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的攀越靠的不是“蛮力”
——初中化学“酸碱盐”的几点教学体会
2018-07-13钱小伟
钱小伟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第一中学 215128)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目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用化学的思维看物质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这一章是继溶液之后的又一座高峰,甚至可以说是初中化学中最难攀登的一座.在学习这一章之前,学生已经熟悉了实验中的基本操作,会独立完成一些常规的实验;感知了很多如氧气、二氧化碳、水和金属等身边的物质;也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世界,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系统的学习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是对已学知识的升华,让知识结构系统化;另一方面也是为高中阶段的电离、离子反应、水解等知识打基础,所以这一章能否学好、学扎实不仅对学生的中考影响重大,而且对将来高中阶段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章分为三节:“溶液的酸碱性”、“常见的酸和碱”和“几种重要的盐”.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定性的认识到定量的测定、从生活的感知到系统的认知、从了解微观到学会用微观知识解释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首先是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会运用微观的知识去解释一些化学变化,这是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其次学生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释实验现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这是核心素养所要求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最后学生能把这部分知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这是最终的目的,也是核心素养所要求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很多教师一轮教下来,对“应用广泛的酸碱盐”这一章最大的印象就是“繁”,这个“繁”不仅体现在知识点和化学方程式的讲授上,也体现在对一些实验、综合题的分析上.而私下学生的感觉是上课听老师讲讲好像都能听懂,化学方程式能理解、也花时间去消化了,可遇到题目还是不会分析、不会做.归根结底就是所学的知识根本不会用.笔者认为,学生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应用广泛的酸碱盐”这一章更特殊一点,知识点太“繁”、太“多”,学到后来对他们来讲太“杂”、太“乱”,所以那就“难”了.脑子里一团浆糊,根本不知道学了哪些东西,更谈不上运用这些知识去解题.这就是学生所遇到的问题.
那怎么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走出困境呢?笔者觉得对教学方式、尺度的把握非常重要.下面就“教学方式、尺度”的把握,谈谈个人对以下三点的理解.
一、呈现完整的知识体系给学生,克服零碎分散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点的讲解顺序,努力打造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给学生,而不是零零碎碎的呈现几个知识点.在开始这一章时,笔者会把图1印在导学案上.看了这张思维导图,学生很清楚“应用广泛的酸碱盐”这一章要学哪些知识点.当然这也是对整个酸碱盐这一章的讲解顺序,从最底层的开始,越往高处,知识点难度越大.图2是在讲解“碱的性质”时呈现给学生的思维导图.最后复习的时候,他们也知道自己这阶段学了些什么,自己可以对照着复习,看哪个知识点还存在问题.有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肯定比每次零零碎碎的给学生呈现单个知识点要好很多.
所有的这些思维导图都可以印在导学案上,但这只是对所要学的知识的概括,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具体的细节和注意点都可以通过导学案和板书进行细化.这在最后复习时也是很有用的,学生会根据思维导图自主的去看,哪部分知识还存在问题.需要去思考的是对不同的知识点,我们需要制作出不同形状的思维导图,一来要简单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其次学生也会有新鲜感.
二、加强实验探究、精选典型例题,摒弃满堂理论灌输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首先许多概念、规律的引入都来自实验中;其次我们学生对许多新物质并且对其变化规律的认识也都离不开实验;甚至实验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引发其对化学知识的思考,是提高成绩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酸碱盐这一章的学习,本身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有效的利用实验尤为重要.图3是用浓硫酸在白纸上写字及黑面包实验.当然也可以用稀硫酸写,然后用电吹风吹一段时间,白纸也会慢慢变黑.图4是研究浓酸的性质时设计的探究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浓硫酸遇水会放热,且溅起的液体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甚至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还能跟学生讲解稀释浓硫酸需要注意一定的问题.
三、提高自身修养、开拓学生视野,杜绝照本宣科
例如在讲测溶液酸碱度时,书本上讲用pH试纸,其实测pH的方法很多,有酸碱指示剂法、精密pH试纸和广泛pH试纸、pH计以及pH传感器法.而所学的只是其中的广泛pH试纸法;例如在讲除水垢时,可以告诉学生水中可能含有一些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在烧水的过程中,它们会分解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镁,从而形成水垢.我们在家里可以用物理方法去除:小心的将水壶烧到刚刚要干,马上浸到冷水里.由于金属和水垢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就会掉落下来.也可以用化学方法去除:用稀酸;再比如在介绍土壤酸碱性对植物影响时,可以让学生知道氮素一般存在有机质中,需要经过微生物的转化才能供植物吸收,而大部分微生物都适宜在中性环境中活动.其次,土壤过酸或过碱,磷素会与钙、铁、铝等离子结合变成迟效态,不利于植物的吸收.所以一般植物都适宜在中性土壤中生长.
在教学中不受书本约束,不断的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知道外面的化学世界是如此的精深与博大,与生活的联系又是如此的紧密,在无形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体会化学的美好.当然,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求更高.只有专业知识精深,讲起课来才能居高临下,统筹帷幄,才能引导学生向学科的深度进军.其次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既要学有所专,又要广泛涉猎,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是化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这一章对学生来讲是一座较难逾越的高峰,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不能一个个背过山,帮学生选择一条相对平坦一点的道路,带着不落下旅途中的每一处风景,快快乐乐越过高峰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