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2018-07-13祁丽迟到李晶
祁 丽 迟 到 李 晶
(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始于国外,并在国外获得了长足发展,被学者们誉为“创业教育之父”的是美国柏森商学院的杰弗里·蒂蒙斯。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较国外起步晚,仍处于初级阶段。即便如此,随着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大批的学者们陆续投入到此类课程的研究中来,也获得了颇丰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发现,目前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和具体的践行路径研究等几大方面上。
虽然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陆续出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和扶持80万大学生创业”等激励措施,但仍然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学科边缘化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直到2012年教育部下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才算是首次得到国家和高校的认可,也由此各高校才开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相继出台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措施,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即便如此,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各个高校创业教育基础课程课时数的设置良莠不齐,教育部要求是不低于32学时,而有些高校根本达不到教育部要求的最低课时标准,另外创业教育教师兼职居多,大多由各系部的辅导员和副书记兼任,对创业教育教师的师资培训经费投入远远低于专业课教师的培训经费。正是由于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遭受与专业学科不同的待遇,仅限于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几场比赛,教师参加相关培训而已,没有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限制了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长远目标。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虽然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中明确规范了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规定了大学生应该通过创业教育课程掌握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和树立创业观,但大部分内容仅限于意识层面和知识、技能层面,没有具体的量化要求,这就导致各大高校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不知道如何具体操作,只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因地制宜,因此导致创业教育开展情况各异。所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往往从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创业园建设,在国内的各类创业教育竞赛中取得名次和奖项的多少,创业经费投入情况及其教师取得创业教育科研成果的数量等方面进行评比,忽略了创业教育教学效果本身的有效性评价。所以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合理的创业观,还应该从基础做起,从教育教学实践起步,不能对创业教育的基本功能视而不见。比如我省的黑龙江大学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到位,采用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达不到相应的学分,不能正常毕业,而有的高校就连教育部要求的32学时、不低于2学分都难以保证。
三、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投入到其中的人力物力经费明显不足等原因,致使此类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匮乏,课程体系构建不健全,教学手段单一,缺少相应的实践教学联动互动平台,课程评价指标难以量化。作为教育部规定开设的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各大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至今并未明晰,处于学科边缘化状态,缺乏精准的专业定向,因此致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应有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现行的教育部文件要求所有高校本科生都必须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至于选修课要如何开设,开设几门课程并未明确说明,必修课课时只说不少于32课时,弹性很大,可操作空间过大,导致很多高校偷梁换柱。国家并未出台创新创新教育课程的课程体系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差。各高校在具体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时,还会出现没有成体系的教材支撑、课时数量不多、实践课程相对较少、与专业教育脱节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不断改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方式,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加贴合大学生的具体需求。
四、师资、创业实践基地、资金等资源匮乏
虽然教育部、各省级教育厅联合各机构对创新创业教师开展了诸如KAB、SYB、创新创业骨干教师等各类的培训,还举办了相关的网络师资培训,并取得了相应的培训证书,使得创新创业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是在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中依然缺少全面了解创业教育基本理论的高水平人员,因为创业教育理论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从现阶段来说,具有这样多学科知识的创业教师还十分匮乏。况且创业教育本身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学科,这就要求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而目前从事创业教育的人员中参与过实际创业的数量少之又少。而且目前从事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数量过少,他们大都在担任其他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兼任创业教育课程,致使其专业性不强,很多高校仍然没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而是由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团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等相关人员兼职,这样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大学生缺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必须场所,大学生创业园面积不达标。教育资金投入倾向于学科化,创业活动经费投入不足。这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条件保障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地位和长期发展。
五、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突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针对以上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其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视角创新,本研究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探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多学科专业教学相融合,探索了一条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途径;三是教育教学理念创新,结束了传统的学科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单打独斗的局面,开创了新的融合理念。
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旨在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多学科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使得高校在重视学科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关注了创新创业教育,这样就有效地缓解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的问题,由于已经与多学科的教学紧密融合,并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也因此不会将其边缘化;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与学科专业课程做到了有效衔接和融合,丰富了课程体系建设内容;而且融合了多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改善了教学手段单一的缺点和不足;学科专业教师同时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因此拓宽了师资队伍;在大力扶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加大了创业教育资金投入的力度。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化、全程化、全方位、全覆盖,正是基于这项系统而庞大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工程,因而树立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不容忽视,关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影响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那就是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指明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改革动力,为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