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图式经验的重组和艺术本源的回归
2018-07-13西安美术学院710065
(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安迪·沃霍尔是一个独具风格的艺术家,他就像一个明星一样耀眼,沃霍尔的艺术品是如何打动人的呢,我们先来看看沃霍尔本人。
安迪·沃霍尔也许是上个世纪后半叶最成功的艺术家了,安迪个子矮小,目光深邃,表情里充满了玩世不恭的眼神。沃霍尔是个斯洛伐克的移民,到了美国,以后他的创作代表了一个时代,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是毕加索的时代,下个半叶则是沃霍尔德时代,他开创了一个认识绘画的方式。所有的印刷,拼贴借鉴以往的成果,沃霍尔的艺术是独特的,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有着息息相关的经历。
都说沃霍尔很有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但实际上沃霍尔却是个十分无聊的人,所有的记者提问都是不正面回答,打擦边球,很有自己的个性。波普艺术来源于英国,并非美国。而沃霍尔在美国的土地上受到了波洛克绘画的影响,波洛克的绘画是什么,他的绘画没有远近,没有空间,没有造型,也许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尽管说虽然一无是处,本文在这里把波洛克的绘画归结为一种图式语言的经验演习,沃霍尔却申请了这种绘画理念的专利,也是美国艺术独树一帜的地方。沃霍尔受到更多影响的人物是里希滕斯坦,同样是一种很为独特的图式语言经验。
在最初,美利坚象征的画家们是看不起这个斯洛伐克的小伙的,比如做美国国旗的画家,而里希滕斯坦的来源也是当时美国十分流行的漫画与卡通,他的作品不但有配图,还有文字,完全是放大版的美国漫画,美利坚要有自己的艺术家,要有自己的特点,而沃霍尔做到了,也是拿着美利坚俸禄的画家,他的梦露是在梦露死后的两周就创作完成了,他在这个时期完成这幅作品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还有一个自己的艺术工厂,很多助手来帮助完成作品,他来筛选照片,决定形式,助手按部就班就行,共同来实现美国梦,提倡自由,但是在绝对自由的同时也毁了一些孩子的美国梦。
沃霍尔善于记录生活,用电子录音装备,他甚至抱怨助手没有将跳楼的视频拍下来,并询问跳楼者的遗产,除了天真的一面,沃霍尔也展现了十分冷酷的一面,引起了人们的非议,艺术家工厂也叫银色工厂,他被世人推到了镁光灯的顶点,他成为了第一个艺术明星,与演员,音乐家比肩。在一次被一个女性刺杀以后,他的生活变了,这个女性的第一谋杀对象并不是沃霍尔,尽管,但是他刚好碰上了,他认为生活是不真实的,艺术则是绝对的真实,因为他难以接受被刺杀的现实,刚刚还好端端地在进行自己的创作,现在却躺在了医院里。在此以后,他大量地接单创作,大量地制作边长为四十的正方形的重复创作,因为这样的尺寸可以满足于大量重复的视觉要求,很多王室与贵族的订件,包括毛泽东的肖像,他指挥助手完成,他来筛选图片,创作毛泽东当时是客户的要求订件。在这段时间里,他回到了现实,没有那么张扬了。
沃霍尔在1982年到了中国,当时美协接待了他,沃霍尔本人还收藏了一个小孩的绘画。沃霍尔是第一个提出成功的艺术品就是成功的商品的艺术家,他把画家做成了镁光灯下的明星。现在在斯洛伐克还有两栋沃霍尔独立的美术馆,是他家人捐赠的作品,沃霍尔也是第一个做广告的艺术家,也是第一个聘请助手共同完成画面的艺术家,沃霍尔是美利坚的国宝,是美利坚的象征。沃霍尔发明了一种艺术表现的方式,一种明星的方式,一种与商业结合的典范。沃霍尔的成功模式开启了美国艺术商业包装的典范,也是在和西方艺术比肩的重要瑰宝。沃霍尔除了绘画,也做音乐包装和影像作品,影像作品十分有趣,在十几分钟的影像短片里,只拍摄了女模特的各个表情的细节变化,用以记录,记录好像成了沃霍尔生活里的必须组成部分,而他也有一颗明星的心,他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的,更何况他的年代是没有互联网普及的,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他记录助手的生活,包括很多普通人的生活,还有两个分镜头同时播放,他是开创了这方面的先河的人,作品没有过多的寓意,强调生活,强调叙事性,完全是电子记录的一种形式。他记录自己的生活,甚至是隐私,以至于他的生活也完全被曝光了,很多细节,他的表现欲极强,他有二百多个假发套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沃霍尔还做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包括给25张摇滚唱片设计封面,可以这样说,英国式波普艺术的鼻祖,确被美国人发展到了极致,因为美国没有冗长的历史,没有过重的包袱,没有过多的文化遗产,有更好的波普艺术发展的土壤,这点事十分重要的,沃霍尔的许多作品直白,没有过多的含蓄,让人看了一目了然。
我们从沃霍尔的生活和艺术中不难看出沃霍尔是连接艺术品的艺术属性与商品属性的重要的人物,而沃霍尔的作品以大多数人的视觉经验为依托,这些视觉经验的大多数与人们的大脑皮层残留下来的图式符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美利坚,这是一个造星的国家,人们对于明星的喜爱与熟悉往往超越了传统的绘画天才的熟知,在这个土地上是一个新兴的国家,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遗产在美利坚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当时是属于艺术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的研习功课,文艺复兴的遗产更多地是在大洋的彼岸,很多文艺复兴以来的大师名作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符号烙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以至于后来有人提出了艺术要不要复制?我们都知道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风格如雨后春笋一般地涌现出来了,从样式主义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绘画的风格千奇百变,从来不会缺少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沃霍尔所处的年代的艺术形式已经到了几乎饱和的状态,所以当新的艺术形式遇到了瓶颈期的时候,有人预言“艺术将从没落走向死亡”,传统的架上绘画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都知道以往的绘画是作为一个观念性的图式语言作为依托的,艺术的新生就是艺术语言的再创造,本质上就是“图式”的再表现和再创造,所以我们需要确认和把握“图式”的概念。
“图式”一词源于古代的希腊文,原意是“外观、形象”的意思,后来转译为“对最一般的本质特征的描绘,或略图、轮廓、抽象形象”,拉丁文为Schema,对于“图式”的本质朔源要回到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从客观唯心主义的角度出发,强调“理念”是心灵的眼睛能看到的东西,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而把“图式”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引入到哲学范畴的标志性人物是康德,他提出了“先验图式”,而皮亚杰则认为:“任何图式没有清晰的开端,它总是根据连续的分化,从较早的图式系列中产生出来的,而较早的图式系列又可以在最初的反射本能的运动中追溯它的渊源”。
旧石器时代,人们对于“图式”的追求是直接了当的,理论的武装显得多余,我们追溯到阿尔塔米拉岩洞壁画里面生动的动物,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在劳作之余对于“图式”的再现,很难说是“心灵看到的”或是“从更早的图式中生发”的,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对于“图式”的不断地再现,一种表现的欲望从而形成了绘画的雏形,这是“图式”建立起来的学科,随后,我们来看看接下来的发展,在传统的绘画发展的道路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在《论绘画》中就再三强调不要用轮廓线来勾勒形体的轮廓,这在绘画上形成了很多问题,以至于沃尔夫林在他的《艺术风格学》里用“线描风格”和“涂绘风格”来界定它们,“图式”和所谓的“风格”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确地说,艺术家们在风格分类的同时,关注的本质就是他们观察及创作所用的图式的变化,这同时也是风格分类的依据,一个线性的,一个涂绘的;一个属于触觉的,一个属于视觉的;一个是平面的,一个是纵深的;一个是清晰的,一个是模糊的;一个是封闭的,一个是开放的,图式的语言居然在这些法则的作用下焕发出无尽的生命力,几个世纪以来绘画的面貌层出不穷,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的风格一直在交替发展着,一直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绘画的理念和形式有了很大的改观,来到沃霍尔所处的年代的时候,架上绘画和传统的绘画形式已经非常饱和了,人们要一幅作品来吸引眼球,这就需要以往的视觉经验唤起潜意识的共鸣,另一方面,形式要新颖,从本质上说就是“图式”经验的再现唤起观众的共鸣。
这时沃霍尔适时地出现了,他的作品用视频或是打印的形式再现一些能够唤起观众共鸣的视觉“图式”符号,前文所说的美国国旗、梦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符号,从概念本身就可以唤起观众的共鸣,沃霍尔紧密结合工业革命以后的高科技手段,对选取典型的角度对艺术品进行再加工,这些“图式”经验或是照片,或是经典的绘画作品,能够充分引起大家的共鸣,而沃霍尔的作品实际上就是这些以前大众咀嚼过的“图式”经验的重组,无论是再现的形式语言上还是颜色上,都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和排序,给大家带来了感官上的刺激,正所谓刺激眼球的作品,颠覆了大家对绘画形式的认知,这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旧石器时代的人们通过简单的石头或是树枝再现“图式”经验,沃霍尔同时代的人们都不需要亲自绘制了,科技可以成为展现思维的有益手段,为什么不用呢,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绘画的固有形式,“图式”经验以新的形式展现,让广大的平民可以参与到艺术中来,艺术不再神秘,甚至人人都可以参与,这和博伊斯的观点是一致的,有人认为这是艺术门槛降低了,本文恰恰认为广义的艺术形式是为大众接受的,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图式”经验,就是在表现上要专业的指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专业人士就不能通过自己独特的“图式”经验的艺术再现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了,沃霍尔很好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这刚好也是艺术本源的一种回归,想想原始社会的人们吧,那时人人都有通过“图式”记录或是展现内心的行为,并不仅仅是少数精英画师的行为,另一方面,沃霍尔通过“图式”的经验重组实现了自身的价值,由于大多数人介入艺术成为了可能,沃霍尔成为了明星式的人物,这样他可以动用更多地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再创造,正如前文说到的艺术工厂式的生产,在沃霍尔看来,艺术品不仅仅是冷冰冰地放在博物馆里面展现高超的技法,而是让人们都参与进来的一个集体活动,沃霍尔集中了前人创造的有益的视觉经验,把20世纪和之前的符号进行了归纳总结和重组塑造,这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归纳总结,在他的理念里,只有生命终结带来的再创造的停止,否则“图式”经验的营养是取之不尽的,虽然沃霍尔的再创造是以商业运作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从旧石器以来的工作在这里又重新开始了,好像旧石器之前也曾有过一段辉煌一样,尽管现在不得而知,沃霍尔在进行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绘画方式了,而是凝结了人类智慧的对“图式”经验的一次大重组和大总结,如果一切还是循规蹈矩地用技法来作画,沃霍尔根本不可能再有生之年展现出这么多的作品,任何一件作品都代表了他的一个思想,有的时候是灵光一现的,就像前文说到的一样,当绘画显得很缓慢的时候,他发明了拼贴打印取代绘画,当思维迸发的时候,连拼贴打印都跟不上大脑运转速度的时候,影像短片又成了沃霍尔的作品的载体,不会有完全固定的艺术形式,一切都是为了再现自己的思维而展开的,而存在于思维中的灵感就是关于许多的“图式”经验的一次大的展示,千篇一律让人感到无聊,而变化太大又让人无所适从,沃霍尔很好地掌握了这个度,他的工厂实际上就是导出视觉经验的基地,让艺术尽可能地干预现代的生活,古代的人们狩猎之余还有自己的“艺术”活动,所以从这点上来看沃霍尔的艺术行为实际上是一场由少数精英带领下的全民介入艺术的活动,而切入点就是“图式”经验,方式是重组,最终的结果就是艺术本源的回归,回归到全民参与的年代,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大事业。当然,沃霍尔也是以身作则。
沃霍尔的视觉经验通过人类已有的“视觉经验”进行再加工和创造,告知了大家一个艺术的永恒道理:艺术不仅仅是技法经验的整和,同时也是思维碰撞的结果,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