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质量控制

2018-07-13张璐傅文渊

消费导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控制目标审计报告职业道德

张璐 傅文渊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绍兴供电公司

一、引言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变革推动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又促进了审计信息化的普及。审计信息化提升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时效性,有利于提升审计质量。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还存在诸多问题,审计报告的可信度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主要是由于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审计质量控制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审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质量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提升审计质量,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和组织为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编制的各种程序和政策,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审计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计划环节、实施环节、检查环节、分析和反馈环节等[1]。

二、审计信息化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有利影响

(一)有利于提升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效率

信息化的环境下,审计工作更多地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改变了传统的审计模式。传统的审计模式中,审计人员需要对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手工测算和收集,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工作效率比较低。而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数据实现了共享,基本实现了无纸化操作,部分审计结果可以利用计算机自动计算得出,工作效率大大提升。特别对于审计质量控制来说,信息化的环境可以有效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控制的时效性。

(二)实现了对审计项目各环节的控制和管理

通过使用相关的审计软件,可以对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随时进行检查和监督,从而达到控制和管理的目的[2]。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的相关信息在准备阶段会录入相关审计软件中,审计人员可以随时查阅相关信息,对各个环节的结果可以随时进行修改和补充,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控制。因此,审计信息化对审计质量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推动了审计质量控制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审计质量控制方式中,审计人员只能在审计结束后才能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估,质量控制属于事后行为,而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软件对审计内容进行实时查看,实现了事中质量控制。这样审计人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正,可以降低审计风险,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因此,审计信息化推动了审计质量控制方式的转变。

(四)进一步提升了审计结果的可信度

信息化审计背景下,审计数据的计算实现了自动化,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为操作风险,有利于提升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传统的审计方式中,审计人员在对审计质量进行检查时,主要依靠人为的测算。但是信息化审计背景下,审计人员对审计质量进行检查时可以使用相关的审计软件,实现自动测算,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审计结果更加可信。

三、审计质量控制在审计信息化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质量控制目标不明确

审计质量控制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计划和准备环节,在此环节首先要确立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以便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指导。但是,我国的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审计对象进行质量控制时,都没有根据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质量控制目标,直接导致了审计行为的偏差,增加了审计风险。同时,审计质量控制目标的缺乏与我国落后的审计观念也有一定的关系,受到传统审计思维的限制,审计机构对目标的设定并不重视,仅仅凭借经验进行判断,不利于审计控制工作的进行。

(二)缺乏高素质审计人才

在信息化审计背景下,高素质审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还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素质。

案例1:2013年大智慧为了支持收购计划,采用多种不法手段粉饰财务报表,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随其审计过程中,未识别出其财务报表的相关问题,出具了相关审计报告。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后,证监会对大智慧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均给予了严厉处罚[3]。

此案例说明,审计人员由于缺乏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因此未能及时识别出被审计机构的财务问题,导致了审计的失败。该会计师事务所不仅出具的审计报告不具有可信度,而且对市场投资者获取的信息也存在误导,影响了市场秩序。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才能更加有效地控制审计质量。

(三)审计质量控制缺乏相关标准和准则

统一的信息化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质量的标准和规范。目前大部分审计机构还沿用传统的审计准则和标准,审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准则还不健全,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4]。信息化审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与传统审计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适用的评价标准和准则也应当随之更新,否则审计机构难以控制审计质量。另外,我国审计机构对于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也影响了审计准则和标准的建立。

(四)缺乏对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反馈

审计质量控制不仅包括计划、实施、检查等内容,还包括反馈的内容。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审计机构都不重视审计质量控制的反馈环节,只是在实施和检查等环节进行不断修正以提升审计质量。所以说,反馈环节是经常被忽视的内容,缺乏反馈环节的审计质量控制流程是不完整的。缺乏相关的反馈机制,审计机构无法了解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效果,不利于其行为偏差的纠正,而且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升。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是我国审计机构今后应当重视的环节。

四、审计信息化背景下审计质量控制的应对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审计质量控制目标

一方面,应当不断创新审计理念,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审计机构应当逐渐突破传统审计思维的限制,树立具有创新意识的审计理念。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更新,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审计软件中,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将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另一方面,制定明确的审计质量控制目标。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审计对象的特点制定审计目标,同时考虑不同审计项目的特征制定阶段性质量控制目标。审计质量目标的制定,可以为审计工作确定努力方向,有效指导审计工作的运行,同时实现对审计质量的有效控制。

(二)加强高素质审计人才机制建设

首先,不断提升审计人才的计算机技能。信息化审计环境下,审计人才应当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技能,才能熟练操作审计软件,减少由于操作引发的审计风险。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因此审计机构应当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其技能。

其次,高素质审计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的从业规范,指引着审计人员的职业方向。只有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才能避免审计工作中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

最后,高素质审计人才应当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审计人才专业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审计报告可信度的提升。审计人员只有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并有效控制审计质量。

(三)规范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流程

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应当建立统一的审计准则和标准,从而规范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流程。只有规范了工作流程,才能保证审计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有序运行,实现质量控制的目的。从审前来看,应当明确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和目标,收集审计对象的相关信息,保证审计信息的质量。从审中来看,应当利用多种手段,对审计对象进行多维度分析,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从审后来看,应当对信息化审计的数据进行整合,出具权威的审计报告。

(四)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反馈机制

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反馈机制的建立是质量控制的必要步骤。只有不断健全审计质量控制的反馈机制,才能保证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性,才能不断修正其中的问题。审计机构应当制定反馈机制的相关准则,同时明确反馈机制的工作方法,从而实现控制审计质量的目的。同时,通过反馈机制,审计机构主要应当发现审计工作中的不足,并及时弥补,从而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控制目标审计报告职业道德
长文式(军队)审计报告改进探索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实现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全方位管理方法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血糖控制目标应“因人而异”
中注协秘书长陈毓圭就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答记者问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标准审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进路径
电驱动车辆动力学综合控制目标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