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能力导向的《保险学原理》课程改革探讨
2018-07-13贺婷婷
贺婷婷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一、《保险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组织形式局限于静态,考核方法单一
保险课程教学中,往往教师作为主要讲授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同时,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为理论性知识,而保险知识特别是保险合同部分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碎,对此,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较低。另外,课程考核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以最终的卷面成绩评定分数,缺少过程性的考核。如此,学生无法真正模拟出保险工作的实际环境。提高自身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也无从谈起。
(二)课堂测试覆盖面不足,“搭便车”现象屡见不鲜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项目学习结束后通常会跟有测试,但多以PPT形式出现,许多学生存有“不提问我”的侥幸心理,思考不积极。同理地,小组进行项目活动、案例分析时,部分同学“搭便车”,不参与讨论。
(三)学生能力培养与保险岗位需求相脱节
近年,国家大力促进保险行业发展,促使保险人才的需求增多。保险作为金融的一个分支,在金融服务的背景下,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服务岗位。其相关岗位包括客户营销、核保核赔等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且较综合的保险服务能力,因此做好保险岗位的工作既需要有扎实的保险知识也需要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但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保险概念、保险合同及承保过程等理论性知识,实践性不足。另外,学生对于保险影响普遍存在“不好意思”的心理,缺乏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与保险岗位需求相差较远,存在培养与需求脱节的问题。
二、《保险学原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金融相关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大中型保险公司和中小型金融机构就业,且通过毕业生调研发现,就业后保险公司工作的同学发展状况较好。其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主要是保险企业及中小型金融机构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笔者通过调查和亲身实践发现,保险岗位能力主要表现为保险专业与非保险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非保险专业能力是建立在专业能力基础上服务于业务完成的一种综合能力。而高职学生在工作初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需要在校培养其岗位适应能力。根据《保险学原理》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可知,该课程需要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应该依据岗位导向,结合网络教学平台、校中企实训平台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适应保险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契合度。
三、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课程改革路径选择
(一)紧扣职业岗位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保险学原理》的课程改革应该结合岗位需求的提点,体现高职教育的要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训实践,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随时关注行业信息,依据行业特点、岗位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点章节的调整和内容删减。
1.调整部分章节的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往往对于重点章节讲解细致,因此课程的改革应秉持选取内容应具备实用性、职业性及技能性的原则,根据保险行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另外,根据相关行业证书考试的内容适当调整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以提高学生就业率。关注行业信息,及时调整内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2.适当增减部分教学内容。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彼此间既主体相互独立又内容相互交错,在系统的教学中易出现部分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多次讲解,而部分知识却未在任一课程讲解的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不过分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增加、删减,以适合系统性教学。另外,根据行业动态,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增加前沿知识,删减“过时”信息。课程内容统筹安排,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翻转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伴随网络科技发展,网络教学日益成熟,《保险学原理》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结合网络教学平台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保险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初步探索构建“三环五步”课程教学模式,形成定标自学、展示点拨、达标评价环环相扣,任务、资讯、重点讲解、检测、评价步步紧跟的教学模式。
(三)完善校中企实践平台,增加校外实训基地,优化实践教学
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积极探索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学改革。邀请校外专家走进课堂做讲座、增加课堂实践实训环节、课堂延展至校中企实训平台形成老师带学生、学生带学生的常态化实践方式,让学生边学边实践,在校内接触一线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此外,为了保证充足的顶岗实习岗位,应增加校外实训基地,尽可能的选取规模大、运营正规的企业合作。
四、结语
保险行业日益壮大,岗位需求增多,《保险学原理》基于岗位能力导向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和校中企实践平台进行教学改革,以期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同时为教育行业的课程改革做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