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初探
2018-07-13
(甘孜州畜牧科学研究所,四川甘孜 626000)
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是实现甘孜草原牧业增收、增效的战略性选择,是未来草原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草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草地生态脆弱,退化严重
甘孜州生态先天脆弱,草原生态“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全州草地水土流失面积30.49万hm2,“三化” 草地达702.93万hm2,占可利用草地 84.3%。草地退化不仅导致产草量不断下降,而且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质地的逆向演替。全州天然草原理论载畜量从1985年的1492.88万个羊单位下降到2013年的 1039.16万个羊单位,降低了30.4%。草地退化最严重的石渠县,“三化”面积已超过了可利用面积。全州平均牲畜超载率达54.2%,最高的德格县达到98%,远远超过了国定的30%的高风险标准。长期持续超载过牧,草地生态遭受严重掠夺和践踏,尤其是纯牧区的冬春草场不足草原总面积的40%,而每年放牧期近8个月,造成严重过牧。
1.2 畜牧业标准化养殖的模式严重滞后
据不完全统计,甘孜本地标准化畜牧养殖存栏量不足10%,反刍动物基本处于散养的状态,标注化、集约化养殖在2%左右。
1.3 生态畜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导致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截至2013年底,草地灌溉面积仅为7166.67hm2,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0.1%;规模化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不足0.2万hm2,标准化草地建设不足666.67hm2,有户营小围栏割草地的牧户不到10%,有标准化养畜暖棚的只有1830户,仅占牧户总数的2.1%,有贮草棚(架)的只有4000余户,仅占牧户总数的5.1%,纯牧业村只有牲畜巷道圈50个;半牧区标准化畜圈仅31.5万平方米,规模养殖场(户)防疫、粪污处理、生产设施设备等严重不足,牧户生产装备条件原始落后。
2 草原畜牧业发展转型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措施
2.1 抢抓机遇,多措并举,着力改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抓住我州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列为我省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及“五区协同发展”新格局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解决“历史欠账”问题,着力改善牧业基础设施条件。与此同时下大力气解决牧区出栏“瓶颈”制约问题,明确牲畜出栏出售的主体责任,并将任务纳入民生目标,逗硬考核和奖惩。采取强硬措施,坚决打掉干扰阻碍牲畜出栏出售的无形“黑手”,教育引导牧民群众科学养畜,合理出栏出售牲畜,形成牧民自觉出栏出售的良好氛围。出台奖励政策鼓励专业合作组织、营销大户、农牧民经纪人从事牲畜出栏出售和流通交易等手段,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超载及过牧的历史性难题。
2.2 转变思路,提高认识,加快生态畜牧业改革步伐
发展生态畜牧业,增强牧民环保意识,改善牧场生态环境,是目前民众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为此,今后务必将生态畜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牢固树立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步转变畜牧业发展的思路,切实推进生态畜牧业的规划建设。尽快建立起“户为基础,联户或新型合作社为主体,乡村统一安排组织生产,依法严管强管”的经营管理机制,大胆探索试点草场流转,以及新型畜牧业主体培育、畜牧业风险防控等改革措施,产销对路,推出圣洁甘孜生态畜牧系列产品,引凤入巢做大做强品牌,提高生态畜牧业经济效益。
2.3 统一规划,规模化养殖,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
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综合利用”的思路,大力推广“三退三进”(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和进入小区、进入规模、进入市场)养殖方式,推进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同时,在总结地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
2.4 科技渗透,质量保证,逐步推进科技兴牧发展战略
发挥畜牧科技人员的技术优势,以技术为无形资产入股建公司经营、拓展推行有偿服务形式,与地方民众形成利益帮扶全体,实现各参与主体的共赢经营扎实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2.5 牧旅结合,提高生态畜牧业综合效益
依托重点景区及G317、G318纵贯境内,牧旅结合优势明显,甘孜州全域旅游加力推进的机遇,积极探索发展牧区生活体验休闲+自然观光+畜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牧旅发展新路子,开发多种旅游线路产品,特别是要让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G317、G318沿线牧户得到更多“实惠”,引导牧民从思想上变革,培养新型牧人,使生态畜牧业综合效益得到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