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思政话语体系如何转型

2018-07-12钟以彬

人民论坛 2018年16期
关键词:话语受众思政

钟以彬

【摘要】思政话语体系是思政教育的表达工具,也是思政教育的传播载体,其具有意识形态性、可接受性及时代性等特征。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思政话语体系在主导力、吸引力、亲和力、辐射力等方面面临着困境。因此,思政话语体系需要在内容、价值、理念、表达方式方面进行转型,以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关键词】思政话语体系 意识形态 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思政话语体系的基本特征

思政话语体系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色彩。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点,体现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阶级性、倾向性等立场。在我国,思政话语体系承载着政策宣传、政治教化、思想引领等功能,其必然要符合思政工作的本质属性,需要服从国家的意识形态格局。

思政话语体系具有可接受性。在实践中,思政工作要想被受众所接受,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就必须要考虑到思政话语的可接受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受众的思想状态、利益需求、阶层属性等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完善思政教育的内容。因此,思政话语体系作为外在载体与表达方式,需要与受众的可理解程度、认知状态相吻合,如此受众才能将思政话语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

思政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话语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与特定的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话语体系也在变化。思政话语体系同样如此,作为思政教育的外在符号与表达方式,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及社会结构转型的加剧,必须要在话语内容及表达方面做出改变,包括表达的方式、风格、内容等,如此才能够被受众所接受、所认知,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思政话语体系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现实困境

多元文化融合削弱了思政话语体系的主导力。今日之中国,主流文化、外来文化、亚文化等多元文化共存成为社会价值观融合的基本表现。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很多注重感官刺激的非主流文化正在兴起,扰乱了人们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冲淡了社会大众的理想信念,冲击了主流文化塑造的社会价值。思政教育承担着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主流文化的重任,面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冲击,其话语体系在很多时候被受众认为有过时之感,有说教之嫌。受众通过非主流文化及价值观来解构思政话语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力,逐渐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

信息的多维化降低了思政话语体系的吸引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成本来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与甄别。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催生的社会关系平等化及主客体变化也不断提升人们在筛选、甄别信息过程中的主导性,信息交互、人与人的交互成为信息甄别的基本方式。此时,思政教育的主客体在发生改变,受众不再是被动客体,而成为了信息传播与发布的主体。受众不再认为思政话语体系单一的框架理论具有终极性,传统教科书式的思政教育体系遭到颠覆。加上商业文化话语日渐繁荣,思政话语体系与娱乐话语、商业宣传话语等“同台竞技”,受众有更多元的信息选择,加上思政话语带有较强的说教色彩,其对人们的吸引力难免下降。

传统的单向度传输方式削弱了思政话语体系的亲和力。长期以来,我国思政教育是一种一元话语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在思政话语体系中享有主导权,支配着思政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挤压了受众对思政话语体系的参与权,缺少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对话。显然,这种规训式、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模式及话语体系传播形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理性及情感表达。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思政受教育者的民主、独立、主体等意识在觉醒,对平等的沟通、交流、参与有更强的愿望,因此传统的思政话语体系及传输方式降低了其亲和力,也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效。

表达语境的错位弱化了思政话语体系的辐射力。我国思政话语体系需要特定的表达语境。在计划经济时代,思政话语体系通常是以灌输、命令等方式来传递,这种表达语境契合了当时的时代要求,对统一思想、激励大众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思政话语体系一定程度上依然没有脱离政治语境的桎梏,特别是在内容、表达方式及传播方法没有做出应有改变,这种传统刻板化的传播模式、政治化的说教方式无法适应微时代生活情景化的需要,因此思政话语体系的辐射能力在弱化。

社会转型期思政话语体系转型的逻辑进路

思政话语体系的内容整合:从一元化到多元化。在传统的思政话语体系中,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得思政话语体系在目的、本质及功能上较为单一,主要目的是提升受众对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的认可度。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一元化观念下,思政话语体系表达方式也比较单一,政治话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随着微时代的带来,社会文化多元、价值多元成为时代特征。因此,政治话语的单一表达方式应该向多元方向转变,应该坚持政治话语表达的主导地位,融合道德话语、生活话语,充分提升思政话语体系内容的多样性以及与受众生活实践的贴近性。

思政话语体系的价值超越:从政治工具性到生活体验性。长期以来,思政教育被视为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思政话语体系也带有强烈的政治工具属性,呈现出强制性、简单化的特征。虽然思政话语体系的政治工具属性对传播主流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忽视受众生命个体体验,忽视了受众生活的多样形态,将原本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工作简单化、格式化,反而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个体生命特质及民主、独立个性的觉醒,思政话语体系的价值必须要关注个体生活实践,按照马克思所言的“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的要求出发,注重从人们生活中汲取养分,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气息,关注社会大众的民生需求,提升思政话语的人文品味与社会关怀,如此才能够推进思政话语体系的价值超越,才能提升思政工作的现实针对性。

思政话语体系的理念转变:从集体规训到个体发展。传统的思政教育是对受众行为的规范塑造教育,进而使得受众思想、言行与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思政话语体系带有强烈的集体规训色彩,强调知识体系的标准化、模式化,强调受众的服从性,忽视了受众在话语体系中的反思、批判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集体规训模式已经不能帮助思政教育完成其历史任务,需要在理念上转型。因此,思政话语体系要改变其集体规训色彩,注重个体的生活经验,了解个体对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按照民主的精神,重视个体价值的发展,通过个体发展与集体规训的协同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

思政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转变:从单向权威转向交互引导。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思政教育者处于话语的主导地位,受众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话语生成的过程也是单向度的权威表达。在这种权威模式下,思政教育者是理性与权威的化身,受众只有无条件的服从,显然两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独立、个性、主体、自由成为了受众的追求,单向度的权威表达方式已经显得无比尴尬,急切需要推进思政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转变。因此,需要摒弃传统的“灌输一接受”模式,建立思政教育与思政话语表达的双主体模式,教育者与受众皆是主体,两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通过对话的方式开展交流与互动,进而构建出平等、民主的交互表达方式。

(作者为成都理工大学讲师)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与心理危机关系研究”(高校辅导员专项)(项目编号:CJSFZ17-2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崔华华、张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现代转型》,《理论探索》,2016年第1期。

②林振东:《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现代转型》,《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5期。

責编/周素丽 美编/王梦雅

猜你喜欢

话语受众思政
画与理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雷人话语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