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暴风雨》中卡里斯塔的心理分析解读

2018-07-13王莹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名作欣赏 2018年27期
关键词:卡里斯塔暴风雨

⊙王莹[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51—1904)是19世纪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曾被学术界视为与马克·吐温和霍桑等人相提并论的作家。因其以刻画女性性意识的复苏和独立著称于世,很多评论家和读者大多从女性角度出发来解读她的作品,然而纵观她的一生,她多次痛失亲人,以及她深受爱默生、叔本华、达尔文等人思想的影响,她对于人性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暴风雨》(The Storm)自发表之日起就备受非议与谴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列在非道德作品的行列。然而近年来《暴风雨》被批评界认为它和《觉醒》一起构成了肖邦文学的巅峰,可见其内涵价值之高。这充分说明它并不是一部简单表达女性主义理念的作品,其中女主人公卡里斯塔的“异常”举动展现了最深刻的人性。她有着乖巧懂事的孩子以及对她疼爱有加的丈夫,但是她却选择了出轨。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她的出轨呢?出轨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这可能是不少读者的迷惑之处,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探究这两个问题。

一、性本能的萌发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中提到,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爱及生存本能,其包括性欲本能和自体生存本能、攻击与破坏本能。除此之外,他认为无意识是指不能够被意识到的信息的所储存,人可能在没有任何原因或道理的情况下做出某种行为。性本能是个体无意识里的本能冲动,性欲也是爱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小说里对卡里斯塔性萌动的表现有好几个场景,这也是她内心深处本我的一种展现。在看到旧日恋人阿尔西重新出现在她的面前,她“体态丰满,但依旧精神丰沛,蓝色的眼眸仍旧保持着动人的光彩,金黄色的头发被风雨弄得乱蓬蓬的,紧紧地贴在耳朵上和额角”。她虽是无意识地展现出了她体态的丰满,动人的眼眸以及撩人的金发,但这是源于她内心深处的召唤。在闪电的时候,她无意识里性欲望的驱使促使她哭着向后一直退到她旧日情人阿尔西的怀中。因为她的哭泣不仅会让人感到怜惜,退到怀中更是会刺激到恋人的每一根神经。在阿尔西怀中,她的体温温暖,身体发抖,这可以说是无意识里性欲的自然流露。最明显的一个场景是在阿尔西将卡里斯塔的头发拢到耳后时,她蓝色的眼睛就像一抹昏昏欲睡的微光,在她的无意识中透露着她感官的欲望,直接把她的性意识推到了高潮。

二、《暴风雨》中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把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又称“三部人格结构”,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他有过详尽的介绍:“本我包含要求得到满足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它按照快乐的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智和机智,按照现实原则行事,监督本我的动静。”此外,弗洛伊德“三部人格结构”中的超我则代表着自我理想、道德准则以及良心。它遵循至善原则,是三种人格中的最高领导者,其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抑制本我的冲动。因此弗洛伊德有句名言:“自我就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即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它在其中充当调节器的作用,努力地调节它们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以使他们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一) 人格大战,心力交瘁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卡里斯塔处于三种人格不断争夺支配权的状态,即自我要求遵循现实原则,本我却追求情欲和性本能以及超我对于道德伦理的绝对追随,最终造成了她殚精竭虑的状态。从整个故事来看,卡里斯塔的情人阿尔西是触发卡里斯塔人格大战的导火索,他一步步地靠近卡里斯塔使得她的三种人格发生着强烈的变化。根据本我和超我支配力量的变化,这个变化可以分为阿尔西来之前、来之后以及离开后三个部分。

在阿尔西还没出现之前,文章的开始就给卡里斯塔设定了一个母亲和妻子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束缚,即超我中的道德要求。以及后来设定的卡里斯塔做针线活的场景,都是“超我”的要求,作为家庭妇女,她必须操持家务,安分守己。接下来,她去收丈夫礼拜天去教堂穿的衣服,此时教堂作为超我的象征,提醒着她要时刻恪守妇道。

然而就在她履行着作为人妻的职责时,旧日恋人阿尔西的突然出现,使她“拿着衣服愣愣地站在那里”,突然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表明她长期都被超我所控制,而现在突然本我的出现,使她有些不知所措。阿尔西来到她家门前询问可否躲避即将到来的暴风雨时,她紧紧地攥着代表着婚姻约束的丈夫和孩子的夹克和裤子,即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他们外出的缺席则意味着本我暂时脱离了自我的监视。在门廊下避雨没有任何作用,阿尔西进门时顺手把门关住,这一举动隔绝了外界世界,为本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于是现在的卡里斯塔无意识地展现出她丰满的身材、精神的丰沛,以及撩人的金发。根据康拉的理论,她开始扮演者引诱者形象了,说明她的本我已经开始悄悄地开始争夺支配权了。但是随着她突然担心堤坝会不会决堤,说明她的本我受到了威胁,她担心代表着她自我人格的家人的突然回归,然而在阿尔西的安抚下,她“在无意识中透露着一种感官的欲望”,最后他们发生了性行为。本我和超我的争夺大战中,本我已经大获全胜。代表超我的道德准则和代表自我的丈夫和儿子已经对卡里斯塔不起任何作用了。在雨停后,阿尔西选择离开,而卡里斯塔选择了笑着目送他。接着开心地迎接着她的丈夫和儿子,为什么在超我和自我的压制下,她会如此开心呢?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在“本我”“自我”“超我”达到和谐的状态时,人就能感到幸福,因此在卡里斯塔释放了自己长久以来被压制的本我时,自然感到幸福。

(二) 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将遵守本我称为快乐原则,遵守超我称为现实原则,而在儿童逐渐变成成年人的过程中,本我的力量就会逐渐被社会规范以及道德伦理所约束,最后现实原则将代替快乐原则而成为主宰方,即社会化的过程。

卡里斯塔的儿子四岁,这暗指了她还是一个少妇,正处于生命力旺盛、激情四溢的时候,然而她是什么状态呢?“埋头缝纫,非常忙碌”,甚至没有意识到暴风雨的到来,对于丈夫也有没真正的关心——她对于丈夫的不满与自己性欲望得不到释放后的麻木,失去了一个少妇该有的激情活力。在这种“压抑”下,她“不时停下来擦擦布满汗珠的脸颊,并解开白色大衣上靠近喉咙的纽扣”,但是擦汗和解开扣子并不能彻底缓解她被压抑的性欲望,事实上,被压抑的爱欲和情欲会在某个外部事件的影响下带来某种心理后果。对于卡里斯塔来说,就是旧日恋人阿尔西的到来,使得“被压抑的欲望有希望在某个特殊时候得到恢复”,这种恢复就是卡里斯塔要开始遵循被本我的召唤情欲去寻找自己的快乐,遵守快乐原则。但是干家务活显然不能满足她的快乐原则。于是在快乐原则的引导下,她一步步和阿尔西靠近,她作为少妇的那种激情的,外溢的对性生活的渴望终于显现出来,“她激情四溢,像一团白色的火焰穿透了他,使他内心深处也燃烧了起来”,她不顾一切地释放了自己的性欲望,成功地获得了满足。

然而卡里斯塔作为一个社会化的成年人,她最终还是屈服于现实原则。这是因为性本能也包括自我保护本能。即使卡里斯塔的性欲很强烈,但由于她的行为违背道德准则或社会规范以及会给她的生活带来麻烦时,她放弃了快乐原则,毕竟“生存是人清醒时的首要任务”。但是这并不是表示现实原则会一直处于主宰地位,快乐原则只是会延迟实现,并不会消失。所以在暴风雨过后,卡里斯塔选择目送情人离开然后和家人“其乐融融”地一起欢笑的背后隐藏的是对现实原则的遵守,但是快乐原则总是存在,就像自然界的暴风雨一样,长久的积压得不到释放时,势必会猛烈地爆发。那有谁能阻挡它的到来吗?他们能安然无恙地度过内心的“暴风雨”吗?

三、 结语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暴风雨》进行解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卡里斯塔这一人物形象,对于人性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卡里斯塔的出轨其实是本我受到强烈的压制所导致的结果。她出轨的背后隐藏的是人性中如暴风雨般的激情和性欲望。通过对卡里斯塔表面和深层的研究以及她潜意识里三种人格力量的此消彼长的变化的探索,引导读者去发现,肖邦对于人性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许多批评所说的“唤醒了妇女的性意识和独立的精神”,她对于深度人性的挖掘和探索同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卡里斯塔暴风雨
安娜·卡里纳及她的说明书(组诗)
暴风雨前
把失败晾出来晒晒
The Storm暴风雨
安娜·卡里娜及她的说明书(组诗)
好老板
板凳国的板凳事
转了
暴风雨中的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