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18-07-13
(中江县畜牧局,四川中江 618100)
1 猪丹毒流行及症状
1.1 流行
猪丹毒目前多数为散发或流行经过,个别地区为暴发性经过。
目前,不同日龄阶段均有发病报道,其中以育肥猪的发病率最高。此病传染源为病猪和健康带菌猪,致病菌随排泄粪便、唾液、鼻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壤土、饲料等经消化道、破损皮肤等感染。此病目前四季可发,尤其炎热多雨季节多发。
1.2 症状
本病可分为急性型(败血型)、亚急性型(疹块型)。其中急性型常见,体温可升高至41℃以上,精神不振,鼻镜干燥,结膜充血,减食或停食,口渴,大便干燥,突然死亡;在耳根、前胸、背部、腹部、大腿上均出现形状、大小不一、界限明显、扁平肿胀的红色疹块,指压退色。
疹块型病较轻,常呈良性经过,1~2d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mm,大小约1厘米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伴随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病程约1到2周,偶见症状恶化或转为败血型。
2 病因分析
2.1 养殖密度
随着养殖业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养殖户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提高饲养密度,导致病原体传播机会大大增加,提高了暴发本病的可能。
2.2 多种因素导致猪病难防
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免疫抑制等都是近几年猪病难防的重要原因,猪丹毒的散发和季节性暴发可能与多种原因如猪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2 型、霉菌毒素等引起猪群免疫力下降密切相关。
3 猪丹毒的治疗
3.1 母猪、仔猪治疗
经药敏试验,致病菌——猪丹毒杆菌对青霉素较为敏感。为此,急性感染病例,可尝试用速效青霉素治疗。2次/d,连续用3~4d。或者,尝试用长效青霉素治疗,1次用药后,间隔48h,需重复用药 1次。具体用药方法,肌肉注射。用量10kg体重用1ml,治愈效果明显。其间,饲料中配用青霉素V钾,每吨饲料用200g,连续用1~2周,有不错的治愈效果。这样的用药同样适用于有此病规模化流行的情况,经早期预防效果不错。
3.2 断奶仔猪、架子猪
此猪群的患病病例,同样适用于青霉素治疗,药效快,效果显著。如果患病病畜为急性流行,可尝试用短效青霉素治疗,每天注射2次,连续用4~5d。如果为急性发病病例,可尝试用长效青霉素注射液。一般按规格用药,24h后即可恢复病情。此病流行期间,发病病例较多,有必要进行全群注射给药。可先用饮水给药,而后拌料给药。饲料中,可用青霉素V钾200g/t;或者,用四环素 500g/t。这样的用药效果更好些,青霉素V钾同样适用于此病流行初期的预防性投药。在用药治疗期间,频繁有感染病例出现,应注意圈舍的消毒卫生,注意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以缩短此病的康复疗程。
4 猪丹毒的预防
猪丹毒危害较大,对此病的防控,应注意多种防病措施的综合利用。
其一,健全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在多种猪病的防控实践中,健全生物安全体系被看作是科学防病的有效措施。为此,应做到加强猪群管理,严格控制养殖密度。饲喂管理过程中,减少混群的次数,控制不良应激。改善喂料条件,禁用霉变料草,确保喂料营养全价。严格全进全出,坚持封闭化管理,注意消毒卫生,执行标准化、规范化饲喂制度,增强生猪抗病体质。坚持自繁自养,严格引种检疫,避免隐性病猪引进。
其二,做好接种防疫工作。经防病实践证实:定期用猪丹毒弱毒菌苗或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苗接种,能大大降低猪群中猪丹毒感染的病例。具体用量及用法,参照如下。60~75日龄仔猪,安排首免,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每次5ml,经皮下或鸡肉注射,3周可产生强免疫效力,有效免疫期为半年。后期,注意每年的春秋两季,预防性注射1次,基本上能控制住此病的流行。用猪丹毒弱毒菌苗,肌肉注射,每次用1ml,有效免疫期为9个月。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大小猪用,每次一律用1ml,有效免疫期达半年之久。
其三,发病猪群的应急处理。一旦有猪丹毒病例,立即对全群测温,发现阳性病例立即隔离。同群中未发病猪只,尝试用青霉素预防注射,能遏制病情的扩散。待疫情得到控制时,注意全群的大消毒。同时,配合用菌苗注射,起到巩固防疫效果的目的。后期治疗无效,慢慢转变为慢性病例的,应立即淘汰不用,避免此病的带菌传染。
其四,对致死病例的出现。一旦有猪丹毒流行,短时间内应控制生猪的流动,避免病情的扩散和蔓延。病死猪为重要的传染源,发现有致死病例,禁止宰杀食用,更禁止随意丢弃,必须深埋、焚烧等严格无公害处理,以控制此病的扩散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