要少于企业整体报价。由于近几年来我国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企业更愿意从社会中招聘员工,也不想要花财力以及时间与高职院校共同培养人才。很多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接受很多学生到企业内部实习,也只是为了满足当前企业对劳动力实际需求。此外,政府相关部门也没有深入约束企业,很多企业认为培养处于学生状态的人才这是学校的事情,与企业无关。
四、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教学管理改革
(一)建立健全的产教深度融合组织管理机制
产教融合中的教学管理涉及到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以产教融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牵涉到教学中设置专业课程、管理学分学籍以及建设专业教师队伍。高校与企业互动交流,大大加强了校园内各大部门之间的协作,这样就需要构建校内紧密融合,打造多方主体联合的教学管理系统。需要由高职院校、企业人员以及各大行业人员共同促进产教融合,负责高校与企业合作、社会服务、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引导,注重校园内外的互动。同时,还需要设置产教融合管理机构,如学校与企业合作办,负责企业项目的深入接洽以及交流,服务指导各大院校中开展校企合作事情。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教务处需要做好简政放权工作,教学管理主体以各大二级院校为主,推行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中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础,各大教学管理机构负责好相应事务,共同有效实施产教融合工作。
(二)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构建长久的、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一起培养专业人才。突破传统教学体系的约束,在深入调查研究中,结合就业岗位中对专业素养、专业技术以及实践能力等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人才的方案,构建现代化、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结合职业岗位现代化标准,整合教育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制定实习方案,企业技术人员可参与教育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在培养职业岗位专业技能中,课程需要将企业中的文化融入其中,加强培养学生整体素养能力。高职院校与企业组成专业教师团队,一起进行教育教学,共同管理以及指导学生,并做好相应的教学评价。
(三)深化改革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系
突破以前的教育学科体系,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结合教育教学规律,打造专业化的课程结构体系。结合工作中教学内容的整合,有效融合教学内容、技能证书以及职业标准。建设专门的实训场地,充分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专业项目,设计好实践教学任务,从整体上优化教学方式。注重考核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革新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在考核校外实践过程中,需要由企业人员做好指导工作,确保考核的合理性。在教学资源管理中,以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来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进而以开放式教育教学为主。同时,在推动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尽可能还原市场真实情况,在学生实训基地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操作,从整体上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训基地中进行一系列创业活动需要严格遵循市场创业活动开展,如:财务管理、产品设计等环节,需要结合市场真实情况进行。在完成实训后还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互相交流企业实习中得来的经验,在交流中来完善自身的不足,以此来加强自身整体综合能力,以达到企业与高职院校预期的产教融合目的。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中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推行产教融合这是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发展的一大方向。虽然我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很早,但是推行产教融合模式却有些晚,如何在新时代更好的开展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大力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以及技能型专业人才,这需要我国政府、高职院校领导、教师、企业大力转变观念,并在各大政策以及财力上予以充分的支持,加快推动产教融合,在将来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真正实现有机融合产业与教育,确保所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最后实现多方主体共同互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