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语用能力研究特点与趋势对比分析
2018-07-13江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陈新仁
江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李 民 南京大学 陈新仁
提 要: 本文借助CiteSpace,对2006—2015年国内外核心期刊中的语用能力论文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显示: 1) 从增幅看,十年间国外的语用能力研究增长了4倍多,而我国的语用能力研究增幅不大;2) 从主题看,国内外研究对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言语行为能力的发展均比较关注,但国内研究对语用能力测试和语用能力教学的关注程度高于国外,国外研究对儿童语用能力发展、语篇语用能力、语用能力障碍等议题的关注程度则高于我国;3) 从被引看,国内外语用能力研究主要参考语际语用学、普通语用学和二语习得等领域的文献,但国内对测试类文献的引用高于国外,对儿童语用能力发展和跨文化语用学的引用则低于国外。最后,本文结合数据发现对我国的语用能力研究提出了建议。
一、 引言
所谓语用能力*为揭示语用能力研究全貌,本文对母语和二语语用能力不作区分。另,因研究工具所限,本文只考察期刊论文,未考虑相关专著情况,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是指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情景下合适、得体使用和理解话语的能力(陈新仁,2014)。作为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用能力对外语乃至母语学习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季佩英、江静,2010),也因此成为语用学、二语习得,特别是语际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更已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何自然,1997;潘涌,2012)。我国语用学研究始于1980年,以胡壮麟教授在《国外语言学》(后改为《当代语言学》)发表“语用学”一文为标志。之后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国内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语用学研究一开始就注重将语用学理论应用到外语学习和教学中,但第一篇关于语用能力的论文却产生于1986年,是我国语用学主要奠基人何自然教授与阎庄合写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一文(何自然、阎庄,1986),比语用学在我国的诞生整整晚了六年。从现有文献看,目前国内对语用能力研究的梳理主要是“向外”,重点关注国外的语用能力研究现状与趋势(如卢加伟,2013等),对国内语用能力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的文章比较少见,且鲜有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语用能力研究的异同,同时也多将母语语用能力研究排除在外。这既不利于揭示我国语用能力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也不利于更好地指引我国语用能力研究的发展。有鉴于此,本文以国内CSSCI和国外SSCI以及A&HCI期刊中发表的语用能力论文为分析对象,利用CiteSpace这一文献计量学软件,从发文情况和引文情况两个维度,对比分析国内外语用能力研究的异同,梳理语用能力研究的发展脉络,归纳研究议题,呈现研究特点与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语用能力研究,助推我国语用能力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本文所用的国内CSSCI源刊(下称“国内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语用能力论文,检索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http: //cssci.nju.edu.cn),检索方式是将篇名(词)或关键词限定为“语用能力”,发文年代为“2006—2015年”,共产出符合条件的数据57条*中文数据源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而非更为常见的中国知网(CNKI),其原因在于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不含引文信息,无法对文献中引用的作者、刊物、论文、书籍等进行解析。起始年份定为2006年,以与英文数据对齐。。国外语用能力研究论文检索于Web of Science(http: //apps.webofknowledge.com),本文将数据来源限定于“核心集刊”(Core Collection)中的SSCI和A&HCI期刊(下称“国际核心期刊”),将主题(Topic)或标题(Title)限定为“pragmatic competence”或“pragmatic ability”,时间跨距限定为“2006—2015年”(2006年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所提供的该数据库的最早时间),共产出符合条件的数据356条。数据处理过程中(如作者发文、主题发文、作者被引、文献被引、刊物/书籍被引)所采用的工具为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 5.0.R2.SE。
二、 国内外语用能力研究发文情况分析
1. 年度发文情况
年度发文情况体现了该领域研究的活跃程度,是判断某一研究领域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从图1可以看出,国际核心期刊中的语用能力发文量较高,2006年12篇,2007年便增至28篇,之后一路走高,到2015年已增长4倍多,达62篇。这说明尽管语用能力研究时间不长,但总体上升趋势明显(除2014年下降外),已成为语用学中较为活跃的议题之一。
图1. 2006—2015年国内外核心期刊年度发文情况
反观国内的语用能力研究,多年来一直在5篇左右徘徊,发文量总体平稳,增幅变化不大;发文量最高的是2012年,共12篇,是语用能力研究的峰值。由此可见,相对于我国庞大的语用学研究队伍以及汗牛充栋的语用学成果而言,国内的语用能力研究还相对滞后(戴炜栋、杨仙菊,2005;卢加伟,2013),总量变化不大,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究其原因,可能与国内学界尤其是汉语界较少关注儿童的语用能力发展以及较少关注语用能力障碍有关(详后)。
2. 作者发文情况
就个体而言,国内外学者总发文量差别不大,每人约发文2—4篇。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Naoko Taguchi教授例外。她在此期间的发文量高达8篇,是国际上该研究领域发文最多的学者,其研究议题主要涉及二语语用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方向明确,成果突出,影响巨大。
就国内核心期刊而言,2006—2015年在语用能力方面发文量较高的作者主要有姜占好、陈新仁、刘建达等。总体而言,表1显示我国从事语用能力的研究者具有以下特点: 1) 从年龄结构看,以60后和70后为主(如刘建达、陈新仁、冉永平等),80后在语用能力研究方面也渐成中坚;2) 从 研究议题看,目前我国语用学研究者既解析了语用能力的概念及其分析维度(如陈新仁,2014;冉永平、杨青,2015;李民、肖雁,2012),也采用实证方法调查了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水平(如李民、陈新仁,2007),在语用测试方面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如刘建达,2006,2007);3) 从 所涉语种看,目前关于语用能力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英语方面,对其他语种学习者语用能力的考察相对滞后。但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浙江师范大学潘涌教授基于语用学相关理论,提出“积极语用教育观”这一理念,指导我国的语文教学,在教学法理论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表1. 国内外核心期刊中语用能力作者发文情况
从国际核心期刊分析,2006—2015年发文量较高的作者主要有Naoko Taguchi、Elly Ifantidou、Carsten Roever等。文本挖掘显示,国际期刊作者讨论话题比较广泛,涉及二语/外语语用能力水平(如Taguchi, 2007, 2008)、语用能力教学(如Nguyen, 2012)、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如Taguchi, 2008, 2011, 2012; Chang, 2009)、语用能力测试(如Roever, 2011; van Compernolle & Kinginger, 2013)、文体语用能力(如Ifantidou, 2011)、儿童语用能力发展(如Saylor & Ganea, 2007; Mansoetal., 2010)、临床语用能力诊断(如Reetzke, Zou & Katsos, 2015)。其中,文体语用能力、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特别是临床语用能力诊断等议题尚未引起我国学者的充分重视,值得我国研究者关注。
3. 主题发文情况分析
主题体现了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和主要研究议题,其丰富程度是学科繁荣的重要标志。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语用研究议题多样,主要涉及: 1) 语用能力教学,如“语用教学”“外语学习”“二语习得”;2) 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语言水平”;3) 语用能力测评,如“语用评估”;4) 言语行为发展,如“言语行为”。
表2. 2006—2015年国内外核心期刊中语用能力研究主题词分布情况
与之对比,同时期国外语用能力研究议题更加丰富,主要包括: 1) 语用能力习得,如acquisition、learner;2) 言语行为发展,如speech act;3) 儿童语用能力发展,如children;4) 语篇语用能力,如discourse;5) 英语语用能力,如English;6) 礼貌表达,如politeness;7) 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如proficiency;8) 语用能力障碍,如impairment;9) 语用理解,如comprehension。
对比发现,国内和国外核心期刊论文均对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言语行为能力发展这两项议题讨论较多。所不同的是,我国期刊对语用能力教学和语用能力测评的关注程度高于国外学者。而国外期刊对儿童语用能力、语篇语用能力、礼貌表达、语用能力障碍以及语用理解的关注程度则高于国内。
三、 国内外语用能力研究引文情况分析
1. 作者被引
作者被引情况之分析能凸显该领域研究的引领者和高影响力者,根据这些研究者的主要研究领域还可进一步衍推相关的研究热点。从表3可以看出,国内语用能力论文中引用频次较高的学者主要有Gabriele Kasper、何自然、Kenneth Rose等,可归入以下六类: 1) 语际语用学的发起者和引领者,如Gabriele Kasper、Kenneth R. Rose、Kathleen Bardovi-Harlig等;2) 将语用能力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的Jenny Thomas;3) 礼貌原则的提出者Geoffrey Leech;4) 二语习得研究专家,如Rod Ellis;5) 语言测试专家Lyle F. Bachman;6) 国内语用能力乃至语用学研究的主要推动者何自然、冉永平、洪岗、陈新仁等,其中何自然教授是我国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洪岗教授是我国语用能力研究的早期助推者之一、冉永平教授和陈新仁教授近年来在语用能力概念构建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突破。可以看出,对我国语用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的,除语际语用学方面的专家外,还有语言测试、二语习得等领域的研究者。
表3. 2006—2015年国内外核心期刊中高被引作者情况
国际核心期刊中引用率较高的主要有Gabriele Kasper、Kathleen Bardovi-Harlig、Shoshana Blum-Kulka等学者。按其主要研究方向,高被引作者可分为三类: 1) 语际语用学领域的引领者和主要实践者,如Gabriele Kasper、Kathleen Bardovi-Harlig、Shoshana Blum-Kulka、Kenneth R. Rose、Juliane House、Naoko Taguchi、Jenny Thomas等;2) 语用学理论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如Penelope Brown、Herbert P. Grice等;3) 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如Andrew D. Cohen、Richard W. Schmidt、Rod Ellis等。
从对比的角度分析,国内外核心期刊中共同的高被引作者有Gabriele Kasper、Kathleen Bardovi-Harlig、Kenneth R. Rose、Jenny Thomas等,均属语用能力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中Gabriele Kasper可被视作语际语用学的主要开创者。不同之处在于,国内核心期刊还引用到了主要从事语言测试的专家Lyle F. Bachman,而国际核心期刊对语言测试类文献的引用则相对较低,这说明语用测试研究可被视为该时段我国的一个研究特色。
从高被引作者情况分析,国际语用能力研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 所引用的语用习得/二语习得方面的作者显著较多,如Shoshana Blum-Kulka、Andrew Cohen、Richard Schmidt、Juliane House、Naoko Taguchi等,说明国际学者更注重对语用能力展开实证考察,与二语习得的结合更为紧密;2) 国际学者对Herbert W. Grice的引用也较高,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外对会话含意习得的研究较多。因会话含意是语用语言能力的主要指标,故对语用语言能力的关注可视为国际语用能力研究的第二大特点。
2. 刊物或书籍被引
国内核心期刊中语用能力论文经常引用的刊物或书籍主要包括Applied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LanguageLearning等(表4)。综合来看,国内语用能力研究引用量较高的刊物或书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 1) 应用语言学类,如AppliedLinguistics、LanguageLearning、《语用学与英语学习》等;2) 测试类,如FundamentalConsiderationsinLanguageTesting;3) 其他类*刊物或书籍大多有明显的发文或研究取向,如Applied Linguistics一般刊发应用类研究,理论类研究发文量则相对较少。基于此种认识,本文对刊物或书籍进行归类处理。但有些刊物或书籍(如Journal of Pragmatics)讨论议题较广,发文取向不明显,故将之归入其他类。需说明的是,尽管刊物和书籍有研究取向,但并不代表其对其他类别无涉及,正如Applied Linguistics上也刊发偏理论思辨的文章一样。,如PrinciplesofPragma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等。
表4. 2006—2015年国内外核心期刊中高被引刊物或书籍情况
国际核心刊物中语用能力论文经常引用的刊物或书籍主要包括JournalofPragmatics、AppliedLinguistics、LanguageLearning等。这些刊物或书籍可分为以下四类: 1) 应用语言学类,如AppliedLinguistics、LanguageLearning;2) 跨文化类,如InterculturalPragmatics; 3) 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类,如ChildDevelopment、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 4) 其他类,如Politeness:Some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JournalofPragmatics。
对比来看,国内外核心期刊中对应用语言学类和其他类文献均有涉及,但国内核心期刊还引用了测试类文献,国外对其引用率则较低;国外研究还涉及跨文化交际和儿童语用能力发展这两类文献,而国内期刊对此则鲜有涉及。
3. 文献被引
国内核心期刊引用较高的文献包括Taguchi(2011)、季佩英、江静(2010)、刘建达(2006)、冉永平(2004,2013)等,具体见表5。从这些研究所涉的主题来看,可归为如下五类: 1) 理论探讨类,如冉永平(2004,2013)、陈新仁、王玉丹(2012);2) 语用能力水平考察类,如Bardovi-Harlig(2009)、李民、陈新仁(2007);3) 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如Taguchi(2011);4) 语用能力教学类,如季佩英、江静(2010)、戴炜栋、杨仙菊(2005);5) 语用能力测试类,如Roever(2006)、刘建达(2006)、姜占好、周保国(2012)。
表5. 2006—2015年国内外核心期刊中高被引文献情况
国际核心期刊中引用量较多的文献主要有Kasper & Rose(2002)、Cohen & Shively(2007)、Taguchi(2007, 2008, 2012)等。按议题,国外引用率较高的文献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 语用能力水平考察类,如Kasper & Rose(2002)、Barron(2003)、Belz & Kinginger(2003)、Lantolf & Thorne(2006)等;2) 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如Cohen & Shively(2007)、Taguchi(2008, 2012)、Schauer(2009)等;3) 语用能力教学类,如Jeon & Kaya(2006)、Ishihara & Cohen(2010)。
对比来看,我国语用学论文所引文献与国际论文均涉及语用能力水平考察、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语用能力教学这三类文献。但除此之外,我国的语用能力研究还涉及语用能力的理论性思考和语用能力测试这两类议题,国外研究对这两方面的讨论则相对较少。
四、 结语与展望
近年来,国际语用能力研究增长迅速,不论是发文数量还是所涉的研究议题都有了较大发展。从历时的角度分析,基于议题重点和研究路径,国外语用能力研究可分大致为三个时代。语用能力研究的1.0时代,主要指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这段时间的语用能力研究主要讨论语用能力的概念界定、理论框架、分析维度等,注重从理论上探析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语用能力研究的2.0时代,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主要是基于不同的理论框架,采用实验法、访谈法、问卷法、语料库法等,探讨语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发展特点、影响因素、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问题。从21世纪初开始,特别是2010年之后,语用能力研究进入3.0时代。此时期的语用能力研究,注重采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如动态系统理论、社会文化理论),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从宏观维度审视二语语用能力发展,注重析解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对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强调语用能力发展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动态性和社会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语用能力研究一直在低位徘徊。这既与我国作为外语教育与研究的大国身份不符,也与我国注重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教学的传统不相匹配。鉴于语用能力对二语学习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语用能力研究在我国的发展任重道远。结合本文所得的研究发现及笔者的研究经验,本文认为我国的语用能力研究在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突破:
1) 语用能力分析框架研究。语用能力的分析框架,是语用能力研究的基础,也是语用能力研究的逻辑起点。现有关于语用能力的研究多基于Thomas(1983)提出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这一二分法,但随着语用学研究的发展,这一二分法是否仍适合当下的语用能力研究值得商榷。比如,认知语用能力是否应被纳入语用能力的范畴?语用能力是否应包含语体的能力?语用能力各分析维度之间有何内在逻辑联系?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深入探讨和科学论证。值得欣喜的是,陈新仁(2009,2014)、陈新仁、李民(2015)、冉永平、杨青(2015)等国内一些研究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进行了深入探讨,但要形成统一思想从而有效指导具体教学与研究实践仍需进一步论证和探索。
2) 语用能力发展的历时研究。囿于时间、精力等因素,现有关于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多为横断面研究,历时研究尚不多见。如在科学规划与统揽设计的基础上,从历时的视角探讨我国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特征,不仅是在方法论上的重大突破,所得结果也更能体现语用能力的发展路径。这需要打破历时研究费时耗力、难出成果的思维定势。本文认为,如规划得当,历时研究的成果总量并不一定低。例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Naoko Taguchi教授,利用在日本工作一年的机会,对同一批受试的语用能力发展进行了全面考察,在TheModernLanguageJournal、LanguageLearning等国际核心期刊发文5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成果丰硕。
3) 语用能力发展的系统性研究。语用能力发展受语言水平、性格、知识输入方式、课堂教学模式、在目的国居住时间、学生的个体认知特征等多种因素制约(李民、陈新仁、肖雁,2009;卢加伟,2013),但现有研究大多集中讨论单一因素,综合各种因素勾勒二语语用能力发展宏观图景的研究尚不多见。在这方面,Taguchi(2012)值得借鉴。Taguchi基于动态系统理论,采用实验的方法,从理解和产出两个维度考察二语语用能力,发现语用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受学习态度、学习环境、课程、教材、课堂活动等认知、社会和语境因素制约,具有动态性、非线性、变异性等特征。
4) 语用能力的测试研究。要研究语用能力,离不开语用能力的测试研究,否则无法确定语用能力水平,更无法为外语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或建议。尽管从排序来看,语用能力测试研究在我国语用能力研究中占比较大,但与国外相比,无论在研究的数量、实验的精确性与复杂程度、议题的丰富性等方面均有一定差距,相关研究亟待进一步展开。
5) 语用能力的教学研究。课堂是学生语用知识输入的主要来源(Kasper & Rose, 2002),但现有研究对课堂语用教学的关注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语用教学方式的探讨不足(如显性/隐性教学)(Tateyama, 2001);二是对语用教学内容的探讨不足(如教材中的语用信息、教学过程中的语用知识输入)(如陈新仁,2015等);三是对语用教学的实施主体教师的语用能力研究不足(季佩英、江静,2010)。探讨二语语用能力发展,不能仅盯着学习者,还要考虑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师的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6) 语用能力的研究方法。综合来看,我国语用能力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已比较齐全,包括实验法、问卷法、语料库法等。但语用能力研究属语用学和二语习得的界面研究,需要研究者不仅要有一定的语用学知识,还要对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有比较好的把握,这对语用能力研究者是一大挑战。统观我国语用能力研究,除理性思辨外,还需在实验设计的科学性、调查问卷的有效性、语料选择的代表性及其语料规模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此外,个案法虽存在历时较长、数据不易收集等特点,但该研究方法能揭示定量研究不易发现的特征,对数据的挖掘更深入、更全面、更细致,也值得语用能力研究者关注。
此外,儿童语用能力发展、不同文体中语用能力的发展、语用理解等议题,也值得我国研究者注意。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为确保文献的精确性和代表性,将刊物限于SSCI、A&HCI和CSSCI检索期刊,同时文章主题或摘要中须含“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ability)”这一术语。但这种提取方式过于严苛,难免将部分应归入语用能力但因主题或摘要中并未含有“语用能力”字眼的研究排除在外。这一数据收集过程的缺陷有待在未来研究中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