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
2018-07-13彭庆超
彭庆超
(中国人民银行宜昌市中心支行,湖北 宜昌 443005)
一、引言
经过近10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金融服务群体持续扩大,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对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然而因为广大农村地区交通、地形、环境、人口、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发展普惠金融困难重重。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改造传统金融行业,推动金融服务向智能化、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互联网+”与金融服务的融合不仅是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解决传统金融服务的难点。因此,在农村地区加快发展互联网,推进互联网与金融服务的融合发展,使普惠金融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将是未来金融改革的重要使命。
二、“互联网+”对农村普惠金融的推动作用
(一)降低普惠金融交易成本,扩展普惠金融服务边界
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一直面临着巨大的网点物理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支出以及较低人口密度和较少业务收入的双重挑战,也是就是高成本高支出与低收益低覆盖的矛盾,导致金融机构在偏远农村山区开展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今后,依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普惠金融可以实现无物理网点在线提供服务,金融机构也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甄选潜在的服务对象,降低获客成本,农民和低收入人群也可以借助移动终端和互联网信息平台足不出户的享受标准化的金融服务。这不仅可以大幅降低金融机构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农村地区铺设网点所带来的资金压力和人力成本,而且也极大地减少了农民和低收入人群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使他们不用东奔西走上门申请金融服务。同时,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扩大传统普惠金融的服务半径,使以前那些很难享受到金融服务的偏远山区也能够参与进来,真正让农民和低收入群体也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总之,“互联网+”信息技术有助于降低普惠金融服务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不断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辐射半径,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降低普惠金融违约风险,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率
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针对农村常见的互助互保贷款模式,金融机构由于不确定客户资料的真实性导致贷款申请很能通过,而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可以对客户群体进行信用评估,金融机构通过利用大数据征信可以交叉验证借款人信息资料的真伪,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借贷者的信用风险,而且也有助于解决贫困山区的农民和低收入者因为缺乏抵押物导致信用不足难以获得贷款的难题。此外,农民和低收入群体获取传统金融服务时,一般都是上门到营业网点进行办理,这不仅受限于农村较少的营业网点,而且也耗时耗力,而且金融机构很难立刻对客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判断,甚至需要上门实地探访,使得传统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着高风险与低效率的矛盾,不利于服务效率的提升。今后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在线金融服务,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且客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利用网络申请想要的金融服务,另外金融机构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同时在线提供大规模标准化的金融服务,有助于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
(三)丰富普惠金融服务手段,促进普惠金融产品创新
普惠金融的初衷是要满足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收入状况、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然而传统农村金融服务只能依托营业网点或者亲自上门开展服务,服务手段落后,服务门槛较高,而且这些金融服务产品较为单一,服务水平也比较低,即面临着高门槛和低水平的矛盾。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金融机构借助网络云可以实时、精准、海量的开展服务,而农民和小微企业只要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在线申请和获取金融服务,真正形成“海量交易笔数,小微单笔金额”的普惠金融格局,不仅有利于扩大传统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降低普惠金融的服务成本,而且也极大丰富了普惠金融的服务手段,可谓是一举多得。此外,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动态了解贷款人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历史贷款数据和个人基本情况对贷款人今后贷款金额和用途做出合理判断,更重要的是可以开发出针对贷款人的个性化金融产品,甚至可以利用互联网帮助贷款人解决产品销路,在生产周期内给贷款人提供一条龙的金融服务,比如金融机构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订单农业+农产品供应链融资服务,将惠普金融与生产生活场景紧密融合,在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为普惠金融在今后更好地服务三农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另外,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通过规范发展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使民间资本规范化阳光化发展,有利于盘活民间资本存量,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
三、“互联网+”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民信息技术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基本普及了电信网络,但是网速和资费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首先,加大农村偏远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提升三大通信运营商在农村地区的网络通信能力,促进不同通信运营商网络间的互联互通,从而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其次,通过技术升级和提高管理水平等各种措施有效降低农村网络资费,开发针对农村地区的定向优惠流量包,对使用相关金融机构手机软件给予流量优惠,使移动互联网服务真正走入农村的千家万户。再次,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提高农村地区网络的访问速度,加快更新老旧设备,加大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力度,有效降低农村地区访问互联网的故障率,不断提高网络服务的质量。
此外,大多数农民和中低收入者由于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的原因,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缺乏了解,导致老年人无法很好地使用信息技术,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升他们的上网技能和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首先,村委会可以由懂信息技术的能手牵头成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小组,定期对农民开设多样化的网络技能培训,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步骤及如何使用手机进行网上交易,使农民能够亲自动手学习存款、贷款、转账、网购等相关交易的流程,使互联网金融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其次,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帮扶措施,通过媒体宣传和资金补贴等方式使农民能够免费接受社会相关机构的培训,引导农民初步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能,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完善个人和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妥善保护个人金融信息
由于目前大部分农民和小微企业都没有被接入到人行的征信体系,导致他们的信用状况缺失,所以他们向金融机构请求贷款服务时往往被拒绝,这已经成为目前制约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通过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针对农民较少接入人行征信系统的现状,制定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办法,通过前期实地走访、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的贷款材料以及银行存款账户信息,进行多方核验,建立一套全新的针对农民和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标准,以此来弥补人行征信体系的空缺,有效解决农民和小微企业贷款时信用不清的困境。此后,人行征信体系可以及时纳入他们的最新贷款信息,从而不断完善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征信体系,这也有助于金融机构及时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降低客户的贷款违约风险,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
另外,针对农民和中低收入者以及小微企业担心个人金融信息泄露以及不安全的问题,首先,在技术层面,要提高个人和小微企业征信体系以及金融机构网站和客户端软件的安全系数,不断完善数据安全体系,确保基本金融信息不泄露。
其次,在制度层面,要加快制定大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同时积极研究推动数据资源权益相关立法工作,确保基础金融信息数据在存储、分享、利用的过程中能够安全稳定。同时对涉嫌盗窃和买卖基本金融数据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一经发现列入黑名单,可以禁止他们以后使用相关金融服务。最后,在宣传层面,要做好对农民以及低收入群体的教育宣传,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盲目相信诈骗信息,提高他们的数据保护意识,遇到问题及时向上反映求助,使他们能够放心的通过互联网获取自己想要的金融服务。
(三)创新普惠金融产品,探索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
传统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主要是线下的金融机构网点向农民和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资金借贷,而且手续繁琐,而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不仅可以在线提供资金接待服务,提高服务效率,而且还能够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发针对性的、灵活性、多样性的金融产品。比如在保险方面,传统普惠金融服务在农村主要是粮食保险和养殖保险,缺乏针对特大自然灾害的防灾保险以及针对产品上市的市场风险保险,而在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小额理财方面的金融产品涉及的也很少。今后通过使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分析农户和小微企业的历史借贷信息,在判断他们征信状况的前提下开发针对性的互联网保险产品,互联网养老理财产品,互联网借贷产品,破除传统普惠金融服务仅仅聚焦资金借贷的局限,使农民和中低收入者也能享受到高质量、丰富的金融产品服务。
此外,通过互联网技术,将相应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切人到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改变过去农村金融机构只注重前期放贷而忽略后期管理和帮扶的状况,即在前期通过掌握农户的个人资料、借款金额、借款用途、个人征信状况等相关信息,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来预测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价值;中期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络平台和客户资源帮助农户解决产品销路,在提高借贷资金使用率的同时也可以全程监督农户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有效降低违约风险;后期通过帮助农户实现农产品变现及时收回贷款,实现双赢。总之,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帮助农户解决过去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产品销路困境,通过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互联网金融服务探索农业产业链金融,助推普惠金融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