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视听说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2018-07-13张贻钰
摘要:在信息化背景下,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使得英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为考试而学习,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英语交流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工作奠定基础。所以,各高校有必要对当前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建立视听说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本文对大学英语视听说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以及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视听说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大学英语;视听说;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普遍重视学生的读写能力,相比之下,对英语听说能力就不那么重视。加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英语环境,学习自主性比较差,导致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普遍偏低。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教师在英语视听教学中,可将各种抽象的元素形象化、多元化,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大学英语视听说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
(一)构建主义理论
“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即教师会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境和多媒体资料,在多媒体资料中会通过不同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包括图像、文本和声音等。学生可以在语境中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练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目的。而这一过程的理论基础是构建主义理论,其在大学英语视听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体现出来。如教师让学生通过观看英文原生电影《High school musical》,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会融入到电影情节中,与同学共同探讨电影中的某些情节,或者电影中涉及到的英语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构建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但却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并且,构建主义理论还体现着“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交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资源在学生群体中的共享,从而完成意义构建。另外,多维“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非常关注学习环境,注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情境,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新的知识。
(二)立体化教学理论
大学英语视听说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外语立体化教学理论,其认为影响外语教学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目的语,二是教学环境,三是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将这三个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教、学、用一体的立体化环境,才能使帮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展教学活动,而学生则能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教师所创造的学习环境。传统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比较单一,十分平面化,在立体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则能将英语视听说教学转变为多个维度的立体化教学。
二、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比较单一
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资源基本只有视听说教材,很少将网络中的英语视听说教学资源利用起来,使得教学内容过于单一,难以达到真正提升学生英语视听说能力的目的。并且,虽然现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很高,但其基本是通过网络去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很少利用网络学习。即便网络中的学习素材非常丰富,但学生却很少在线或者下载这些资源学习,对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也很少。
(二)视听说没有结合起来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视、听、说三个环节通常是分开的,没有真正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的学习十分被动,学生们都更喜欢做听力练习,不会积极参与到口语活动中。例如,在课堂上,教师播放这样一道听力题:W:Excuse me,Professor Hill.May I ask you a few questions?M:Yes,of course.But Im sorry I have a class at ten.Why dont you come at my office hour?That is 4 to 5 pm,Monday,Thuesday and Friday.Q:Why cant Professor Hill answer her questions now?听力课本中会给出四个选项,让学生选出自己认为的正确答案。即使学生选择的答案不正确,教师也不会一个一个去检查。所以,学生容易存在侥幸心理。而在听完之后,教师往往会继续下一道题,不会让学生自己以口语表达的方式对听力材料进行分析,这就使得听力教学与口语教学相分离,学生在学习過程中,自然也难以将这两部分学习结合起来。
(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考核方式通常为笔试,最终的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平时成绩,一部分为笔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会包含口语成绩,但其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认为口语并不是很重要,不会影响到自己的英语综合成绩,所以不重视口语学习。从学校方面来看,由于全校学生比较多,口语测试既需要时间也需要教师来组织、安排、测试,要在期末的时候统一对学生进行口语测试不太现实。
三、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视听说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表达形式
要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构建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首先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化。比如,课堂上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题材,如Silver Lining、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Motion sickness、Currency wars等。同时,教学材料的难易程度应适中,既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又要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教学内容应配以相应的视频材料,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场景,创造浓烈的英语学习范围,从而使学生学习到规范的英语。配套练习题可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交际性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将“currency wars”作为听力训练材料,可以采用传统的选项式练习方式。在学生听完录音材料后,教师可让学生对材料中的内容进行复述,播放材料的同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之相关的场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组织语言,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将内容复述出来,从而达到视听结合训练的目的。
(二)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来源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视听教学中,教学来源通常会局限于教材,互联网中的学习资源很少得到有效利用。所以,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利用网络中的英语学习资源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真实的英语材料。例如,除大家都熟悉的VOA和BBC外,还可以通过英语播客Podcast接触不同题材的英语资料。如6 Minute English的每一期节目都会围绕着一个固定的主题开展,包括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pace exploration、Fashion、The Internet、Education等。同时,在节目中,两位主持人还会对主题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做解释,以帮助听众更好的掌握它们。此外,TED Radio Hou、This American Life、Planet Money都是非常棒的英语播客节目,里面有许多可用作听力练习的好材料。
(三)立体化的英语视听说教学方法
传统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平面化,在“立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方法,设置层层递进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知识输出。例如,在口语练习中,教师要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先让学生了解单词、短语的基本意思,再过渡到句子、段落,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输出之前,学生需要了解口语表达中的关键字词、句型结构,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According to、As far as Im concerned、Don't you think that等。在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这些基本句型后,再加大口语训练难度,可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进步。
(四)立体化的英语视听说教学评价机制
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构建立体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例如,将形成性评估方式与终结性评估方式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化的评估模式。在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时,笔试成绩所占比重应适当缩小。而在平时成绩中,则应加大口语成绩所在的比重。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评估时,可采用不同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一部分为口语测试,给出一个题目由学生自由发挥、表达;一部分为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阅读材料进行探讨;一部分为问答,教师以阅读材料为基础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通过网络平台极性,这样可方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来源。同时,要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以促进学生在英语視听说学习中的进步,提高大学英语综合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贻钰,1989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国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郭专云.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立体式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129-131.
[2]胡立.从出版传播视角解析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出版[J].出版广角,2015,(10):96-97.
[3]王红成,倪雁俊.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大学英语读写立体化教材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4):19-23.
[4]丁文,陈勇.信息化自主化网络化多元化立体化——基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3):70-71.
[5]缪章艳.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J].读与写(上,下旬),201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