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对外合作交流的供给侧改革
2018-07-13仰叶齐
仰叶齐
我国有着悠久的农业对外交流的历史,古代丝绸之路曾为丰富沿线人民的生活,促进农业技术交流和农产品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借丝绸之路我国从西域引入了胡麻、石榴、葡萄、苜蓿等作物品种,并把冶铁、掘井和丝绸、茶等农业技术和产品带到了中亚,促进了各国间农业技术的传播与交流。几千年来,我国农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曾一再大放异彩。
前期“引进来”比“走出去”力度更大
改革开放以来,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对外方针指导下,推进实施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持续不断提升,在农业科技、经济、贸易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世界农业进步都起到了良好作用。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又将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农业资源的高度互补与基础设施加快互联互通,将成为农业经济合作的一大契合点,我国农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将得到同步发展,对外开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提高。这既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丰富和支撑,更是我国对农业国际事业的有力促进,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同时,要必须充分考虑到现在和过去相比,农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因为基础条件变化而引发农业对外合作重点和内容的巨大变化。
目前,我国引进各种农作物种质资源达10万多份,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利用国外种质资源选育成一大批农业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就有150多个品种。如引进苏白猪、巴克夏等猪种,引进蒙古牛、西门塔尔牛用来杂交改良本地牛,引进抗虫棉、富士苹果、脐橙等优良品种;从前苏联、东欧引进农业机械,用于装备国营农场,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引进日本农用塑料薄膜、保护性耕作;引进以色列连栋塑料温室、无土栽培、节水灌溉和多种元素复合肥营养液滴灌等先进技术。
通过引进消化大批优良的动植物品种资源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增强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带一路”建设更多体现在“走出去”
我们在“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推进的过程中,当前尤其要重视农业“走出去”,在充分依靠科技解决我国农业生产资源短缺的同时,利用国外的资源、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模式,解决我国农产品供需平衡,增加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第一,有助于解决我国农业资源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的矛盾。东南亚,特别是非洲大陆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土地和水资源都相当丰富,大量的土地尚未开发,而且租金相当低廉,条件优越,实施农业“走出去”,利用国外资源是解决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重要举措。
第二,有助于借助援外开展农业合作,实现多方共赢。一方面,东道国农民可以学习中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的粮食生產能力;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获得了大面积的成片耕地,可以用于粮食生产,产品回销国内市场,同时也有利于带动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出口。
第三,有助于减轻我国就业压力,每个国外农场职工都是一粒“种子”,能带出亲友和农村劳力共同劳动、经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目前实施农业“走出去”,条件己基本成熟,我国也有成功的经验,一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必将呈现出更大的发展趋势。我们要把“走出去”做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升我国在全球农业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
未来“引进来”以农产品的进口为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有其比较优势,所以从农产品贸易的角度,对于我国以后建立一个稳固的农产品保障体系也是有重要意义的。比如随着我国与东南亚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区域内通关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大量东南亚农产品,包括鲜活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现在云南和广西与东南亚农产品交易就异常活跃。同时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进口的农产品也越来越多,中国所消费的大豆、棉花和肉类早己超出了国内产量。
以前“走出去”多带有对外农业援助性质,出于政治考虑,或是投资和援助项目相结合,以援外项目为先导,带动农业投资进入当地市场。未来“走出去”不再是简单的租地种粮,而是全方位的投资,要鼓励农业企业联合出海,在国外开展上下游合作,构建作物种植、收购、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等涉农产业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跨国农业企业以合资、参股、收购等形式开展合作。
中国对外农业合作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总体发展较快,有较大的潜力。但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造血功能差、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虽然我国农业“引进来”成绩巨大,但也带来有害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集约生产,农药、化肥使用也带来环境污染问题。虽然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己遍布世界各地,但这并不代表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就是一片坦途。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差异化的对华合作态度、贸易及关税壁垒都将是中国企业必须逾越的障碍。
总之,我国农业发展与国际合作,必须根据当前农业基础和条件的这些变化,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依托“一带一路”,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加快农业“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布局,实现更高层次的‘引进来”和更大规模的“走出去”。
更高层次“引进来”
更大规模“走出去”
继续引进农业种质资源、技术、经验和智力资源,重点是引进以色列等国的先进农业技术,增加建设示范农场,带动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适当放开对跨国农业企业的限制,服务于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通过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缓解国内紧缺农产品供求关系,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根据国内消费需求,适当扩大对东南亚大米和水果,陆上丝路国家的棉花、小麦和美国大豆、玉米等优质农产品的进口。
对外农业合作是一项益民生、利长远的系统工程。农业生产具有投入大、周期长、效益低的特点。因此,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尽快出台专门的针对农业对外投资和农产品贸易的鼓励性政策,促进投资便利化和有效防范风险;在商业性农业项目“走出去”和“引进来”过程中,须理清各方关系,尤其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支持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竞争力强、带动农民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明显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走出去”;鼓励有实力企业到境外开展农业开发,带动水稻栽培、旱作节水、设施农业、沙漠治理等农业技术、装备及人才输出。
同时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亲、诚、惠、容”的理念,要以农业促全面合作,促共同发展;“走出去”的企业应当“入乡随俗”,尊重当地风俗、拒绝恶性竞争;政府需引导企业在生产经营之外多做公益,要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促进农产品、畜产品联防联控与检疫检测跨境合作。
只有帮助外方真正实现农业发展,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才能使我国对外农业合作成为“有源之水”,农业“走出去”才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