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话语下的英国和欧共体关系
——《水泥花园》的社会意义解析
2018-07-13李林菊石家庄学院石家庄050035
⊙李林菊[石家庄学院, 石家庄 050035]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前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多为短篇小说,内容大都离奇古怪、荒诞不经,有“黑色喜剧”之称。受弗洛伊德理论影响,伊恩的许多作品反映性对人的主宰力量以及人性在性欲作用下的扭曲,《水泥花园》(The Cement Garden)便是这类作品之一。这部短篇小说发表于1975年,是麦克尤恩最受赞誉、亦是受到最多评论关注和阐释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他的两部“小型杰作”之一。国内外学界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大都从弗洛伊德理论出发,视其为一部展现青少年的成长困顿,伦理错位以及心理变态的小说。毋庸置疑,表面来看,这部小说的确采用了弗洛伊德式的叙事模板展开情节。但是,任何一部优秀小说,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反映社会,而小说所运用的写作理论以及写作技巧等都是为准确反映社会现实服务的。因此了解作品试图反映的社会现实是根本的,而仅从写作理论着眼的分析只会导致误读倾向。本文认为,该小说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外衣,意在映射当时社会现实,揭示英国和欧共体之间复杂、矛盾、充满怪异的外交关系。
小说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小说开始到老杰克去世;第二部分,从老杰克去世到杰克母亲去世;第三部分,从母亲去世到朱莉开始和德里克谈恋爱再到姐弟俩乱伦。作者通过这三个主要阶段的设置,来对应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英国和欧共体关系的三个阶段:拒绝加入——中间期——加入。小说的情节安排依此展开。
第一阶段,英国强烈反对欧共体的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世界原有的格局,整个世界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重组。以苏联和美国为领导的世界分成了两大阵营,冷战笼罩在欧洲及世界上空。 在欧洲大陆,为了避免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应对变化了的世界局势,法德等六国开始走向经济联合,于1952年建立了欧洲煤钢联盟。对此,英国表示强烈反对。1952年6月27日英国下院以309票对296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工党政府拒绝参加欧洲煤钢联盟的决议。英国的这种选择除了其“三环外交”理论起作用外,还与其一直以来奉行的 “孤立主义”思想及保守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对其民族性格具有相当影响。英国处于海岛之上,与欧洲大陆相分离,使其能够超然于欧洲的视野之外。加之,19世纪以来英国所建立的世界霸主地位、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海上优势使其有资本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二战后,英国霸主地位已经不再,但它却不能很快地适应这一变化,依然固守孤立主义的教条不变。 而英国人固有的保守性格也促使其在新事物面前一贯保持谨慎的态度。因此,欧共体成立之初,英国断然决定游离于这一新生组织之外。
小说对于英国在这一时期与欧共体的关系进行了文学式展现。从杰克一家所处的位置可以看出,其四周的房屋都已拆迁,遍地荒芜杂乱。在废墟的包围中,孤零零地矗立着杰克一家的房子,正如英国被海洋包围,处于孤立的海岛之上一样。而四周被拆迁的房屋则提示世人,旧世界已经结束,新时代已经来临。邻居们都顺应了这种变化,搬进了高高的集体住宅,唯独杰克一家,顽固地待在老房子里,不肯搬迁。作者通过对杰克一家周围环境的描写,暗示了其顽固不化的性格特征。另外,象征坚固的“水泥”这一意象的反复使用也是对英国人顽固保守性格的巧妙隐喻。小说开头,不知受了什么刺激,老杰克不顾妻子强烈反对,硬是买了十五袋水泥回来,要围绕房子修建一道水泥平台,把房屋和花园里“乱糟糟生长的花草”隔离开来,尽管家里穷得叮当响,孩子们连学费都交不起。妻子要求老杰克退回水泥,遭到老杰克强烈反对。若不是心脏不好,老杰克甚至想要建一座高墙,把自己家的院子和外界隔离开来,因为他不喜欢看到外面空地上“蓬勃生长的野草和野花”。这是“孤立主义”及保守主义的典型表现。老杰克不顾病痛,宁可忍受贫穷也要用水泥把房屋和外界隔离开来的行为,是英国对欧共体成立初期态度的形象反映:不愿和欧洲邻国“混”在一起。在其他国家决定联合起来成立欧共体时,英国毅然决然地放弃参与其中。最终老杰克为其保守及孤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者通过老杰克拖着病体,疯狂抹水泥而猝死的情节,强烈批评和讽刺了英国政府排斥欧共体的孤立保守立场,暗指英国政府对欧共体的态度是绝对错误的、没有出路的。
老杰克死后,杰克一家依然奉行孤立主义的生活方式,对外界的恐惧与怀疑使这家人表现出诸多怪异的行为。老杰克的妻子明明知道自己得了病,需要到外面就医,但是她害怕外人知道自己生病的消息,坚持不去外面就医,唯恐万一死在医院,外人会来接管家里的一切,那么,这个家便会失去原有的“独立”“自由”和“权利”。最终,羸弱的母亲在病痛折磨下死在家中。临死之前,母亲将家中大权交予长女朱莉和长子杰克,并反复叮嘱,一定要维持家庭的完整,不要让外人插手家庭事务,夺走家庭主权。杰克和姐姐遵从了母亲的遗嘱。为了不让外界知道母亲死讯,他们居然变态地把母亲埋在地下室的一个箱子里,用水泥将尸体灌注密封。这种令人咋舌的情节处理,虽然极其违背常理,却恰恰表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具有强烈的社会暗示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通过对老杰克妻子有病宁死不医,其子女竟将母亲葬于水泥箱子的畸形变态心理的刻画描写,揭露了当时新当政的英国政府,在国内形势已经非常糟糕的情况下,依然子承父业,不思悔改,继续顽固奉行孤立主义和保守主义的社会现实。
在拒绝加入欧共体之后的十几年里,英国的国际地位及国内经济都大不如前。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英帝国已开始分崩离析,成员国纷纷摆脱英国统治。英国政治地位、防务地位都大大削弱。以前的英联邦成员纷纷转向实力强大的美国寻求帮助,英国再也不能保护英联邦成员,并靠英联邦来维持其孱弱的躯体了。英联邦的衰败使英国在国际舞台上举步维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英国无力顾及而求助于美国。战后澳、新、美签订军事防御条约,英国完全被排斥在外。至于加拿大,则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乃至防务上与美国的联系都多于英国。英国国际地位的衰落在小说中得到了形象体现。小说中,杰克上小学的弟弟汤姆在学校被人欺负了,邋里邋遢、身体虚弱的杰克决定出面给汤姆出气。不料在杰克威胁汤姆同学的第二天,汤姆便被那个孩子的姐姐揍了一顿。汤姆对于杰克不能保护自己很是恼火,姐姐朱莉更是揶揄杰克:“就你那样的身体,还想给汤姆出气!”
不仅政治地位剧烈下降,经济上,英国也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英国经济在主要资本国家中增长最慢,而欧共体却由于共同市场得到了飞速发展。到1960年,联邦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英国,1965年,法国也把英国抛在了后面。英国经济存在的问题还不只这些,英镑的孱弱和英镑收支平衡的不稳定已经初露端倪。英国对英联邦的出口呈不断下降趋势。英国糟糕的经济形势被称为“英国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病”开始蔓延并逐渐恶化。小说中杰克的母亲便是“英国病”的化身,明知自己的病靠自身无法解决,需要外界介入,医生治疗,却因害怕“独立”“权利”被剥夺而放弃去医院治疗,苦撑到死。事实上,英国在融入欧洲的过程中最纠结的是主权。保守的英国人怀疑国家之间的紧密联合,唯恐这种联合会剥夺本国的“主权”。小说中,父亲因为孤立主义和对主权的迷恋丧了命,母亲也因此慢慢枯萎,后来执掌家庭大权的朱莉姐弟俩却依然没有从父母那里吸取教训,顽固的传统观念让姐弟俩做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姐弟俩为了维护家庭主权,宁可残忍冷酷地把母亲埋在水泥箱子里,也不让外界介入给母亲办个起码的葬礼。在他们看来,一旦外人知道此事,“就会破门而入,什么也剩不下了”。麦克尤恩通过这一有悖常理的情节设置,辛辣讽刺了当时英国两党自欺欺人、不合时宜的保守主义,暗喻这种保守倾向及对主权的过度留恋最终会毁掉英国。
第三阶段是母亲死后姐弟俩掌权的阶段,这一阶段影射英国不得不加入欧共体,以及加入后又半心半意的尴尬表现。政治军事及经济状况的恶化,最终迫使英国不得不重新定义其与欧共体的关系,正如朱莉到了恋爱的年龄,不可避免地要和外面的男子谈恋爱一样。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和欧共体的贸易在英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迅速增加。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对六个欧共体成员国的出口占其全部出口的14%,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出口的28.2%是输往西欧国家的,而到1966年这一比例则达到37.8%。显然外贸重心的转移使英国对外关系的重点转向欧洲是必然的。另外,欧共体成员国在20世纪60年代决定推动欧共体向政治方向发展也使英国倍感担忧。一旦欧共体实现了政治联合,就会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影响,这对于借助美国维持其所谓大国姿态的英国来说,是不可容忍的。要遏制欧共体的这种发展态势,就必须加入进去,然后按照英国的意愿,改变欧共体的发展方向。形势的种种发展促使英国愿意“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成为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完全的、忠诚的和积极的成员”。英国在1961年、1967年两次正式申请加入欧共体,并最终于1973年获得批准,正式成为欧共体的一员。然而,加入欧共体的英国并没有成为推动这一组织发展的“第三驾马车”,其与欧共体的关系依然是别别扭扭,是欧共体成员国中最难相处的国家。第一,英国对于主权问题过于敏感,一味追求民族利益,在很多问题上不懂得变通和妥协;第二,英国试图改变欧共体发展方向的心态也招致成员国的不满与憎恨。
英国这种半心半意的表现在《水泥花园》中朱莉和德里克的恋爱关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生活在孤立封闭的环境中,已到情窦初开年龄的朱莉还是禁不住本能的驱动,和德里克建立了恋爱关系,正如英国在国际形势的驱动下,不得不加入欧共体一样。表面上,朱莉和德里克的关系还算正常:德里克偶尔会到朱莉家做客,喝茶,和朱莉一同出去游玩。随着交往的深入,朱莉甚至整夜和德里克待在一起。但令德里克恼火的是,朱莉从不让他碰她。朱莉也坦白说:“我根本没和他睡过,也没做过什么别的。”在麦克尤恩看来,恋爱中的男女没有性爱是很荒唐的,尤其是朱莉有几次和德里克整夜待在一起。朱莉的这种表现,足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半心半意的英国:一方面和欧共体交往,但从不涉及实质问题。当德里克发现了地下室水泥箱子的秘密,建议姐弟俩把箱子里的尸体重新埋到地里时,遭到姐弟俩的一致反对。他们宁可任尸体腐烂的臭味弥漫整个房屋,也不让外人来改变这一现状。尽管腐烂的尸臭令人窒息,但是处置权绝对不能落在外人手里。作者用这一情节映射英国和欧共体伙伴国的关系:半心半意,固执偏狭,主权情结过于严重,不懂得在组织中妥协的必要性。德里克为水泥棺材的问题曾多次和朱莉爆发争吵,暗示当时英国政府和欧共体的关系很不融洽,一旦涉及主权问题,英国政府就表现出其一贯的保守立场——哪怕自己不对,也绝不妥协,绝不可以让一个超乎英国的国际组织对英国事务指手画脚。当德里克决定搬进来照顾朱莉,以改变其家庭中种种不合常理的方面时,这根最后的稻草终于压断了姐弟俩敏感的神经。对朱莉姐弟而言,德里克是“想接管所有的一切”,这是姐弟俩万万不能接受的。而实际上,这是对德里克的误解,正如英国对欧共体的误解一样。国家之间的联合,不过是各国出让一部分主权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而非消灭成员国。但是英国人却不这么理解。英国的主权情结使其与欧共体成员之间矛盾、争吵不断,从而招致其他成员的不满与憎恨。对于权利的过度迷恋和对外界“入侵”的恐惧,促使姐弟俩紧紧团结在一起,最终发生了乱伦的悲剧。这里,麦克尤恩用令人发指的乱伦情节,愤怒地批评了当时英国保守党和劳工党沆瀣一气,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错误外交政策。
小说结尾,德里克目睹了朱莉姐弟的乱伦行为,忍无可忍,他径直跑到地下室, 用锤子猛砸埋有杰克母亲的水泥箱子,并且向警方检举了杰克一家的犯罪行为。这里,麦克尤恩借助德里克猛砸水泥棺材的行为,表达了其对英国政府对欧政策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抨击。德里克报警情节是作者对英政府发出的最强烈的警告:英国必须彻底转变传统观念,真正融入欧洲,孤立主义和半心半意只会把英国引向衰败。
《水泥花园》以弗洛伊德话语为外衣,揭示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英国和欧共体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小说通过看似荒诞的情节设置对英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孤立主义及保守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映和尖锐的批判,对其过于迷恋主权的陈旧观念进行了揶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英国和欧共体关系的个人立场。那就是,改变传统观念,顺应历史潮流,真正融入欧洲,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