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2018-07-13贺淑玲刘爱秋
贺淑玲 刘 昱 王 爽 刘爱秋 杜 伟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沧州 061100)
一、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流业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物流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据官方数据统计,2018年新增劳动力1500万人以上,其中高校毕业生占据了其劳动力市场的“半壁江山”,达到820万人。与此同时,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也涌入到就业大军之中,寻找一些不需要专业技术的物流工作,形成了与物流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此外,受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对非专业物流人才需求也降低,物流岗位减少,从业者压力增大。由此可见,求职群体数量规模庞大,一岗难求现象突出,毕业生就业竞争依然激烈。
(二)物流人才供需不平衡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业朝着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进一步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质量要求随之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表示,尽管物流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但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且好高骛远,自我期望较高,盲目追求高薪,陷入“低不成高不就”的尴尬境地,不符合用人单位招聘标准,企业很多岗位同样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招工难与就业难问题并存,结构性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的主要就业问题
(一)就业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河北农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而其他分校区则招生更晚,物流专业设置较晚,学校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物流师资队伍,部分教材适用性和实用性不强,专业课程庞杂涉猎广泛,平时教学过分强调理论,物流实践活动、比赛少且质量不高,学生信息闭塞,缺乏专业技能,不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在毕业生就业信息途径上引导不足,经过调研,45.76%的学生是通过网站获得招聘信息的,另外一些是通过朋友或同学介绍找到工作的,学校给予的帮助较少,毕业生就业信息不对称,不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再加上其自身实力有限,难以与名校学生对抗,就业难问题突出。
(二)毕业生自身因素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84.75%的毕业生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导致其就业困难的首要因素,知识能力储备不足居于次要地位,占比50.85%。受学校软硬件设施的限制,学校仍采用传统教与学的模式,主要向学生灌输一些物流理论与思想,不注重实践环节,很少提供学生去企业参观交流的机会,结果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仅仅获得一些浅显的理论知识,并没有获得多少实际性技能,加之毕业生在校期间不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总是被动式学习,甚至在学习上偷工减料,这些因素往往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不符合企业用人要求。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自我定位不准确,期望过高,缺乏工作经验却不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不愿意做艰苦的工作,眼高手低,总希望跟别人一样留在大城市工作,盲目跟风,最终导致其陷入就业困境。
(三)企业招聘存在认识误区
第一,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第二,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和生源歧视,表现在,同等条件下,企业招聘员工时更倾向于男员工,使得一些女性物流人才流失;对重点与非重点院校毕业学生态度不一致,更倾向于招聘名校学生。
三、解决对策
(一)学校层面
1.制定并督促落实专业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校企合作。制定并落实专业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关键。该方案可以简要概括为:培养一批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物流管理理论、扎实英语基础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学校在日后教学工作中要强调落实该培养方案,真正提高学生知识技能水平。与此同时,校方应加强社会资源整合,积极推动与物流企业合作,物流企业一般都处在物流行业发展的制高点,能够敏锐察觉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明确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拓宽就业信息渠道,便于学生毕业后直接去企业工作。学校还可以让企业参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企业联合开发学校教材并设置相应课程,共同培养对口专业型物流人才。最后,将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相对接、与教学目标相对接、与物流业发展趋势相对接、与学生掌握知识体系结构相对接,加大对物流教学设施的投资建设,对物流实践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真正使得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2.打造专业物流师资队伍,推进教学改革。教师在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要想提高物流专业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打造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招聘一些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和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或者对在职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如定期去一些物流企业参观,了解物流企业实际需求,并在课堂讲授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这些信息,如此一来不但能使教师明确教学方向,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还能让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其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包括改革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及手段等等,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思维定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教学手段上提倡“参与式课堂”,加强师生、生生间的协作,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内容上增添更多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加高质量物流竞赛,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效能的引导,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升素质能力,而不再是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模式。
(二)教师层面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专业认知实习。在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以后,教师应该根据方案所要求学生具备的素质结构,确定与之方向一致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此外,教师可向学校申请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实习,让学生通过直接动手操作体验物流企业运作模式,运作流程等,在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中获得经验技巧,加深对课堂理论的了解与运用。实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目的是使其审视自己所具备的优势和欠缺的能力,并在日后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完善自身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发掘自己的潜能,明确未来就业方向。
(三)学生层面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毕业生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切莫过分看重工资待遇、怕吃苦,而要服从企业工作安排,脚踏实地地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可以把基层工作当成自己以后发展的跳跃版,通过底层的锻炼,不断打磨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获得领导认可,最终实现个人发展目标。
2.增强就业准备意识,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要想成功就业,毕业生应首先提高自身实力。调查问卷数据显示,个人素质在用人单位招聘时占据首要地位,其次是学历和工作经验。因此,提高毕业生个人素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在掌握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外语能力的培养,并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证明自身专业素质能力。第二,多参加一些物流专业的实践活动,如物流竞赛活动,专业实习及物流相关兼职工作等,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综合能力。第三,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及时收集就业信息报名应聘,抓住机遇。
(四)企业层面
转变用人观念。用人单位应该转变用人观念,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毕业生们的个人素质、可塑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纠正性别和生源歧视的错误观念,公平对待每位应聘者,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物流毕业生,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也给每一位毕业生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四、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大学生要想拥有一个好的发展前程,就必须提前做好打硬仗的准备,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只有这样,将来毕业时才能超越竞争对手,最终获得事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