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创新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2018-07-12王爱文
【摘 要】面对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高等学校作为科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推进协同创新的重大战略机遇,既要保持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又迫切需要以全面开放的姿态积极协同不同创新主体开展深度合作,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高校科技创新联盟应紧密围绕协同创新的方向,按照需求的层次和类型,凝练关键问题和重点任务,充分分析创新力量,切合实际地选择协同创新模式和项目类型。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SWOT分析;战略选择
从19世纪末科研创新行为主体初成,到科研创新自成体系,再到产学研融合,我国科研创新系统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演进过程。至今,协同创新体现的知识经济本质和科技经济一体化,是当下新经济时期对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新思考,是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学校作为科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推进协同创新的重大战略机遇。
一、高校协同创新的SWOT分析
(一)高校科技创新联盟的重大机遇(O)
高校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面对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高校既要保持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又迫切需要以全面开放的姿态积极协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创新主体开展深度融合,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科技创新联盟遇到的挑战(T)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并充分肯定和明确了高校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基础研究以及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等方面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的作用。而现阶段,高校存在科研反哺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等问题。如何建立开放合作的局面、如何完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推进科研教育一体化是当前高校及其联盟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科技创新联盟的优势(S)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对象大都是学科具有深厚的行业底蕴和学科积淀的科技创新联盟。因此,联盟的优势依然是立足传统特色学科、面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高校科技创新联盟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创造性地形成了多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将深厚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联盟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重要地位。
(四)高校科技创新联盟的劣势(W)
协同创新联盟的成员,都有各自的目的追求:政府追求的是GDP提升,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科研院所追求研究成果的前沿先进化,高校则既追求科研成果的前沿先进与转化率,更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这些不同的价值追求必然引起联盟成员行动、思想上的分歧,产生合作各方的冲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等在运行机制、沟通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完善,容易在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价及成果占有和利用方式上有矛盾、容易在交叉学科的研究群体调动不了其他学科或跨校的教师等等难题,这些问题都造成了许多创新联盟有协同创新之心、无协同创新之实的局面。
二、高校协同创新的策略组合分析
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高校协同创新可针对不同状态组合制定不同的措施或方法。
(一)SO战略组合
SO战略组合,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即发展型战略区,属于实力型和机会性
这是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联盟所愿意发展的区域,也正是我国地方性大学既面临众多机会又具有明显优势的局面。我国高校在推进高校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应该正视自身的实力和优势,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创新多种协同创新模式,延展协同创新的合作宽度和深度。
(二)WO战略组合
WO战略组合,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弱点,即扭转型战略区,属于争取性战略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虽然面临众多的机会,但自身也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应设法弥补不足,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积极寻求协同创新发展。
(三)ST战略组合
ST战略组合,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即抗争型战略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联盟的发展面临强大的威胁,又具有明显的优势。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面对外部威胁,分析威胁的来源,调整战略,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采取多种合作模式战略。
(四)WT战略组合
WT战略组合,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威胁,属于防御型战略区。高校在协同创新的发展中存在明显劣势,在面临高等教育巨大的改革与挑战时,只能采取自我调整、回避威胁的战略。即在提局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依靠政府完善政策环境,从而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三、高校协同创新的战略选择
(一)确定协同创新方向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科技创新联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有其特有的性格和规律,有赖于服务体系中多元主体的协同、联盟网络中多种要素的组合、创新链条上多个环节的衔接。对高校而言,在选择协同创新模式时,首先应该结合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优势领域出发,更新理念,抓住机遇,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和标准,创新联盟应该结合国家、地方、行业等发展规划选取协同创新方向。
(二)选择协同创新模式
行业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涉及的研发环节多,资金投入大,技术风险高,需要整个创新链条中发挥政、产、学、研、用的各自优势。高校应发挥其积极作用,成为核心科技的自主创新的主导者,通过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業联合等协同创新体,整合创新链中的各种资源,把高校原始创新与行业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有利于建立起我国的行业企业核心 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建是高校融入行业、服务行业的重要突进,加大政府对高校协同创新的支持力度,以共建谋发展。
(三)组建知识战略联盟
知识战略联盟作为协同创新的一个有效载体,可以使协同创新体之间创新的核心要素形成有机结合,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从而通过协同创新真正形成创新的新优势。当前,高校的优势学科仍然是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的主要阵地。同时,高校和行业在企业生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结合的天然基础,具有实现产学研合作的特殊优势。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传统的产学研结合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和突破,需要各个创新主体进行资源共享、开展跨机构多项目合作、构建政产学研朕略联盟,形成稳定的知识战略联盟协同创新机制。
(四)成立行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成立“行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中心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增强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开放、共享,提高使用效益。以需求为导向、以任务为牵引而进行协同研究,研究方向将会根据行业产业需求的改变而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从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入手,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各类科技资源的标准规范,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高校科技创新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510925)
参考文献:
[1]邵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探索与思考——基于三重螺旋模型的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8).
[2]张光宇,许泽浩,廖建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机理探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3).
[3]梁祥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联盟及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2013JK323)、全國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EFA150367)、2017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特色创新类项目(2017GWTSCX066)、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GDGZ16Y135)、广东省高职商业教指委教学改革项目(YSYJZW2017YB37)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爱文(1981—),女,广东广州人,副教授,硕士,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创业教育等。