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形态及狭窄程度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2018-07-13郑晓东李俊
郑晓东,李俊
(萍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萍乡 337055)
谢江
(上栗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 上栗 337009)
许贤平
(萍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 萍乡 337055)
吴建云
(萍乡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西 萍乡 337055)
漆琼瑶
(萍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 萍乡 337055)
脑梗死是指患者脑部血供动脉缺血导致脑部血供缺乏相关的病症[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逐年提高,而脑梗死是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脑梗死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单纯脑梗死患者的[2,3],临床上多见脑梗死与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研究,但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障碍关系的研究却较为少见,而统计发现25%~75%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约有50%的血管认知障碍由脑梗死引起[4,5]。现笔者通过探究颈动脉斑形态及狭窄程度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分析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断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均符合以下标准:①入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②急性发病24h内入院;③超声检查前患者8~10h内未进食:④不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感染、严重心肝肾疾病或3月内无脑卒中及其他器官血栓形成史;⑤临床资料完整;⑥排除入院治疗3月内死亡或转院或转入ICU科的案例;⑦家属均签署知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形态与颈动脉腔狭窄程度,入院治疗3个月后采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测定认知功能,包括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记忆能力、注意计算力、回忆能力、命名能力、复述能力、三步命令、阅读能力、书写能力、结构能力共11项,总分30分,其中分数≥27分为认知功能正常,<27分则认定为认知功能障碍。按照MMSE结果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44例)与认知障碍组(56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以及颈动脉斑形态与颈动脉腔狭窄程度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
1.2 方法
1)颈动脉超声检测 采用美国ATL公司生产的HDl 2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测,超声探头频率为7~12MHz。受检者取仰卧位,颈后置一低枕,头略向后仰,偏向检查的对侧。探头置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或后缘,从颈动脉起始处开始,至颈内动脉入颅显示不清为止,二维超声常规示颈部动脉。检测部位一般分为3个位点,即颈总动脉远端(颈内,外动脉分叉水平连线下方1~1.5cm处)。颈内动脉起始部(分又水平上方1~1.5cm处)和颈动脉分叉处,对颈内动脉的检测范围应达4~6cm。同时检测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取颈动脉长轴切面,测量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出现,同时记录斑块情况。
2)颈动脉腔狭窄程度判断 狭窄率=[(正常血管管径一最窄处管径)/正常血管管径]×100%,其标准为:①IMT<1.0mm,回声可不光滑,PSV<120cm/s,无狭窄;②轻度:IMT>1.0mm,可见扁平斑回声,斑块局部隆起,PSV<120cm/s,狭窄程度为1%~30% 频谱中度增宽,收缩期窗口消失;③中度: PSV>120cm/s,狭窄率30%~60%,EDV<135cm/s,频谱明显增宽;④重度:PSV>120cm/s,狭窄率80%~99%,EDV>135cm/s:完全堵塞时无彩色血流及多普勒信号。
3)颈动脉斑形态观察 软斑块,为斑块突出管腔内膜面,局部呈不同的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硬斑块,为局部回声增强,后方伴有明显的声衰减。登记患者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态,双侧均为软/硬斑块,则列入软/硬斑块,双侧劲动脉斑块形态不同,则列入混合斑块。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
如表1所示,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发生认知障碍与性别、年龄、甘油三酯的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态无关(P>0.05),与高血压病程、血糖水平、胆固醇水平、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有关(P<0.05),其中两组患者以胆固醇水平、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3项比较差异明显(P<0.01),危险因素分析如表2所示。
2.2 颈动脉斑形态及狭窄程度与患者MMSE评分相关性
采用Kendall’s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与患者MMSE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369,r=-0.741,P<0.05)。
3 讨论
随着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近年来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其中大量文献报道,在各种脑梗死的病因当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子,占所有梗死原因的三分之一之多[6]。而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血管壁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小[7],动脉硬化斑块不仅造成管腔的狭窄,而且会破裂、出血、脱落或阻塞血管,造成器官的梗死[8]。而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9],有研究显示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5年的随访显示,与内科保守治疗比较,狭窄程度为50%~69%的患者,其中风发病率由22%降至16%[10];狭窄程度为70%~99%的患者,其中风发病率由26%降至9%[11]。而认知障碍是脑梗死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严重患者预后情况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多见关于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脑梗死与认知障碍相关性分析的文献,但但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障碍关系的研究却较为少见,现笔者对颈动脉斑形态及狭窄程度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进行探究。
表1 两组患者脑梗死后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比较
表2 影响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发生认知障碍与性别、年龄、甘油三酯的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态无关,与高血压病程、血糖水平、胆固醇水平、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有关,这与杜继慧等人[1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剔除高血压病程、血糖水平、胆固醇水平等因素,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仍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采用Kendall’s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与患者MMSE评分呈负相关关系,说明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后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更高,且这个风险随着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上升,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的增加而增加,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和组织学性质存在动态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栓子,故斑块扩展者较斑块稳定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供血区梗死时间越长、梗死区域越大,对患者脑部组织损伤越大,导致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就越高[13];②当颈动脉轻度狭窄时,机体可通过侧枝循环或扩张远端血管,降低周围血管阻力等自身调节机制使脑组织血流量不至于明显降低[14],但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加深,脑部末梢灌注压的不断下降,并不断发展为失代偿而引起末梢低灌流而导致脑梗死的发生[15],但研究发现即使是轻度劲动脉狭窄也可引起慢性脑血流低灌注状,损害脑白质;③颈动脉狭窄可伴有无临床症状的微小栓子,这些微小栓子可堵塞远端血管形成多发的小梗死灶影响皮质下系统的功能[16];④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出现可影响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功能,进而造成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紊乱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并进一步引发凝血机制紊乱与炎症发应异常[17],加重脑梗死病情,导致患者出现认知障碍。
综上所述,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与形态给予相应预防措施,以提高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