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大夫》中的爱情合理性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2018-07-13李嘉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510000
⊙李嘉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州 510000]
一、《爱德华大夫》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
1.产生原因电影讲述了女心理医生与假冒“爱德华大夫”的精神障碍患者相爱,在医生用精神分析法医治患者的过程中解开谋杀案谜团的惊险故事。需要说明的是,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是在并不是医患关系时产生的爱情,女医生康斯坦丝十分崇拜爱德华医生,当假冒爱德华医生的男主角出现时,英俊潇洒的他迅速获得了康斯坦丝的芳心,他在未发病时的精神状态,证明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一个正常的恋人关系的基础上的。他们相爱后,康斯坦丝才发现男主角并非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而是一个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并且这个病人被指控是杀害爱德华大夫的凶手。
2.合理性及其原因在医学上,医生与患者发生爱情是不被允许的。其关键在于治疗结束后,医生应及时抽离出病人的世界,让其摆脱对医生的依赖,转而自己面对,走向独立。如若医患双方产生爱情,会影响医生的判断,不利于治疗,也会在治疗结束后,使病人产生依赖性而无法独立。
然而,影片中的主角是在产生医患关系之前产生爱情的,其次,病人除了有精神障碍外,还涉及谋杀。康斯坦丝在男主角被指控杀人罪的紧急情况下,仍义无反顾地抛下一切去找他,在与他逃亡的过程中,对他进行治疗,寻找精神障碍的原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信心事实上已经超出了一个正常医生所能做到程度,但正是康斯坦丝对男主角的爱战胜了恐惧,给了他信心,救了一个无辜的人免于被杀。在他们治疗结束之后,也并不存在病人不能够独立处理的问题,因为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们的精神障碍是来源于童年时期的经历,只要找到这个原因就能够解决病人的心理障碍,因此,当康斯坦丝找到男主角心理障碍的原因时,男主角恢复了记忆,所有的问题也得到解决。因此,基于以上因素,我认为在《爱德华大夫》中女医生和病人产生爱情是合理的。
二、《爱德华大夫》中人格发展理论的表现
在电影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被很好地诠释出来。康斯坦丝解释什么是犯罪情结时提到,人们有时候会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感到内疚,这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时代。小孩子总是希望不好的事情发生在他们不喜欢的人身上,然而一旦真的发生了,他们又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过错,这就是犯罪情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十分注重对人的童年时代经历的研究,他认为,人的第一社会经验来自家庭,在走向成人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有噩梦般的经历,只是心灵遭受损害的程度不同。程度较轻的孩子对其未来生活的影响不大,程度较重的孩子,童年的损害就会潜藏在他的思维意识当中,在未来的生活中体现出来。电影中的男主角因精神障碍导致失忆,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发现他在童年时期的一个过失导致了他弟弟的死亡,这一事件伤害了男主角的心灵,潜藏在他的内心,当他看到爱德华大夫如弟弟一般死在他面前时,这种状况激发了他心灵深处对弟弟的内疚,形成了犯罪情结,导致了他的精神障碍。男主角的经历验证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三、弗洛伊德的青少年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是驱使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力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兴奋区域的不同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5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来自口腔活动。在行为上表现为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2.肛门期(1.5—2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来说十分关键。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为冷酷、顽固、刚愎、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3.性蕾欲期(3—7岁)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以父母中之异性者为“性爱”的对象。于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现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4.潜伏期(7—12岁)七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5.性器期(12—20岁)此时期开始时间,男生约在13岁,女生约在12岁,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
四、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的青少年人格发展理论对我们重新认识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医学上它有助于心理治疗,有助于医生更好地把握病人病情的由来。还有助于我们把握青少年发展的每一时期,根据他们最根本的心理需要,来做正确的引导。
口唇期,0—2岁的小孩子经常吃手指,是因为这种行为让他感觉到安慰,这时他感到孤独、紧张、饥饿,但此时他没有能力,其最需要的是得到保护,这一阶段孩子的本我需要是吃,精神需要是依恋。吃手指是孩子在模拟与母亲的依恋关系,而这种依恋需要是道德的最初状态。当他不被满足时,就会通过吃手指这种行为来安慰自己,在性格上就会变得被动、充满仇恨,不与人交往,依恋感降低,产生逃避行为,道德观低。而依恋需要得到满足,不吃手指的孩子,则会性格乐观,对人积极正面,需要注意的是过度的爱与满足会使他变得安逸,依恋这种安全感,不愿意离开父母和舒适的环境而不能独立,不能承受分离危机。 肛门期,2—3岁的孩子,开始产生社会需要,即有了约束。排便既是生理需要,也有社会约束,因为社会的规范对孩子的要求是不能随地大便。而道德是靠惩罚形成的,约束性越大的人,强迫症越高,越怕失控。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自主性与约束性的关系。自主性即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与保护,会演变为自我中心,但若没有爱护,就会产生对环境、对周围人的恐惧,会使孩子变得内向、消极,产生过分的自我约束和自卑心理。因此这一阶段,父母要把握好度,既不能放任孩子,也不能过度责罚,要多以指导为主,培养其自主性,使他们学会社会性互动性语言,使其多关注其他小朋友的情感,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性蕾欲期,3—7岁的孩子,需要得到异性的尊重认同。这一时期会产生恋母或恋父情结,个体表现出自我性别的特征,形成自尊心。女孩的表现是占有父亲与母亲竞争,产生嫉妒心理。此时对女孩人格的提升方法,是表扬和鼓励。要提高女孩子的母性特征,帮助她关心他人,这个时候父亲要在女孩面前示弱,让小孩帮助他,又有母亲角色的自豪感。男孩的表现则是恋母情结,会对母亲产生占有欲。如果这一时期男孩子觉得自己能保护自己,就会形成大男子主义,他认为不需要母亲的照顾感,会瞧不起女性。
潜伏期,7—12岁的孩子开始将目光从自我和父母身上向周围转移,开始融入集体,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伙伴。但如果在异性中受到挫折就会转到同性,因此,这一阶段,同样要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尤其是在异性面前的自信感,使其拥有正常的团体生活。
性器期,12—20岁的孩子已经开始走向成熟,有了性意识的分别,这一时期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性观念和婚姻观,帮助他们能在下一阶段顺利地进入婚姻阶段,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建立一个强大的自我,强大的自我是健康的人格的基础。
三、总结
事实上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就是自我、本我和超我三者关系的一种平衡。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每个阶段快乐的来源,是需要解决的本我的需要,因此,解决了阶段的需要就能培养一个健康的人格,因此,正如华南师范大学陈曦教授所提倡的“家生教育”,要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就是要鼓励他们的需要,将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为他们未来组建自己的家庭、成熟的婚姻状况打下基础,就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