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小时的故事》

2018-07-13李朦君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名作欣赏 2018年27期
关键词:领地肖邦凯特

⊙李朦君[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

一、介绍

20世纪初的诸多女权主义者都视凯特·肖邦为她们中的佼佼者,更是把《一小时的故事》视作父权社会对女性压迫所导致的悲剧故事。但是,本文希望抛开女权主义的观点,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为何在公众面前极度悲伤的马拉德夫人,独处一室时却拥有了自我觉醒的机会和意识,而这种意识也与大众的思维相违背,并非悲痛欲绝,而是感到重获生机。

二、文本分析

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研究行为与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Bell,Fisher,&Loomis,1978,《环境心理学》)。不同的环境影响和塑造着不同的人格和心理状态,也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小说中马拉德夫人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了不同于往日贤妻良母的独特心理动态和行为习惯。这些都与她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将根据文本细读的方法,仔细体会文中的独特环境氛围。

环境心理学中有著名的唤醒理论,它认为“唤醒的改变是与环境相关联的”(Bell,Fisher,& Loomis,1978,《环境心理学》)。文中马拉德夫人离开了姐姐和丈夫的好友,独自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在这里她与外界悲伤凝重的氛围相隔绝。“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根据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白色更有助于令人感到坦诚、平和。“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表现出来的柔和的白色有助于让她平复自己激动的情绪,更快地从刚刚暴风雨般痛苦的悲伤中走出来。“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必定会散发出不太刺眼的光线,让她感到轻松甚至是一点点愉悦。这样的舒适环境更加有助于让她冷静下来,从容地看待以后的人生,不会因过度悲痛而殉情。环境心理学中还有一个名为普鲁斯特效应的理论,认为气味对记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就像成熟的麦香会让人想起儿时跟小伙伴嬉戏的场景,马拉德夫人“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这样的属于初春的独特芳香让她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给她带来新生和万物欣欣向荣的感觉。正是因为这种对于生命的渴望,让她能够在此后的觉醒中觉得人生充满希望和光明,而非暗淡和一无所有。

环境心理学中还有关于主要领地的分析,主要领地是相对于公共领地而言的,它主要是指被个体或群体独占或专用,同时得到所有者和他人共同承认的专属领地。马拉德夫人位于楼上的卧室就是她的主要领地,她的姐姐也认可了她对这个地方的所有权,在门外苦苦哀求她开门,却并没有直接冲进去。领地对于个人而言,具有重要的功能,主要是保护性功能和维持私密性的功能。露易丝在她的主要领地里感觉到了一种被保护的感觉,文中描写道:“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这样的感觉是完全放松的状态,她不需要伪装,完全放松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同时,在这样的空间里,她意识到了自己在原来生活中所遭受的不公平对待,感觉到了自己所遭受的压迫和屈辱,她有了对自由新生活的渴望,“她悄悄地做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生命长久一些。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即使这种自由意识的觉醒是以她丈夫的去世为代价,她也没有感到愧疚,因为这是她的个人空间,没有人可以窥探到她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她可以在这里释放自己真正的情感。由此可见,独处的人总是可以发现原来不能发现的新事物,这是每个人主要领域所特有的功能,其他空间无法取代。

人们对于特定的空间总是会产生特有的地方依恋感,即人与居住地间的情感联结,主要包括五个重要阶段:地方熟悉感、地方归属感、地方认同感、地方依赖感和地方根植感。人类所特有的思乡之情就是这一感情的具体表现形式。马拉德夫人认为接待客人的地方并不能给予她充分的地方根植感,并不能让她完全放松自我,所以她选择了“卧室”这个更为让她依赖的地方。回到卧室后,“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身子抖动一下,就像那哭着哭着睡着了的小孩,做梦还在抽噎”。这种类似于婴儿的描写恰恰反映了她对于这个房间的依赖,在这个空间里,她的心理慢慢得到了平静和恢复,她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整合,重新评估自己的人生,同时,当她离开卧室时的表现,即“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这样的情形是她身处这个特定环境,并被它影响之后驱动她做出的不自觉的行为。这些都表明了地方依赖感所带来的对于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具体影响。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复杂的,除了要面对来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还要在复杂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生活中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小说中,听到马拉德先生死讯的友人和姐姐都在担心马拉德夫人会因为过分悲伤而发生意外,可是她并没有任何的不适。急促而强烈的悲伤过后,她独自在房间里的思考是理性的。正是这种独立于外部父权社会的文化空间给予了她回顾过往、女权意识觉醒的机会。这种纯净的未被外部思维侵蚀的文化空间让她焕发新生。文章的最后是对马拉德夫人命运的极大嘲讽,也是忠实的叙述。她离开了那样的文化空间,重返父权社会,已经觉醒的她不会再感到快乐,不如让生命到此为止,至少她在死前曾拥有过一小段自由。

通过环境心理学的分析,可以看出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对于马拉德夫人清楚地认知自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正是这篇论文所探讨的问题之所在。

三、凯特·肖邦个人行为习惯和作品风格的重要关联

通过对于凯特·肖邦个人生平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凯特·肖邦本人的生活中就具备很多的个人独处的时光。丧父后年幼的她,在曾祖母的引领下,在阁楼中独自读书,开阔视野;新婚后的她,独自骑马在小城里穿梭,或者在湖边漫步。在这种平和安宁的环境里,她总是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来培养个人爱好,也对人生、死亡进行自己独特的反思。在她的笔下,各色的女性角色也在特定的环境里拥有了充足的个人时光。《暴风雨》中的卡莉斯塔独自在家,外面是倾盆的大雨,里面是闷热躁动的空气,这样的环境给了她自己和她的情人阿尔西机会,让他们失去理智,做出背叛各自婚姻的行为。另一本长篇小说《觉醒》中,作者让女主角艾德娜在不同的房子里转换不同的身份。海边度假屋里自由的氛围和岛上开放的人文环境都促进了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但是,此后回到豪宅中的她,和奢华的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男人眼中家中必不可少的贵重装饰品。这样的身份和环境让觉醒的她无法接受,于是她选择住进自己的“鸽子屋”里。“鸽子屋”的环境让她体会到了自由和独立的感觉,这是真正属于她的空间。但是,正如房屋的名字,她还是逃脱不了笼中鸟的身份,于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她最终选择了自杀。不同的环境背景,造成了凯特·肖邦笔下女主人公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她对人性的精妙解读和对女性的细腻描写正是源自她孤独时光里的反思。无论她是否是位女权主义者,她都无愧为一个人类灵魂的生动刻画者。

适宜的自然环境让人感到愉悦和轻松,我们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正在日益增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放弃对理性的人文环境的执着追求。著名的哲学家席勒曾经说过:“当人们独处的时候,尚有些机智;当他们聚在一起,就变得愚蠢可笑。”这样的论断并非没有依据。就像著名的“苏格拉底之死”一样,民主的本意虽然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其结果却是悲哀的,它使得希腊,乃至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参与投票的民众处于一个极其原始鲁莽的人文环境里,他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盲目地跟从大多数人的选择。希望人们引以为戒,在广阔的天地间,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这里充满每一个主人对人生、世界的冷静思考,保存着每个人最美好的独立人格。

猜你喜欢

领地肖邦凯特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消失的亚特人之领地
快乐如风
别人家的全家照
肖邦的魔法
大象、角马和狮子
凯特王妃最爱高街时尚
小狗圆舞曲
一夜肖邦
马晓春坚守最后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