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张瑞敏
2018-07-13刘鹏凯
文/刘鹏凯
中国的企业家里,我最佩服的就是张瑞敏。在我看来,他就是个既能上九天揽月,又可下五洋捉鳖的人物,心胸有大格局,脑里有思想,眼里还能见微知著,是企业管理界知行合一的典范。30多年前,我接触企业管理伊始,就将海尔和张瑞敏视作标杆,时时对照,常常受到启发。4月初,承蒙老友王安喜先生牵线和汲广强先生的周密安排,我与张瑞敏先生得以见面交谈,实在是有缘、有幸,圆了一大夙愿。
一场“精神约会”
作为中国式管理的典范,海尔集团倡导的“注重细节”观念在这次会见中体现无遗。当天下午,我与女儿,还有连云港企业文化学会李万来先生,一行3人在王安喜先生陪同下,来到海尔董事局接待室。进门便见到迎面的仿古长桌上已经整齐地摆放好每个人的姓名席卡、记录用纸、笔、纸巾以及张瑞敏先生的名片,一切妥妥当当。
“张首席来了。”服务员轻声提醒,我们目光瞬间一齐移向门口。眼前的张瑞敏先生比以往新闻图片上见到的更加精神,他身材高大,皮肤白皙,身穿浅灰色格纹西装,头发也是灰白色的,像极了古希腊传说中智者的形象。“刘总你可写了好几本书啊。”“李会长,你可是海尔的老朋友了。”互相介绍间,张首席可亲的几句话一下子拉近了我们这场“精神约会”的距离。原来,张首席在我们来访之前就请集团办专门了解了我们每个人的简历、近况,就连陪同我出行的女儿也被他记得是管理学博士,简直令她受宠若惊。
左起李万来、张瑞敏、刘鹏凯合影留念。
刘鹏凯与张瑞敏亲切交流。
我们这次来访的时间节点十分凑巧,正逢张首席再赴哈佛大学演讲归来不久。作为世界最顶尖的商学院,哈佛商学院两次邀请张瑞敏演讲,并在过去的20年里收录了十几个海尔的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3个,分别是1998年的《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2015年的《海尔:与用户零距离》和今年的《海尔:一家孵化创客的中国巨头》。
我记得第一次赴海尔学习是1993年。看到“6S现场”“当班清扫巡检记录”“督查记录”……这些基础管理、现场管理的做法和理念,令当年的我眼睛放光,醍醐灌顶。那时没有手机、数码相机可以随时拍照浏览,许多表格和文字我是用笔抄下来的。回到工厂,我就直接将这些管理方法结合黑松林的实际,现学现用,可谓受益无穷。如今,社会、科技都在进步,今天的黑松林也不再是30多年前刚刚起步的“小作坊”,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前行,也面临着同样的新问题。张首席这次赴哈佛交流的主题正是围绕物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展开,这恰恰也是我最想当面向他请教的。
“海尔创业、创新33年来,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始终围绕‘人的价值第一’这条主线,坚持员工第一,上下同欲干出来的。”张首席打开了话匣子,说起了海尔发展初期的那些人,那些事。
“海尔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我们学精益管理,主张‘上下同欲者胜’,形成凝聚力,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第二个阶段,实现了企业的文化认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企业文化。这段时间我们做了很多并购,诞生了‘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经典案例;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还是道德经里的话:‘太上,不知有之’。我们的探索是,把原来‘金字塔式’的企业架构一下子变成平台,从制造产品转变为制造创客。实现员工自创业、自组织、自驱动。”
悟道企业家精神
好一个大智慧。我再次感到两眼放光,醍醐灌顶,又情不自禁用笔飞快记下这些真知灼见,唯恐遗漏只言片语。会谈中,张首席还阐述了他心目中的企业家精神,那决不是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的实施者,而是企业中人人都成为企业家,“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是啊,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规模大小,而是能不能一直踏准时代节拍,跟时代一起变革。“海尔在互联网时代创造的‘人单合一’新管理模式,颠覆了传统管理模式。‘人单合一’:‘人’就是员工,‘单’就是用户,‘合一’把员工和用户需求联系在一起,把员工的价值和用户的价值合一,用户参与流程,员工与用户之间零距离,这就是去中心化。”张首席娓娓道来,“从2005年提出来到现在,海尔已探索了12年,目前海尔在全球有7万多员工,过去最多的时候达到11万人,变革力度最大的时候,我们去掉1万多名的中层管理者,留给他们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创业,要么离开。刚开始大家觉得很难理解,这就像一幢自己建造的大楼要让自己推倒重建确实蛮难的。”张瑞敏千帆过尽,举重若轻,我心中却似有重鼓在敲,知易行难,去掉1万多名中层管理者是什么概念,艰辛可想而知。“人单合一”的理念能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异地、异时、异界广泛被人接受,也着实堪称伟大啊。
会谈结束时,张瑞敏先生向我赠送了精心准备的礼物,一座由他亲笔签名、刻有我姓名的琉璃制火凤凰摆件。海尔是海,我心潮也澎湃似海。凤凰浴火重生,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求新求变,不断升华,这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和张瑞敏一样的中国企业家的集体写照和精神图腾。
回到工厂后,我总时时想起张首席提出的员工“自创业、自组织、自驱动”观点,这对于我们黑松林正在尝试“节点自治”的做法,既是鼓舞也是启迪。这两日,我开始读女儿推荐给我的一本书《塞氏企业:设计未来组织新模式》,竟看到了张瑞敏先生为这本书写的推荐词:“本书给人以启迪,即员工不应是传统管理下的机器人,而应成为自主自治的人。正如我在长期经营中的感悟,企业兴衰不取决于资产的优劣,只与两部分人有关——员工与用户。由此海尔于10年前创立了人单合一的双赢模式,创建员工与用户融为一体的生态圈,以共创并共享增值。”张首席智者的形象似乎跃然纸上,再次与我对话。
是的,管理上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